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历史街区文脉传承探索

    时间:2021-01-17 07:56: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是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组重要矛盾,历史街区凝聚着城市的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对城市健康发展和有机更新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文化记忆理论切入和要素分析,有助于我们对文脉传承的媒介、机制予以创新性的认识,继而寻求文脉传承的文化记忆策略,实现文脉的有效传承。

    关键词:文化记忆 历史街区 文脉传承 有机更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076-02

    20世纪90年代起,文化学和历史人类学框架下的“文化记忆”理论在德国兴起。从文脉传承方式解释文明的发展规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须以延续文脉为最终目标,最终实现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单就历史街区文脉传承或者单独的文化记忆理论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但缺乏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对历史街区文脉传承的探索。本文试作论述。

    1文化记忆理论的发端

    1.1“文化记忆”理论的概念

    文化记忆论由德国学者阿斯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将“记忆”引入到了文化学的研究领域内。文化学对记忆的研究,是把记忆看成是和民族、文化、历史等范畴紧密相连的概念,是一个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从文化学视角而言,文化记忆就是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

    1.2“文化记忆”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文化记忆的内容,在时间维度上具有绝对性,一般可追溯到数代以前,而不仅仅局限于近几代的记忆的限制。文化记忆的交流方式是有组织的、公共性的集体交流,其传承方式一般可分为两类:“与仪式相关的”和“与文字相关的”。一种文化,如果想得以传承,必须依托文化记忆所发挥的作用。

    2“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老街区文脉传承媒介

    2.1建筑遗存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也是老街区文化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老街区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留下特征各异的建筑痕迹。

    不同时期的建筑都有一定的时空背景,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不可复制性的历史风貌,从而展现出不同的文化气息。建筑遗存作为一种物质符号,可以使代际间的回忆更加稳定,后代不必借助过多的个人经验就能与前代分享共同回忆。

    2.2街巷空间布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在街巷规划越发理性,更满足于其交通、管线等物质功能的强化,而街巷的文化功能逐渐被忽视。街巷不仅是交通、运输的物质载体,也是人们生活的舞台,是人们生活和记忆延续的媒介。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城市的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对于城市形象的重要性。“清晰的可识别的环境不仅给人以安全感而且还增强人们内在体验的深度和强度。……如有一种更动人的环境,同样的生活将会获得新的意义。”而街巷空间的布局正是构成这种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的主要场所。凯文林奇所说的城市印象五大构成要素:道路、边沿、节点、标志和区域中的前四项都与街巷空间布局是息息相关的。

    2.3地景地貌

    老街区的地景地貌,是和一定的时间维度紧密相连的。是在老街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遗存,是老街区历史演化的片段。

    老街区的地貌景观具有多元性、复杂性等形态特征,这种复杂的形态特征是老街区人们生活内容的多样性的物质反应和历史积淀。是老街区文化系统复杂性的必然结果。

    2.4民俗文化

    文化的本质就是传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民俗与传统。就是这样的差异性,保持了文化记忆的多样性。

    陆邵明先生认为:“一个记忆场所往往包含两部分信息,一部分是物质形态,另一部分是故事,两者缺一不可。记忆场所不仅见证变迁中的集体记忆,还可以持续性地叙事与传播,维系与促进地域文化认同感的建构。”历史街区的文化记忆不仅保留在其物质形态上,诸如建筑遗存、街巷布局、地景地貌等有形之物上,同样蕴含在历史街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3“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老街区文脉传承机制

    3.1文化记忆视角下的老街区文脉传承方式

    文化,有两项任务。一是协调性,即文化产生的同时也为交际提供了场所。协调性要求建立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体系并在技术和概念的层面上备置一个共同的生活视野,文化的参与者能在这个视野里相遇并进行交流。二是持续性,文化的产生,并不是仅仅的利用现有的符号,而是每个个体或者每一代人之间,在某种意义上通过相互信任的沟通并在更大规模的集体中相互交流传递信息。记忆是持续性和时间延续得以实现的保障。

    这里所谓的“象征性的符号体系”就是老街区的文脉得以传承的媒介,是文化实现持续性的保障,包括老街区的历史建筑、礼仪、服饰、节庆、传说、饮食、婚丧嫁娶等。

    文化记忆是保证老街区文脉延续的有效途径,通过文化记忆对老街区历史积累的文化和经验的存储和重建,从而传统得以延续,文脉得到传承。

    3.2文化记忆视角下的老街区文脉传承过程

    文化传承的过程是人类在一定的目的指导下,借助于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实现文化延续发展的过程。文脉传承有两种形态。第一,物质表现形态,比如文物古迹、图像、经典文献等物化的客体形式。其次,非物质表现形态,包括仪式、民俗风情,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

    文化记忆是立足于现在对过去的一种重构,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框架而实现。老街区的记忆社会框架,是被在这个街区内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做决定的。康纳顿认为社会记忆得以延续是通过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来实现的。老街区文脉传承的过程也是身体实践的过程,人类之所以回忆是因为在在经验传递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把我们的个别经验置于先前的脉络之中,在我们具有个别经验之前,我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经验事物的纲要框架。

    3.3文化记忆视角下的老街区文脉传承规律

    文脉传承的方式随着文化记忆的不断发展在不断的演进中。演进的过程是进一步的补充和丰富的过程。通过对文化记忆载体演进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文脉传承的自我调适和演变发展规律。

