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论培育“工匠精神”的落脚点

    时间:2020-09-06 07:51:3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根据“工匠精神”对学校学生的要求,分析在高职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改变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当今社会追求高效率,容易忽视产品的质量。在这种浮躁精神的带动下,塌下心来精益求精地制造产品成为奢侈,同时,技能人才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大部分青年人都不愿意甚至不屑于从事技术工作。我国提出“2025中国制造”的大目标,要求必须创设积极推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让“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每个人的行为意识。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工匠的基地,更要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2016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提升消费品品质”,强调“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此时提倡“工匠精神”,究其原因,正是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现实发展需要。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人深刻意识到,只有发扬“工匠精神”,打造高品质产品,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强国的转变。

    培育“工匠精神”,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从思想上重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从行动上实践。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载体就是校园,就是学校里的教育。那这样一个校园面临哪些问题?又应该如何改进呢?

    一、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增多。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层次的重要一环,也处在这种大发展中,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要生存必须要发展,另一方面发展又会带来很多问题。

    1.学校规模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学校扩招,生源增多,学生活动场地减少,管理难度加大,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照度降低,教育教学质量下滑。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校长说:我的学校如果在人数和面积上都扩大一倍的话,我们的质量可能要倒退到20年前。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若学院的发展后劲不足,培育“工匠精神”的载体何在?

    2.亟待明确的发展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定位存在两种比较片面的认识和做法。一是视高职教育为一种低于本科层次的教育,认为把高职办成本科才是成功的办学。二是把高职教育办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版”,过分强调学科建设,认为基础理论高低代表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完全仿照本科模式。这两类认识和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部分职业院校对高职教育办学的定位模糊。若所有院校都抓理论研究,我们的“工匠”从何而来?

    3.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套用

    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无法形成适合其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大多数职业院校都是参考一些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来发展自身,可以想象的是,口传笔授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种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在技能上难以达到“工匠”所要求的高技能、精工艺。

    4.师资队伍建设片面追求完美

    要想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必须先具有“匠人”之心的教师。“双师素质”是我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毋庸置疑,“双师素质”教师概念顺应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发展要求,对职业教育技能型、职业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实是,社会到底能提供多少既有教师资格又有企业经验和较高专业技能的一体化“双师素质”教师?而且,只重视双师化,轻视对教师“匠人”之心的培育,也不是大家所期待的结果。

    5.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化和片面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高等学校不可或缺的软实力,而“工匠精神”想要成为学校职业教育的灵魂,校园文化细节的熏陶、授课教师的身体力行、大环境的耳濡目染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职业教育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的同时,也需要给予更多精力在“工匠精神”的培养方面,当然,给予的重视不仅是纸上谈兵,还要具体落到实处,丰富职业教育的思想内容,提升其人文价值。职业教育始终以培养“德艺双馨”人才为目标,这其中的“德”就包含了所谓的“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培育,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没有质量的办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谈不上发展。因此,在破解规模与质量问题时,必须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把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从而成为培养“工匠”的载体。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1.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

    培养大国工匠,从职业教育之初就必须有全局质量观的概念。教育质量的概念是相对而动态的,根据不同的教育时期和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的标准也会不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领域也随之改变,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在转变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矛盾,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在结构与数量之间,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同时,由于学生素质各异,因此,所能达到的要求也不一样。由此可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有助于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另外,学校要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这种特色越鲜明,教育质量就越高。可以看到,学院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推进教学一体化改革”“在实习工厂、成人教育和社会培训方面积极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大社会服务功能”就是全面质量观的体现。

    2.管理出质量

    管理是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管理要实现由“事务管理”向“质量管理”转变,需要有一套严格健全的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并且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检查等措施,建立起确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科学机制,从而保障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教育质量不会下滑。

    3.改革出质量

    改革是推进质量提升的动力,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形势要求不可能沿用老一套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必须进行改革。以机械工程系为例,针对学院一体化教学的目标,同一位教师既教理论又教实习,理论与实践穿插进行。一堂公开课上,当教师讲到“机夹車刀,可转位车刀”时,授课教师把相关刀具拿进课堂,让学生当堂拆装,随时提问,随时解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所提问题包含了刀具的材料、结构、使用、装夹等诸多方面。而授课教师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使每一个问题都有圆满的答复。试想,若不是课程的改革,学生怎么会有机会在理论课堂上有动手的机会,怎么会让理论和实践在90分钟内有效结合呢?若常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职业院校在师生共同成长的实践中,把互动、成长的机制提供给师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就会成为春风化雨的过程。“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师生的共同成长,所以“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职业院校的所有教师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念创新。

    随着我国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迈进,推进制造业质量升级、技术升级、产业升级,提升中国产品品质,是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必然选择。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而切实提高高职教学的教育质量,则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落脚点。目前,“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我们必须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让它为中国腾飞做出积极担当。

    参考文献:

    [1]徐耀强.论“工匠精神”[J].红旗文稿,2017(10).

    [2]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16-05-13(5).

    [3]孙兴洋.职业教育尤重“工匠精神”[J].科学咨询,2016(29).

    [4]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35).

    [5]汤艳,季爱琴.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1).

    (责任编辑:王 瑜 庄 源)

    相关热词搜索: 落脚点 工匠 培育 精神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