•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对中国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时间:2020-08-14 07:52:4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从战国后期以来,“重农抑商”思想理论以及在此指导下形成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时期来一贯奉行的基本思想政策。重农抑商的结果导致中国的商品经济不发达,未能促使传统的小农经济的解体,从而也就未能实现古代的小农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严重影响了农民向工人、地主向资本家的转变,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形成;成为一种历史的惰力,表现为传统的习惯势力。

    [关键词] 重农抑商 近代化 负面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三千年,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思想及其政策也延续了二千余年。尽管各个时期所推行的抑商政策内容和重点也各不相同,但总的来看,从战国后期以来,“重本抑来”思想理论,以及在此指导下形成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时期来一贯奉行的基本思想政策。这种思想政策的推行,是迟滞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重农抑商的结果导致中国的商品经济不发达,未能促使传统的小农经济的解体,从而也就未能实现古代的小农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

    经济体制制约了中国产生现代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在中国古代的经济体制中,经济构成中的最主要成分就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之所以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有其生长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由于生产力不发达,集体劳作的可能性就很小,人们依赖市场的作用也就不大,一家一户,男耕女织就能解决家庭所赖以需要的物质,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才依赖市场。同时由于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所生产的东西足以维持一家日常生活所需,农民由于手中掌握的土地有限,加上生产条件的不发达,所生产的产品除了交给国家以外,剩余的也勉强度日,因此农民很少有条件把剩余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上去,因此也就限制了市场的发育和成长。再者,对于统治阶级来说,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很适合封建国家的政权统治,在这种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农民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生计,只要手中有土地,只要生活还能勉强过下去,农民就会安于现状,很少会因为对社会的不满而走上反抗官府的道路。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条件也对封建国家统治产生重要的影响,分散的农民形不成凝聚力,也就对封建国家的政权构成不了多大的威胁。正是由于上述诸种因素才使得封建统治者千方百计维护小农经济。

    既然要维护小农经济的存在,势必对其他的经济成分就要采取一定的压制,而商品经济就是和小农经济对立的一种经济成分,因此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时代,小农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而商品经济却一直受到抑制。由于统治阶级一直采取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不允许商人做官,不允许商人正常的经商,更不允许商人买卖土地,甚至商人过一些正常的比一般人奢华的生活也要受到限制,所以商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不是将经商赚到的钱用到扩大再生产上,而是为了改变自己的人生境况将其用到其他的一些生存途径方面。比如商人和官僚地主的结合,就是最好的例子。官僚地主并不满足于官场上的权势,他们对金钱也看得很重,为了金钱除了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贪污以外,再者就是经商,而商人为了改变自己的人生处境,就投靠官僚地主,这样官僚地主和商人就结合在一起,形成官商,商人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特性,封建化越来越浓,他们希望通过封建整体来发展商品经济,但事实上这是对封建整体的一种强固,而发展商品经济所需要的环境却没有发展起来,既没有使得商品经济对封建整体构成冲击,也丝毫没有对封建整体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产生影响。官商结合造成了本来就不是很发达的商品经济更是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

    商品经济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没有发展起来,还有更深的社会问题。这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机制出现了问题,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问题?由于统治阶级对商人一直采取压制的政策,就使得商人不能正常的从事经商活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商人在经商活动住所赚的钱不是全部投放到市场上去,不是进行扩大再生产,而是从事别的用途,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只是在原地停留或缓慢发展,构不成对小农经济的一种冲击,更不用说取代小农经济。商人通过经商所赚到的钱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除了自己挥霍以外,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走。一种是把积聚的财富从事政治投机,获取政治上的地位,如秦代的吕不韦就是走这样的道路。但这条路风险太大,投机不成,往往会倾家荡产,甚至于身败名裂,所以許多商人是不走这条路的。政治这条路走不通,惟一能走的路就是“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就是把一生积聚的财富投放到土地上去,把自己变成商人兼地主的双重身份。因为土地是不动产,在战乱中即使人逃亡了,只要还能活着回来,土地还是归自己所有,而其他的财产在战乱中丢失了就很难再找回来。土地在经济活动中是不容易被掠夺的,而且它还是地主的身份,可以寻求政治上的保护和发展,所以在封建社会的大多数商人,都把自己的财富投向土地。在封建社会的早期,统治阶级对商人占用土地还是有一定的限制,即“贾人不得名田”,但随着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规定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就变成一张废纸,商人可以变换各种名目购买土地,像汉初即使政府规定商人不许占用土地,但“关中富商大贾……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情况就很普遍。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已经没有限制商人购买土地的限令,像唐代的大商人邹凤炽,“其家巨富,金宝不可胜计……常谒见高宗,请市终南山中树”,一个商人发展到向皇帝提出购买终南山的树,更不用说其兼并百姓的土地了。到了明清时期,商人购买土地的问题更为严重,也造成土地价格的飞速猛涨,像以商业资本著称的徽州,“一亩价值二三十两者”,是其他地方的好几倍。商人因为有雄厚的资本,所有购买土地的价格也就非常惊人,“有一户而田连数万亩,次则三、四、五万至一、二万者”。商业资本大量流入土地上,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小农经济不但没有解体,反而得到加强。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之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实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商人不是把钱投入到商业活动中,而是把钱投入到土地上,尽管土地作为不动产可以给商人到来一定的好处,但他限制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就使得中国的商品经济一直处于徘徊状态,形不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冲破小农经济的牢笼,因此也就限制了小农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

