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增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研究

    时间:2021-01-20 07:52:3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新时代,国际政治经济面临新的形势,这,对增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提出了;要求。我们必须从培养多党合作政治共识、共同价值的遵循和守护、求同存异和相互尊重原则自坚守、尊重政治实践的差异性路径选择权和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入手,重视并加强多党合作思想理论研究、制度机制协调创新研究和制度机制运行、价值体系、话语传导体j等方面的研究,系统建构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全面增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和影l力,服务新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

    关键词:多党合作制度;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 (2018) 05-0058-07

    一、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问题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多党合作制度”)是从中国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经过60多年的成功实践,已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多党派参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这种优势和作用在中西方政党制度运行效果的对比中得到了印证[1]。正如亚历山大·洛马诺夫所言:“西方政治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欧洲难民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削弱了老百姓对政党的信任感;美国立法、行政和司法之间权力相互掣肘,导致政治效率低下”,相比而言“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但是长期以来,“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并未改变,我国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构建明显迟滞,导致中国深受西方话语霸权威胁。当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越需要加强和巩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构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理念的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学界对增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建構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等达成了共识。新时代增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和建构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增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话语权,建构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大团结大联合。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在国际事务中争夺更多的话语权,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为中国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二、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的基本内涵

    (一)话语权与话语体系

    话语权即说话和发言的资格、权利和权力,往往同人们争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和权益的话语诉求表达密切相关,并对相关受众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发挥潜移默化作用。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工具,话语权在当代体现了信息传播主体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影响甚至操控,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并为信息传播主体或其背后操控集团(人群)的各种利益服务。从根本上讲,话语权就是社会舆论控制权、各种利益的维护权、社会政治操控权,是攻击对手或敌对势力的武器和工具。它对于一个阶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来说至关重要,甚至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政权的巩固、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3]。围绕话语权展开的竞争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的重要现象,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甚至包括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媒体都在谋求将自己的特定话语确立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游戏规则,“话语权政治”成为国际政治演变的新方向。话语权与话语体系密切相关,需要通过话语体系来支撑并实现其影响力或控制力。构建一套成熟的话语体系未必就能拥有较强的话语权。它只有通过该话语体系传播的话语表达得到人们或社会的接受、认同,并在逐渐对人们的社会话语表达和对人们的认识、思想、行为或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时,才算拥有话语权。两者既密切相关,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有不同的侧重点。不了解或不在同一话语体系的人是无法参与话语表达并对他人产生影响力的,而在同一话语体系中的每个人并不是都拥有话语表达、与人沟通的权利,并不是都能够得到对方回应而产生影响[4]。只有在话语表达权利博弈中获得优势,并通过人们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和体系表达出来、得到人们的接受、认同,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影响的一方才会获得话语权。

    (二)制度性话语权与制度性话语体系

    制度性话语权是由话语权延伸出来的,是话语权的制度化、机制化形式。制度性话语权较一般话语权更具稳定性、可持续性和系统性,涉及国家政策的制度性安排、规则的制定、价值观的呈现及对相关决策的影响等,对国内外的潜在影响更加深入、持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包括政党制度在内的政治制度对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西方国家策划的“颜色革命”往往从所针对的国家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政党制度开始发难,大造舆论,把不同于他们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打入另类,煽动民众搞街头政治,以此来干扰、破坏,甚至颠覆其他国家的政权以获取不正当利益。国际政治领域的这种没有枪炮的政治意识形态较量一直都未停止过。因此,构建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增强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必须建构与之配套的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应包括话语体系和制度性话语体系两个方面。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包括多党合作的思想理论体系、多党合作知识体系。多党合作制度性话语体系应包括统一战线制度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制度话语体系、人民政协制度话语体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话语体系等。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不仅包含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功能、价值、内涵等学术话语,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对这一系列学术话语的实践运用作出深刻的、令人信服的阐释,从而赢得信服、赞赏甚至被仿效,最终形成话语权,产生内外两方面的影响。其对内影响体现为支持力、引导力、主导力甚至控制力;其对外影响体现为吸引力、赞赏力甚至效仿力。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一方面要立足于自己的政治文化传统,坚持不懈地努力形成自己特有的概念范畴,取得别人的理解,逐渐为国际社会所用;另一方面是要善于借用国际上通用的概念范畴,赋予其新的内涵,作出新的阐释,使这些概念范畴的使用逐步发生有利于我国的新变化,这是今天我们扭转世界范围话语权上“西强我弱”格局的重点选择[5]。因此,增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必须从宏观、中观、微观层次、世界视野和创新发展等方面建构起系统完整的制度话语体系。这一体系既要包括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的思想理论体系、制度话语体系、科学运行体系,也要包括根据西方社会普遍接受的民主政治和政党政治话语表述形式和需要所建构起来的易于东西方政治文明交流的表达体系,以及根据东西方的不同社会土壤和民众接受方式所建构的场域体系来论述和表达的有差别的民主政治实践及治国理政模式。特别是当前在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无孔不入、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必须从世界政党政治的全局出发,正确把握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在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前提下,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政党制度理论和实践资源中的合理因素和优秀成果,把特殊性与一般性结合起来,用清晰的语言向中国人民、世界人民讲清楚自己的政党制度。构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和话语权,实现“从有理说不清”到“能发声、敢发声、会发声”的转变,实现从自说自话到不断增加国内外听众的转变,实现从误解、怀疑到认识、理解,甚至相信、赞同、支持的转变。

