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人物通讯写作中如何把握静态肖像描写的度

    时间:2020-08-16 07:57: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四川南江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王瑛去世了,全国多家媒体推出典型报道。文汇报刊发了长篇报道,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掐腰小衫,抿在耳后的短发,水杏眼儿,两枚浅浅的酒窝……”“娇娇小小,却急急匆匆,如风穿杨柳……”原来英雄是很美的,更重要的是原来正面先进典型人物也可以这样来写的。

    长期以来,我们似乎有一种不成文的约定:英雄模范一般不写其长相之美。男性形象突出其刚,一律身材高大;女性形象则是“阴气不足,阳刚有余”。“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女性形象刻画,倒能举出不少例子来。何以如此?是怕亵渎了英雄的“高大”形象吗?是怕被指对英雄有不敬之心吗?其实英雄也是普通人。普通中的伟大才是真英雄。这次对王瑛的报道,不但写了她对人民鞠躬尽瘁,还对她的形象作了如此生动描述——群众不但呼她为“瑛儿”,还敬佩而亲热地叫她 “王哥”。然而,正是因为她的美丽,她的故事更显得“人性化”,她的去世也更让人惋惜和怀念。这不就是美和真实的力量吗?①这也是“静态”肖像描写的表现效果。

    然而综观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物通讯的表现手法与写作特点,不难发现,我国人物通讯写作中静态肖像描写存在“缺失现象”。展现人物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人物通讯在坚持新闻真实的前提下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这个前提下,就不应忽视“静态肖像描写”。

    一、静态肖像描写缺失的表现

    人物通讯表现手法一般分为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是具体生动地报道人物的重要手段,笔者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先进人物通讯”进行分析发现,报道中肖像描写多突出“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存在缺失。在人物刻画中,人物肖像的静态描写不被重视,造成读者对人物的基本外貌特征如身高、胖瘦、服饰、长相等没有印象。比如, 《伟大的战士邱少云》(1953)、《王运升》(1955)、《罗健夫》(1982)、《站着是根柱 躺着是根梁——记试飞英雄邹延龄》(1997)、《新时代的中国工人许振超》(2004)等优秀通讯报道,在静态肖像描写方面存在“空白”。

    当然,也有一些人物通讯有过“静态”的肖像描写,却是流于大众化描写,不能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例如,《世界冠军容国团》②通篇读下来,静态肖像描写只有一句:“一个身材修长、第一次参加世界比赛的年轻的后起之秀。”又如《邢燕子发愤图强建设新农村》③也只有一句:“这时,邢燕子站起来,大眼睛闪闪地望着支部书记说:……”由新华社记者采写的《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④对李月华的描述亦只有一句话:“来找李月华看病的人,看着她那和蔼可亲的笑脸,殷勤体贴的细心劲,都觉得她是自己的亲人。”《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 》⑤有两处肖像描写:“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向在场的人们挥动手臂,轻快地跨出外表被大气层摩擦烧灼成古铜色的返回舱。”“杨利伟笑了,笑容在朝阳映照下无比灿烂。”在这里,也没能勾勒出人物的形象。《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⑥有一句话的描写:“外表柔美的任长霞显出刚勇的一面。”这略显出主人公的外貌,却显得过于简单模糊,未能发挥静态肖像描写的特殊作用。

    二、静态肖像描写“ 缺失”现象的理性透视

    造成人物通讯静态肖像描写的缺失,至少存在两个方面原因:

    (一)理论的滞后与不足

    肖像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种手法。对人物的服饰、体态、容貌、表情和风度等外在特征作具体的描绘,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包括动态的描写和静态的描写。要求突出主要特点,通过不同人物的肖像描写,显示各自的阶级出身、社会地位、生活处境、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并表现作家的爱憎倾向。”⑦肖像描写的分类,“从形态上说有动态和静态之分;从技法上讲有工笔细描和简笔勾勒之分;从描写的角度上说大体有三种:作者观察的角度,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作品中其他人物观察的角度。”⑧

    长期以来,我国先进人物的刻画以“动态”上的描写居多,通过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来展现人物。静态描写给读者营造的是一个“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既然人物通讯在坚持新闻真实的前提下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就不应忽视肖像的静态描写这一环。成功的静态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人物个性更加突出。

