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公安文学四十年

    时间:2020-09-26 07:53: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序言

    当代公安题材文学是新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祖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纵横座标系上有着不可分割不可忽略的位置。它和着时代与生活的节奏,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的汇合处,曲曲折折而又踏踏实实地走过了40年历程,由蹊径成大道,从低谷到坦途,它劈斩了无数荆棘、莽榛,也迎击了无数骤雨狂风,终于拓出了一条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文学道路。它在什么样的精神引领下走过了怎样的历程?我们愿意做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历史审视。

    首先:“当代公安题材文学”是一个科学而严肃的命名。经过系统研究我们认为:凡表现当代社会中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众安全以及社会安定领域内的斗争生活,表现以此为神圣使命的司法、公安人员及人民大众的斗争生涯和人生历程,心灵历程以及法制对抗冲突的文学作品,可称之为当代公安题材文学(简称“公安文学”)。它的概念外延将含“法制文学”、“侦探文学”、“犯罪文学”以及原“公安文学”提法的主要内容,但在范围和特征上与以上提法有质的区别。(以后还将有专文论及)

    文学是一种精神生产的物化形态。是包涵“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的人心灵的艺术表现。它集中地体现出一个时代社会历史的、政治经济的、群体心理的,哲学审美的总体精神风貌,也必然地随着时代的精神现象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时代的总体精神风貌同样地规定和影响着文学创作者的内在主体精神,同时也推动和深化着文学创作者的主体精神。党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创作方针,深刻地体现出文学创作者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民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始终是公安文学创作者的内在精神的哲学基础,这种哲学精神成为创作者创作的内在动因。而“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恩格斯语)。因此,整个社会心理的深层表现: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生存境况、行为模式、风情习俗,便渗透于文学创作者的创作体验之中。从审美的角度,对美的表现和崇尚亦始终是公安文学创作者追寻的更为普遍的审美理想。我们所说的创作的主体精神,正是在社会意义上、哲学意义上、心理意义上和审美理想中所包涵的作者和作品中的主体精神显现。

    公安题材文学40年的发展历程,正是浸透着作者思想意识和作品艺术情绪的主体精神的历程。它以讴歌为总的精神基调,走过了真诚讴歌(建国后17年)——虚假讴歌(文革10年)——反思讴歌(新时期10余年)三个时期,同时,文学创作主体也在这三个时期中萌生——丧失——重建。下面我们从三个时期文学的精神轨迹和创作道路分别加以论析。

    一、发轫期:(1949-1966)热诚真诚的讴歌文学单纯曲折的创作蹊径

    新中国成立初始,公安题材文学便在祖国奋发建设,文学日趋繁兴的历史背景下,迅速自然地发展起来,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自然产生的阶段;(二)真诚讴歌的阶段;(三)艺术强化的阶段。其总的精神基调,便是创作主体在颠覆与反颠覆、渗透与反渗透、犯罪与反犯罪的斗争描述中所贯穿的讴歌精神。文学创作者真诚地讴歌党,真诚地讴歌社会主义祖国,真实地讴歌人民利益的保卫者——政法公安战士。这种讴歌精神贯穿了17年文学发展的整个历程。

    (一)自然产生的阶段(1949——1954)

    新中国的建立象旭日从东方喷薄而出,极大地鼓舞着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热情,也极大地激起了人民对反动敌对势力捣乱破坏的愤恨。公安文学创作者出于自然自发地对新中国的挚爱,出于对敌对反动势力企图颠覆破坏祖国新生儿的愤怒,纷纷拿起笔来讴歌或揭露。他们强烈直接毫不掩饰地抒发着自己的感情,匆忙却满怀激情地编织以侦破反特为内容的故事,他们没有太多的限制,却也没有仔细地思考。他们的主体精神尚没有达到自觉清醒的程度,因而感情虽激昂但并不丰沛,思想虽纯正但艺术却平直。在这一阶段,文学发出了虽不太响亮但却清音袅袅的序曲。

