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成为西西弗斯的狄奥尼索斯

    时间:2020-09-26 07:56: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沈虹光戏剧研究

    编者按:沈虹光是湖北省杰出的戏剧作家,创作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优秀剧作,但迄今文学界对她的研究和评论还很不充分。本期刊发著名文学批评家王先霈先生和郑传寅先生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推动沈光虹戏剧研究进程。其中,王先霈的《成为西西弗斯的狄奥尼索斯——我看沈虹光的“戏剧人生”》认为,沈虹光的剧作,没有大制作,不玩形式,总是为剧团“掂斤簸两”地俭省。她创作的剧本,人物很少,不用龙套,场景设计简单。她的剧作从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找戏,不是向外而是向内,向着人心,人情,人性。郑传寅的《“琐细与平实中也有让人震撼的内容”——论沈虹光剧作的艺术特色》认为,沈虹光的剧作大多是平实的,有的场景甚至近乎琐细,但作者能从平实琐细的生活中发现深刻的内涵,能从平易中见奇崛,确实创造出了让人震撼的艺术作品。其题材选择,多写“当代都市的斗室微澜”;其人物塑造,多为“个性鲜明而独特的普通群众”;其艺术张力,“令人震撼,耐人寻味”。

    沈虹光是湖北省很杰出的一位作家,但是,她的文学声名似乎却不如同在一个城市的方方、池莉、熊召政、刘醒龙等人那样显赫。这大概是因为,沈虹光的主要成就在于话剧剧本创作。戏剧文学是文学整体里的一个重要门类,而剧作家的声名往往会被表演家的声名遮掩掉一部分,犹如人们熟悉歌唱家而往往疏忽了歌词作家。对于沈虹光创作成果的评论,在数量和深度上与她的创作成就很不相称。还有一个原因是,小说、诗歌、散文文本本身有很大的独立性,而戏剧文学文本和表演紧密相依,不看演出,不多次观摩演出,难以对剧本做深入研究,难以体会剧本的艺术成就和它可能存在的弱点,而观看演出,观看好的体现剧作的深层寓意、体现剧作家独特风格的表演,这样的条件不是随时可以得到。无论客观原因如何,对沈虹光剧作研究、评论的不足,是湖北省文艺评论的一个缺失。

    沈虹光不仅会写戏,她的小说、散文也写得好。中篇小说《大收煞》、散文《天凉好个秋》,放在近30年湖北文学总体中,都属上乘之作。富有意味的是,这些小说和散文也都离不开戏剧,写的还是戏剧,是演戏的人,写的是那些把毕生最好的年华奉献给戏剧的人。显然,作者沈虹光是怀着深情来写这些人的。我提到的这两篇作品,从题目到内容,都既给人怀旧的温煦,又透露着秋日的凉意,流露出哀伤和无奈。大收煞,原来指的是戏曲的结尾。李渔《闲情偶寄》说:“全本收场,名为‘大收煞’。”李渔主张大收煞要有“团圆之趣”,沈虹光的《大收煞》却回响着凄清之音。那些个曾经在红氍毹上占尽风光的表演艺术家,晚年潦倒穷困,而更加令人怅惘的是,他们所献身的艺术,也逐渐减弱了往日的辉煌。