    在新闻学著述中,亦不太注重研究人物肖像的静态描写。有学者著书专门提过静态肖像描写在人物通讯中的重要性:“新闻通讯中的描写,是重要的表达方法之一。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具体的形象的描绘,可使人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增加通讯的感染力。”⑨“描写人物在一定时候、一定条件之下的体态、服饰、神情风貌,以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这是肖像描写手法。肖像描写要求现象反映本质,先给人以生动直观的印象,使人们一见生情,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心理。”⑩“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的肖像是各不相同的。由于每个人的出身、职业、地位、教养、经历、性格的不同,必然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痕迹,肖像与性格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肖像描写的好与坏,对于展现人物性格,关系重大。”?輥?輯?訛然而像这样的论述亦是不多见的。

    (二)人物通讯写作落入俗套, 忽视人物个性化

    近几年,人物通讯写作手法显然更注重人物多侧面刻画,选取的角度也更加贴近民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但是人物通讯写作仍然有意无意地留有过去写作模式的痕迹,落入既定“俗套”当中。读先进人物通讯,人物形象仍然给人以“高、大、全、强”之印象——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

    长期以来,一些部门和相关媒体强调人物通讯的“教育说教”功能,忽视了人物个性化的一面。有的先进人物通讯特别强调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这势必会有“美化人格”的现象出现。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过分强调人物“社会人”一面,有的忽视人作为“自然人”一面;记者在写作上有意识地“神化”英雄人物,忽视了人物的“血肉之躯”,于是报道出来的人物没有七情六欲,没有家庭生活,没有缺陷和不足。

    三、静态肖像描写如何体现人物个性特征和精神世界

    针对人物通讯静态肖像描写缺失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问题。

    (一)在采访中下功夫,在写作中抓特点

    写好一篇新闻作品,采访是关键。采访过程中,既要“听音”,又要“观色”,善于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和精神面貌的细节,为塑造人物形象积累素材。如《草原播种者》?輥?輰?訛对主人公有这么两段“察言观色”的描写——“从这段简单的记述中,我想象中的茨旺班错应该是一个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的女英雄。可是,现在坐在我们面前的茨旺班错,看起来却是一个这么平凡的姑娘,瘦小,年轻,一双乌黑而透明的大眼里闪耀着纯真的稚气。在生人面前,她还显得那么紧张和羞涩,动不动低下头,用手掌捂住脸……”“她不再感到拘谨了,两眼忽溜溜地转动,闪射着逼人的光彩,两颊浮上一片红晕,反映出她内心的兴奋。她一边说,一边做着手势,她的语言和动作是如此果决,又如此刚健。”采访在细致地观察中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人们在“静态”中品读这位可爱的女英雄,感知着一种美、一种精神力量。表现人物特点有时就是在这些大量的“静态”肖像描写中展现,在这里,记者如实地记录着英雄的美丽,在静态与动态的反差中拨动读者的心弦。

    同时,在写作中,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在筛选素材的过程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部分来写。如《普通劳动者的榜样——徐虎》?輥?輱?訛这样描述主人公的形象:“这时,总有一个中等个头、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人,背着工具包,蹬着一辆被上海人称之为‘老坦克’的破旧自行车,来回地奔波在这一带,为居民修理马桶、疏通管道,帮他们解除种种不便。”修马桶、疏管道等“粗活”在人们的习惯思维里不会是一个“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劳动者形象,然而普通劳动者“不普通”,记者偏偏就抓住了“反常态”外貌特征,引人入胜,让人们在逆向思维中对主人公留下深刻印象。