    公安题材文学是从电影文学发端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以伊明编导的《无形的战线》(1949)为发轫之作,而后接连出现了《人民的巨掌》(夏衍)、《斩断魔爪》(赵明)、《一贯害人道》(颜一烟,夏幼红)、《草原上的人们》(海默、玛拉沁夫等)、《虎穴追踪》(王应慈、任桂林等)、《天罗地网》(石方禹)等一系列电影文学作品。

    《无形的战线》通过我公安保卫人员和暗藏敌特进行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公安保卫战士陈青、张永由的形象,揭露了敌特的阴谋破坏,揭示了在有形的战线消失之后,还有一条无形的战线存在。新中国建国的历史社会转换中,敌人只是由公开转入地下,他们将和人民共和国进行殊死斗争。作品告诫人们切不可松懈斗争的警惕性。而《人民的巨掌》和《斩断魔爪》也分别讴歌了我公安保卫者的英勇机智和人民群众的无穷威力,其他作品也都尽情地反复明确地重复着这一主题。

    这一主题现象说明了刚刚遭受战争破坏,战乱甫定的新中国,多么需要建设开创的勇气和信心,多么需要注意在有形的战线消失之后,无形的战线隐秘斗争的继续存在,又多么需要保持斗争的高度自觉性和警惕性。“人民的巨掌”必须无情地“斩断魔爪”,以保卫神圣的人民共和国。

    这些电影文学作品带着匆忙急就的痕迹,无法顾及艺术的完整和风格的统一,但在当时却有着强烈积极的社会效果,有着不容忽略的开创功绩,它们共同写就了公安题材文学的第一页。

    在电影文学创作稍后,小说创作很快形成主流。这个阶段的中短篇小说主要有《剿匪记》(史超)、《一件杀人案》(叶一峰)、《国境一条街》(公刘)、《秃鹰崖擒匪记》(李月润)、《荣军锄奸记》(沈默君)、《一网打尽》(贾承基,刘真相)、《空降特务落网记》(彭汝春、阳晓)等。

    小说创作者们同样有着激昂的革命热情,有着朴实无华的笔,他们自然而又热情地讴歌着他们心中美好的事物,揭露批判他们认为丑恶的东西。这个阶段的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开创发轫期特征:

    ①浓重的战争硝烟色彩

    文学创作者们大多是从战场硝烟中走出,大多是在由战争走向和平的祖国斗争现实中发现和寻找素材,涉及的题材虽是反特侦破但多带有战争军旅的印痕。他们的作品里有进军大西南剿匪反特的艰难跋涉和惊险斗争的刻画(《剿匪记》),也有抗美援朝胜利喜悦中潜伏特务杀害军队女文工团员的曲折描写(《一件杀人案》);有经过战争考验的荣誉退伍军人回乡锄奸反特的生活反映(《荣军锄奸记》),更有国境线上我边防侦查部队和敌特匪徒的隐密较量(《国境一条街》)。而那些电影文学则几乎全是取材于战场硝烟背景或还充满激烈外部对抗的新生祖国。

    ②自然而激昂的情感抒发

    文学创作者们大多是革命队伍的成员,他们自然地讴歌着革命的领导者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新中国,讴歌公安保卫人员的英勇斗争和智慧力量。他们的创作才华和智慧虽仍处待开发期,但他们的创作激情却无比高昂,他们虽然并未完全觉醒,但主体情绪却几乎十分一致。在隐蔽和公开的战线上,公安保卫人员同国内外各种敌人进行激烈残酷复杂的较量,是创作者共同选择的表现领域和情感喷发点。

    ③创作手法单一而平直

    文学创作者们往往在现实斗争和各类案件中选材命题,不少创作者就是那场斗争或那个案件的直接侦破参与者,他们的笔触总是专注于叙述一个有头有尾的案件(或一场斗争)的发生发展全过程。他们的描述十分朴素、生动、明快、直接,但他们尚未充分注意到刻画公安侦查的英雄人物,过多注重故事情节的演绎,大多作品结构不够严密,艺术处理简单(敌我交锋一、二个回合便我胜敌败),语言停滞在一般平直叙述上。

    相关热词搜索: 四十年 公安 文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