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心灵研究的“归属论”走向:解释主义及其最新发展

    时间:2020-08-22 07:56:0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解释主义不直接解剖、探究心灵本身,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人的言语活动和解释实践之上,创造性地提出:心灵既不像各种形式的实在论所说的那样是实在的存在或属性,也不像各种非实在论或取消论所说的人为的虚构,而认为心灵是我们的解释性投射的产物。解释主义是有韧性的。否定和批评不但没有使之消失,反倒使之在回应中上了新台阶。在解释主义的后来发展中,不仅戴维森和丹尼特对自己创立的解释主义有改进,而且有些人对之作出了新的辩护、论证和发展,还有一些人在阐释的基础上建构出了解释主义的新的理论形态。这些为我们深入探讨心灵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资源。

    〔关键词〕 心灵;解释;新解释主义;归属论

    〔中图分类号〕B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9)05-0156-10

    在面对心灵究竟是什么、在自然界有无存在地位这类问题时,解释主义一反传统的思维方式,不直接解剖、探究心灵本身,不直接思考它有什么结构和功能,其物理机制和基础是什么,与物理过程是什么关系,在自然界中有什么地位,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人的言语活动和解释实践之上,着力回答理解和解释人的言语行为如何可能以及心理状态为何、如何“具有”的问题,经过对解释条件、根据的丝丝入扣的探讨,最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令人震惊的心灵哲学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心灵既不像各种形式的实在论所说的那样是实在的存在或属性,也不像各种非实在论或取消论所说的人为的虚构;人本无心灵,本无意向状态,它们是我们的解释性投射的产物,换言之,是我们为了解释人的行为而强加给人或归属给(attribute to)人的;精神或心灵不是像自古以来人们天经地义地认识的那样,是实在进化出来的,而是人为解释的需要而设定的。对此,丹尼特做了精辟的概括:“人的心灵本身是人们在重构人脑时为了方便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人工制品”。①按照丹尼特(D.Dennett)的划分,经典的解释主义有投射主义(projectivism)和规范主义(normativism)两种形式。前者由戴维森所创立,后者的代表人物是他自己。②尽管它们极富创意,开拓了思考心灵哲学问题的新思路,但“和者甚寡”,被挑出的毛病很多,如违反常识和直觉,陷入了副现象论,等等。解释主义是有韧性的。否定和批评不但没有使之消失,反倒使之在回应中上了新台阶。在解释主义的后来发展中,不仅戴维森和丹尼特对自己创立的解释主义有改进,而且有些人对之做出了新的辩护、论证和发展,还有一些人在阐释的基础上建构出了解释主义新的理论形态。这里,我们将重点探讨它后来的发展,特别是这些新的形态及其辩护。

    一、解释主义的不同解读与分类

    解释主义无疑在解答心灵的本质问题时提出了一种革命性、建设性的思想。它引出新的有意义的但过去被掩盖、遮蔽的问题是,人们关于心理现象的认识究竟是实在的反映,还是归属或解释的产物?换言之,心灵究竟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我们为了解释人的行为而加之于人的?在现实生活中,即使不说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归属、投射的产物,但至少在许多情况下可看到这样的事实,即对象本没有心理现象,但为了解释的需要,我们真的把心理现象归属于他(它)们了。例如,在解释婴幼儿的许多让人忍俊不禁的行为时,我们常常会说他们有某某信念、愿望、想法等。很显然,他们不可能有这些东西。另外,在解释会话机器人、服侍机器人等有所谓智能的人工产品时,我们常常说他们有某某情感、想法、意图等。这些显然是解释的强加。因为解释主义有这样的解释力和合理性,因此一经诞生就赢得了许多粉丝。当然也应看到,由于它建立在关于合理性和无矛盾性的假定之上,因而又受到了许多质疑,如:(1)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已发现了大量还原的证据,因此解释主义否定还原便面临着与科学的矛盾。(2)解釋者对心理状态的归属可能成为解释者的任意投身,如果是这样,怎样判断一种归属比另一归属更好。(3)意识是心理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似乎不受不确定性的影响,他人的意识肯定不是我们在我们自己身上所经验的东西,因此不是解释主义所说的归属的产物。如此等等。正是这些问题,成了解释主义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

    解释主义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赞成或倾向解释主义的人纷纷提出自己的新的解读。解释主义面临的经常性的问题是,怎样理解、说明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

    一般认为,不外两种方式。一是用谓词来说明,比如说:说一事件是物理的,等于说有一个物理描述,它足以正确地说明这个事件。换言之,如果用物理谓词去描述,一事件即为物理事件。同样,如果用心理谓词去说明,那么它就是心理事件。二是根据属性例示来说明,如说:如果一事件是物理属性的例示,那么它就是物理事件。同样,如果它是心理属性的例示,即为心理事件。很显然,戴维森用的是第一种说明方式。最近,有学者尝试用后一方式来加以说明。根据这一模式,心理事件同时有两种属性,一是心理属性,二是物理属性,即任何心理事件同时可成为两种属性的例示。如果是这样,那么异常一元论中的一元论就可看作是一种个例同一论,因为它不外是主张:每一心理事件实即一物理事件。当然,不能倒过来说,每一物理事件都是一心理事件,因为有纯粹的物理事件,如飓风。另外,物理事件的特殊性还在于:它可以例示一个以上的属性,如一张桌子既可例示颜色、重量等属性,还可例示形体等属性。

    由于有这样的观点,被重新阐释的异常一元论便能断言:一物理事件可同时例示这样的心理和物理属性,它既是一中枢现象,又能表现为诸如相信天要下雨这样的信念。换言之,这两个属性可同时属于同一个事件。这种一元论还承认:所有心理事件都能例示物理属性。这一观点强调的是:每一心理事件作为事件是可同一于物理事件的。

    如此被重新阐释的异常一元论坚持这样的异常论,即否认存在着控制人的思想和行动的严格的、合规律的规则。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心理的异常论,它否认有把心理状态与心理状态关联起来的规律,进而不承认有把FP整合到更大理论中的可能性。二是心理物理论,它否认有把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关联起来的规律,而且不承认有能够把FP还原为物理学的桥梁原则。

    相关热词搜索: 归属 走向 主义 解释 心灵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