    (二)学习借鉴国外记者对人物静态肖像描写的手法

    对人物的外貌特征细致地描写能将一个人写活。国外记者在这类新闻写作中重视形象思维,运用更多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人物特征,展现精神风貌,深化报道主题。他们非常注重通过人物静态的肖像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例如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在《记鲁迅》一文中这样描写第一次见到鲁迅先生时的印象:“鲁迅,带着他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很早就到了,于是我便第一次的见到了他——一位在以后所有年月中成为我在中国生活中最有力因素的人物。他是短小而纤弱的,穿着一件乳白色的长衫,软底的中国式的鞋子。他没有戴帽,剪得短短的头发,像一把刷子似的直立着,在结构上,他的脸和普通中国人的脸并不两样,可是他在我的记忆中,却是我以前从未见过的能落落动人心弦的脸。一种富有生命的智慧和先知正从这上面流露出来。……”?輥?輲?訛写到1931年时进步青年柔石等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后他看到的鲁迅的形象是这样的:“我立刻赶到鲁迅家中去,发现他正在他的书室中,面色灰暗,满腮胡髭,他的头发很是散乱,两颊深陷,一双眼睛中发着高热的光。他的声音里充满了一种可怖的仇恨。”?輥?輳?訛由此看出,记者对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思想情感、性格特征都作了较为细致的描写,把鲁迅的平易近人、个性形象以及他爱憎分明的品格表现得很充分。

    (三)静态肖像描写要恰到好处

    静态肖像描写要恰到好处,笔墨上适时调控,做到与其他表现手法错落有致。如《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輥?輴?訛中对人物有四段肖像的描写:①“眼前这位苗族汉子矮小、苍老,40岁的人看过去有50开外,与人说话时,憨厚的眼神会变得游离而紧张,一副无助的样子,只是当他与那匹驮着邮包的枣红马交流时,才透出一种会心的安宁。 ”②“忽然,他用手捂住脸,哭了,泪水从黝黑的手指间淌落下来…… ”③“邮路上的每一天,他都是穿着那身绿色的邮政制服,他说:‘山里乡亲们盼望我,其实是盼望穿这身制服的人。’”④“尽管他长年一个人默默地行走,但是他的胸膛间却激荡着大山内外的心声;尽管他身躯矮小,但是他却在党和人民之间托起了一条血脉相连的纽带;尽管他朴实如石,但是他又挺立如山。”——这四段描写中,人物静态肖像描写与动态肖像描写以及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浑然一体,与叙述、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错落有致,通过细节的展示,人物形象变得立体、鲜活而赋有时代生命力。读来触动人心,激发共鸣。

    注释:

    ①张百年:《原来英雄是美人》,文汇报,2009年3月2日。

    ②华新文:《世界冠军容国团》,选自《新体育》,1959年第8期。转引自徐占焜主编:《中国优秀通讯选(上)》,新华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第408页。

    ③河北日报记者、唐山劳动日报记者:《邢燕子发愤图强建设新农村》,人民日报,1960年09月02日。转引自徐占焜主编:《中国优秀通讯选(上)》,新华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第475页。

    ④安徽日报记者、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新华社通讯员、新华社记者:《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人民日报,1972年12月19日。转引自徐占焜主编:《中国优秀通讯选(下)》,新华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第231页。

    ⑤孙阳、唐振宇、范炬炜:《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第五版。

    ⑥李杰、王明浩:《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人民日报,2004年04月18日,第一版。

    ⑦张家富、张广明等编:《文学词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第26页。

    ⑧王向峰主编:《文艺美学辞典》,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第275页。

    ⑨周胜林著:《新闻通讯写作述略》,新华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第59页。

    ⑩同⑨,第60页。

    ?輥?輯?訛刘明华、徐泓、张征著:《新闻写作教程》(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517页。

    ?輥?輰?訛郭超人:《草原的播种者》,人民日报,1961年04月03日。转引自徐占焜主编:《中国优秀通讯选(下)》,新华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第2页。

    ?輥?輱?訛郭伟成、戴玉庆:《普通劳动者的榜样——徐虎》,人民日报,1996年04月17日。

    ?輥?輲?訛蓝鸿文主编:《外国新闻通讯选评(下册)通讯特写》,长征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第24—25页。

    ?輥?輳?訛同?輥?輲?訛,第70页。

    ?輥?輴?訛新华社记者张严平、田刚:《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上篇)》,新华社北京2005年6月2日电,载自北京日报,2005年06月03日。

    (靖鸣,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周燕琳,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与传播系讲师)

    相关热词搜索: 肖像 静态 描写 把握 写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