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紧凑式城市空间结构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研究

    时间:2020-11-14 09:07: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以中国大陆大城市为研究对象,对紧凑式城市空间结构要素对区域经济,特别是对区域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紧凑式城市空间结构要素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和地区所产生的影响力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根据中国大陆经济地理带的划分,以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大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三个地区面板模型。模型估计结果表明:①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地区劳动生产率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西部地区则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②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的平方项变量与地区劳动生产率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在将人口密度变量和人口密度的平方项变量同时进行分析时发现,在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与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倒U字型”的曲线关系。③人口的集中度越高、多核心度越高、土地混合利用度越高都能够促进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在产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准上差距较大,由此在国家层面上制定相关国土规划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地区间所具有的差异性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和实施具有差别化的规划政策和方案。从城市和地区层面来看,更有必要对自身所具有的人口和社会结构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调查研究。此外,还应注意的是,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对城市和地区的长期发展趋势进行有效分析和判断,从而制定出具有时效性的紧凑式城市规划政策。

    关键词 紧凑城市;空间结构;劳动生产率;面板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7)12-0165-09DOI:10.12062/cpre.20170424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土地资源相对匮乏、人口日益锐减的西欧发达国家,紧凑城市(compact city)的理念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接受。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正通过推行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提高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引导大城市向多核心方向发展、对有助于提高土地混合利用的规划方案进行奖励等)努力达成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1]。与欧洲国家的情况不同,中国大陆正处于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直接导致了城市面积以“摊大饼”的方式向四周无序蔓延开来,不断吞噬着周边郊区的农业用地;而与此同时,城市內部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交通拥挤状况的日益加剧、土地利用效率的不断降低、空气污染状况的不断恶化等问题都对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远远高于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基于这一复杂的发展背景,有关紧凑式城市开发模式在中国大陆城市发展过程中是否适用的问题成为国内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预测未来城市土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距也将会不断扩大。而由此所造成的土地供求矛盾也将更加突出,在短时间内这一状况很难得到有效缓解。基于此,可以看出城市的无序蔓延和与之相反的过度抑制城市成长的极端政策方式均无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综合以上这些分析来看,在中国产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今天,深入探讨和分析紧凑式城市空间的形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对有的放矢地制定更加合理且有效的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政策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这一研究背景,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以中国大陆大城市为研究对象对紧凑式城市空间结构要素对区域经济,特别是区域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紧凑式城市空间结构要素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和区域所产生的影响力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现有的基础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分布于不同区域内的各城市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这一差异也会对在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下而形成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达到对区域劳动生产率发展水平产生影响的紧凑式城市空间结构因素进行分析的目的,本文选取了33个大城市13年间(2003—2015年)有关从业者人均所创造的区域生产总值及其相应数据形成面板数据。本文所涉及的各变量的基础数据均来自于各年度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城乡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以及各城市的相关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有关价值量的数据则根据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提供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换算为以2000年为基年的实际数值进行分析。

    1 相关理论与文献述评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学者Dantzing. G和Satty. T在“集中主义规划思潮”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紧凑城市”的概念以来,其是否能够在处于不同区域环境和发展水平下的城市的实际发展中得到效应用的问题一直是西方学界热衷的主题[2-3]。众多学者分别从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供给等视角对该理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紧凑城市理论的倡导者,学者Breheny通过研究认为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并指出紧凑城市是更有效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战略选择[4]。

    有关紧凑式城市空间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大都以不同的城市形态而引起的经济费用成本和收益为中心展开的。大量的实证研究分析证明,因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张而引发的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过度投资是导致城市和区域经济效率性低下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当城市密度越低时,针对每单位土地面积所需投入的开发费用就越多。这主要是由于在为远离市中心地区的低密度开发区域(如,非连片的城市郊区等)提供相应的城市交通、供排水、电力等公共服务设施时,其所需投入的建设、后续运营和维护费用均会随着空间维度上建成区面积的持续扩大而不断增加[5-7]。因此,城市的无序扩张势必会加重城市政府的财政负担,正如Hortas-Rico和Solé-Ollé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一样,无序的蔓延式扩张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负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低密度的城市土地开发更容易诱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从而增加政府的财政赤字[8]。由此可以看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相较于这种蔓延式的城市形态而言,高密度化的紧凑式空间形态更具效率性且能够带来更高的经济效应。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