    沈虹光在一系列随笔中先后写到了胡庆树、龚啸岚、鲍昭寿、李雅樵诸位前辈,对于这些人来说,戏剧不仅是一种职业,戏剧更是他们的人生。这个人生在他们的盛年被骤然截断,而到了他们晚年,文化环境变了,戏剧又走进困局。最近,河南省豫剧演员、省剧协主席、省文联副主席李树建在被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接见时表示:“卢书记到河南之后,我们河南文化界的春天就到了。我们每天激动万分,以泪洗面。”受到网民们的嘲笑,其实,他的失言应该是事出有因,反映出当前戏剧受到怎样的冷落。沈虹光也处身于戏剧困局之中。戏剧家们不甘心就此罢手,这一些有才华、有志向的狄奥尼索斯的忠实信众,心甘情愿地变成西西弗斯,不离不弃地、不计功利效应地、反复地把下坠的石头推向峰巅。沈虹光如果集中力量去写小说,写电视剧,也可能获得更多更大的名和利。她和那些老戏剧家一样,不能抛舍戏剧,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这一种艺术种类,他们要坚守。作为省政协常委,沈虹光领衔提出提案:《请财政厅解决省直表演团体离退休干部全额经费单列》,《请财政厅对省直表演团体实行演出补贴》;作为剧作家,2004年6月,她接受《武汉晨报》记者采访,发出“市民话剧消费咋这难?”的喟叹。沈虹光的看法是:武汉人很少有文化消费,文化消费里又很少有话剧消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她竭尽全力考虑观众感受,故事和语言都非常通俗,但还是很难让更多观众买票进剧场看戏。她的以上这些话,一半是事实,一半是愤激之言。沈虹光的戏,爱看的人不少。我曾经受委托代剧组邀请了近二十位同事观看《同船过渡》,又组织本系千余学生包场看过,教师、学生看戏时都是全神贯注,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另一方面,戏剧市场,尤其是话剧市场的萧条,又是不争的实际情况。二十多年来,沈虹光就在这种萧条背景下奋斗。

    环境的窘迫给剧作家极大压力,也促成她的艺术创造。艺术的本性就在于克服困难。歌德说,“在限制中才显出能手,唯法则能给我自由。”沈虹光说,“我的戏都比较逼仄,空间、时间、人物关系、故事都是紧匝匝的。这是因为我一直生活在逼仄有限的环境之中。”沈虹光的戏,没有大制作,不玩形式。她要为剧团“掂斤簸两”地俭省。从1988年《搭积木》开始,她的剧本人物变得很少,不用龙套,场景设计简单。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要挖空心思“出戏”,有戏剧冲突,能抓住观众。剧作家向哪里去找戏呢?不是向外而是向内,向人心,人情,人性。若干年来,很多大制作的戏,喧嚣一时,只是过眼烟云,如大年夜的烟花,而这些“逼仄”的戏,存留得要长久得多。《同船过渡》的戏剧冲突在两代人观念、心理、习惯的差距,住房的狭窄把这种普遍存在的冲突大大强化。《临时病房》的戏剧冲突是城里的国家干部和乡里的老大妈观念、心理、习惯的差距,一间病房把这种普遍存在的冲突大大强化。沈虹光有一篇创作谈《偏要写好人好事》,她的独到成就是在“好人好事”里找到戏,找出和表现出人性中的冲突。那些看来俗气,土气,缺点突出的芸芸众生,心灵深处蕴藏着连他们自己也不见得明白意识到的善良。善良就是那些普通人存在的意义。沈虹光在戏剧的困境中,反哺给社会的是温暖。

    上海儿艺的李涵对沈虹光说:“你能写儿童剧,因为你良心很好。”沈虹光戏剧的特色是,它的重点在挖掘、揭示各种似乎对立的人的异中之同,小媳妇也好,老太太也好,城里的会计也好,乡里的大妈也好,心灵深处都蕴藏着人性之善。前三十年的政治运动,后三十年的市场经济,在人和人之间造成许多阻隔,沈虹光的戏剧是要消除人和人之间的阻隔。沈虹光说她喜欢契诃夫的戏剧,不是追求外在动作的热闹,而是指向内心深处,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内心世界里的戏剧性。她做到了。

    我们处在和平发展的年代,这个时代当然还需要宏大叙事的史诗性作品,我觉得,也许可以说,也需要、更需要从小人物、小事件中写出普遍人性的作品。从这个角度看,沈虹光的创作经验,具有普遍的价值。

    作者简介:王先霈,男,1939年生,江西九江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9。

    相关热词搜索: 奥尼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