    二、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和政策严重影响了农民向工人、地主向资本家的转变,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形成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这样的农业大国里,并不是没有产生商品经济的基础。中国古代从宋代以后,在社会经济领域已经产生了一些新的经济因子,这些经济新因子就是在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带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因素,如市场比较活跃,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以及一些大规模的手工工厂,这些都可能促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但迟至明清时期,从宋代开始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还是处于萌芽状态,并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中国还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国家,近代化的曙光远未出现。原因何在?

    近代化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化的过程,而资本主义化所具备的条件不外乎有这几个方面,一个是资本的积累,一个是有相当数量的雇用劳动者,再一个就是有广泛的市场。而这几个条件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具备。首先是资本积累。关于商业资本的积累,不是从明清时期才开始完成,而是在很早的时候商业资本就已经相当的雄厚,像汉代上亿财产的大商人比比皆是,唐宋时期大商人资本也是相当的雄厚,可以说从原始资本积累这一点来看,在中国古代已经不是问题,中国的商人阶层完全有能力完成向资产阶级的过度。再从劳动力市场来看,这似乎也不成问题,由于土地买卖和兼并,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流民”,像汉武帝的时候“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唐代的流民也很多,大概达到一半左右。像宋代的流民达到35%左右。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大多数进入城市,成为庞大的雇用劳动者,从宋代以后就在城市设立专门的区域以备这些劳动者为他人服务。近代化的条件已经成熟。商业资本的积累和农民抛离土地的现象,虽然为近代化创造了前提,但这并不表明有了这两方面的条件中国的近代化就一定能实现,还必须看他们能否较好的结合在一起。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商业资本和失去土地的农民并没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而妨碍这种结合的就是重农抑商政策。

    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商人手中的资金不是继续投向手工业和商业的扩大经营上,而是投向了购买土地和政治经营。由于在中国古代社会各界对商人基本上采取歧视的政策,所以商人要想改变自己不被歧视的境况,就只有向官僚、地主方向发展,他们购买土地使自己变成地主,或者通过政治投机来改变政治身份,这样才能不受到别人的欺压和侮辱。社会的歧视性政策使得商人不得不把中心放在别的方面,继续扩大商业活动就成为不可能的事。同时农民因天灾人祸失去土地以后被迫进入城市,按理说他们应成为商人或手工业者雇用的对象,但封建统治者害怕这些人进入城市会给本来就不是太安定的城市带来麻烦,所以千方

    百计重新安排他们回到土地上去,不希望他们流入城市,成为“游浮之民”,被工商业者所雇用。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农民来说,他们进入城市是被迫的,从他们内心来说并不愿意进入城市,他们对土地还是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他们也希望政府能给他们一定的土地。政府的意愿和農民的希望非常一致,当政府允许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以后,大量的流民就告别城市重新回到了土地上,继续过着他们代代相袭的“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从表面上看,在中国古代流民的数量是相当大的,但实际上真正供工商业者所挑选的劳动力是非常有限的。

    重农抑商政策的施行,割裂了商人资本和失去土地的农民之间的联系,也是他们之间的结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样农民还是农民,商人还是商人,农民无法转换成工业化进程中

    所需要的近代意义上的工人,而商人尤其是手中有大量资本的地主更无法转换成近代意义上的资本家。因此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尽管出现了一些资本主义的萌芽,但远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在中国农村依然是自足自给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在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步伐

    依然是那么缓慢。农村是封建王国的乐园,农民很少和市场发生联系,更不敢奢望乡村都市化了。而乡村的不发达,恰恰制约了国家现代化的步伐,也使得国家现代化所依赖的条件无法得到实现。

    三、“重本抑末”作为封建的意识形态成为一种历史的惰力

    “重本抑末”不仅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而且超过了经济领域,成为整个封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传统的习惯势力,影响面很广,影响程度很深,影响时间很长远。

    抑商思想政策表现为一种历史的惰力的要求,表现为传统的习惯势力。作为经济基础的集中反映,抑商思想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土壤中产生的。小生产者生活在狭小的、封闭的天地里,极端保守,不习惯于任何变动。封建地主更是顽固保守。同那些充满进取心的、为最大利润而甘冒风险的资产阶级创业人不一样,地主阶级受传统势力控制太大了。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生产关系……的不发达状态中,传统必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整个小农经济好象装入酒精瓶中的不再发育的胎儿。这种思想影响之深,流毒之广,甚至直接影响了今天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当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改革之难不能说与其无关。

    当中国在进行现代化的时候,尤其在进行农村现代化的时候,千万不能忽略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的阻碍作用,只有清理这种旧的思想,农村的现代化事业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史记·货殖列传》

    [2]]《太平广记》卷495

    [3]叶梦珠:《阅世编》卷1

    [4]《汉书·万市君石奋传附子庆传》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893页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