    语言、文字、仪式,是文脉传承最常用的方式。而现代社会出现的传承媒介,比如传媒介质,则是文脉传承为适应时代发展而做出的自我调适反应。文脉传承具有自我调适的机制,同时,文脉传承的方式也是具有多样性的,充分利用好每一种传承方式,以及现有的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再现老街区的历史记忆,使历史文脉和老街区文化得到更好的普及和推广。

    3.4文化记忆视角下的老街区文脉传承特点

    第一,互构性。记忆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才能实现传播,比如空间、文献、口头叙述、历史建筑等环境要素以及记忆个体的知识基础。一个街区的集体记忆,是在特定人群的集合体中存续的,但是只有这个集合体中的个体才能进行记忆。而个体的记忆,又需要借助记忆产生时的环境要素来激发以及个体的知识基础作为记忆重建的辅助。因此,记忆个体和街区的整体环境要素之间有个动态互构的关系。

    第二,适度开放性。老街区文脉传承的过程中,可将老街区看成一个开放的系统。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开放程度的问题。如果这个系统的开放度为零,系统与外界隔绝起来、没有任何交换,这就成了封闭系统。封闭系统缺乏自组织的活力,难有发展。文脉的传承更无从谈起。反之,如果这个系统对外界完全开放,老街区的文化和外界没有了边界,与外界的信息、物质、能量的交换没有任何过滤和选择,那么老街区的文化也不复存在。因此老街区的文脉传承过程中,老街区与外界的信息、物质等通过人为优化有选择性的交互。

    第三,历时性。记忆有两个不同的本质功能:存储和重建。记忆是实现文脉传承的保障。记忆是一种以编程和繁殖原则为基础的再生产,该原则使文化模式得以延续。保证老街区文脉传承的条件是这个街区辐射范围内的人们社会交往和群体意识记忆的延续性提取,从而用作文脉传承的有效媒介,将文脉以连续性的中断方式传承下去。

    4老街区文脉传承的“文化记忆”策略

    4.1以“有机更新”策略为老街区文脉传承的行为指导准则

    老街区是个开放的系统,其必定要与外界要素有一系列的交互作用。作为记忆场所的媒介,无论物质媒介比如:历史建筑、纪念碑、服饰等,还是精神上的媒介:礼仪、节庆、风俗习惯,都是在变化中发展和进行传承的。

    对于历史街区的更新和维护,我们要用“限制开放”方式进行有机更新。有效避免在大拆大建的浪潮中的对文化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保留有价值的历史古迹和街巷布局。所谓“限制开放”方式的有机更新,即根据街区居民的具体需求,结合科学整体的街区保护规划方案,对有形建筑进行小规模的,渐进式的修缮维护,对无形的风俗习惯、礼仪等要做到保留自我的文化前提之下的继承和发展,取精去糟式的发展。

    4.2正确认识城市发展中的文化变迁与老街区文脉传承之间的关系

    老街区之所以是文脉得以传承的物质载体,是因为老街区累积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通过不同层次的文化积淀,向后人展示其风情各异的文化特色。

    在快速城市发展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准则等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迁。在这一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新旧文化取舍,便是这个地区的文脉传承内容的关键。

    根据文化记忆理论,对于过去的记忆,不是被保留下来的,也不是简单的个体记忆相加。记忆是在现在的基础上的重构,具有价值取向性。以前的记忆,有的被强化,有的被淡忘,而被社会强化的那部分记忆,无疑成为了文化变迁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文脉传承过程中的有力支撑。文化变迁的结果,便是文化传承的内容,文化传承的内容,反过来又是进行下一轮文化变迁发展的基础。

    4.3加强老街区独特的“文化记忆”,构建老街区文化认同感

    阿斯曼夫妇认为,文化记忆通常是指某个社会群体共同拥有的过去,既包括口头传说也包括有据可查的信史。而文化认同,指的是对群体文化的认同。

    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从保护老街区真正的历史古迹入手,而不是乱造“假古董”。提高大众的审美标准,传承地道的当地民俗文化,而不是过度商业化的“美食节”,可以定期举行有一定文化深度和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或者纪念仪式,借此提供大众参与的机会,提升大众的文化素养,加强老街区文化的认同感。

    4.4活化老街区的文化记忆,探索老街区文脉传承途径的多样化

    如果说人类的语言、文字、仪式这三种文化传承方式伴随着人类历史始终的话,那么现代社会出现的传媒介质、网络空间,则是文化传承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技术条件下自觉作出的自我调适反应。

    历史街区文脉传承的方式,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行为。不仅包括作为文化的载体街区的有形建筑物和构筑物,而且还包括人们对其游览体验的这一“仪式化”的行为过程。

    记忆回忆,不是单独的个人元素,要嵌入一个环境的框架内。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有效信息进行传递扩散,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让记忆个体参与其中,多维度的传播和重构老街区的文化记忆。

    结语

    在老街区文脉传承的方法上,我们应该多重视角的进行创新,力求更加有效地对老街区历史风貌、民俗习惯等宝贵文化资源进行传承。比如本文所提的,以“文化记忆”理论为参考模式,对老街区文脉传承中有影响力的因素进行整合,确保老街区文化记忆场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最大限度地避免现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老街区盲目更新所带来的文化记忆丧失等各种弊病,拯救在大拆大建热潮中濒临消亡的各地城市文化记忆。从而找到一条老街区文脉传承的真正有效的路径。

    相关热词搜索: 文脉 街区 传承 视角 探索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