    (三)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的基本内容

    当前,学界已经对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的内涵或外延进行了深入探究,但是从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实践需要来看,仍需要继续拓展现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宏观上看,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是中国话语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权的范畴,是中国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所体现出的软实力中的一部分。它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扎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发展性,对内具有政治话语引导权和主导权,对外能够参与世界政治文明对话。从中观看,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属于政党政治话语权范畴。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体现了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话语权,体现了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在国内具有丰富的表达力和实践形式,对外展示出独特的吸引力。从微观看,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属于中国的具体政治制度安排。民众对多党合作制度的认同、信任和拥护,是话语权的最真实体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的内涵既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特点,又隐含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科学元素;既涉及多党合作制度的核心意涵,又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密切联系,与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等密切相关。此外,它还与参与该制度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代表性的体现、影响力的表现等密切相关,并由此产生相应的社会支持度、认同度、吸引力、参与度、效能优势。这些是提升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所必须综合考虑的,不能就多党合作制度本身来谈如何增强其话语权,而应以系统论思维,立足建构话语体系,从全局战略和世界眼光来围绕中心、抓住重点,有层次有体系地统筹推进。

    (四)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的特点

    其一是内生原创性。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孕育诞生、发展完善从一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植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和改革发展实践的土壤,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话语表达方式和表达体系也独具特色,具有内生原创性。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因与西方政党制度在创制、功能、价值意涵等方面截然不同,所以才不太容易被西方理解和接受。

    其二是包容吸收性。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虽然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但在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吸收了西方政党制度中的合理因素,吸取了自身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政党政治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也不排斥先进的政治理论、价值元素,表现在话语权方面也是相互尊重,强调相互包容、交流对话、互学互鉴。

    其三是开放延展性。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理念、运行机制、模式、价值取向等从来都是开放透明的。中国既积极与世界各国政党进行交流沟通,也欢迎世界各国政党组织来华交流。相关国家不应用有色眼镜或带着偏见来看待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应从多党合作制度在中国的生动实践来客观理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初衷和本质。

    其四是广泛参与性。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广泛参与的基础之上的,也邀请和欢迎对华友好人士、组织代表参与。中国各党派各团体组织、各族各界群众拥有广泛的政治参与权利,既保证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尊重和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合法权益,真正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真谛。

    其五是协同创新性。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发展不仅需要国内政界、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协同创新发展,也需要和世界各国政界、学界、政党组织和人民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只有推动世界各国政党制度的协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各国治国理政、造福于民的需要。这也是增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的需要。

    其六是和平理性。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不是试图垄断世界政党制度话语,或是达到自己特殊的目的,而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和平台对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践功效进行符合事实的话语表达,以中国的叙事方式来进行全面深入介绍、阐释,以此来深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交往,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全面、客观、正确认识,得到他们的理解、支持。这种话语权对外不具有侵略性、独占性和排他性,体现的是中国智慧方面的求同存异、尊重包容,旨在表明中国愿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断探索新的政党制度发展路径和治国理政方案。

    三、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培养多党合作政治共识

    1.制定总体规划,形成对内对外两个场域对象的不同培养方式和方法。对内,要增强国内民众,特别是广大党外人士、中共党员干部对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诞生和发展必然性的共识。要长期有计划地把统一战线理论、多党合作理论作为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必修课,结合多党合作实践及协同创新实践,以生动鲜活的案例做好公共宣传,让人民更加了解我国政党制度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是这一制度的直接缔造者、参与者和维护者,更加明晰这一制度所蕴含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突出贡献,摒除各种社会思潮带来的认识混乱和信仰危机,不断提高广大民众和社会对国家和政党制度的认同,使他们在情感上接受与认可,在心灵深处拥护与支持,在行动上积极实践与施行[6],进一步巩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为实现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对外,要加强政党交流交往,定期举办世界政党交流对话活动,就政党参与治国理政的政治实践以及政党民主价值取向、运行模式等进行广泛交流,宣传推介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丰富实践及其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形成国内外对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客观认知、理解、支持,形成对政党制度多样性、差异性、包容性、开放性的共识,增进理解,以此来回应国外偏见、曲解、质疑,甚至是恶意抹黑。

    2.以政黨协商推进协商民主建设,发挥多党合作制度效能,凝聚最大政治共识。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计划地加强党外人士队伍建设,畅通党外人士的政治参与渠道和参政议政渠道,充分发挥包括各民主党派在内的广大党外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价值、作用和功能;完善多党合作的制度机制,深化多党合作的政治共识,为当代多元社会的存续提供共同思想价值基础。多党合作制度是一种合作型政党制度,具有吸纳政治资源、整合各种社会力量的突出优势,蕴含着协商民主和广泛参与的政治特点。

    (二)遵循和守护共同价值

    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主要运作方式,政党制度是政党政治的运转基础。政党制度的具体实践形式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政治文化传统、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承受度和民众接受度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不同的国家结合各自实际采用不同的政党制度是很自然的事。这也表明政党制度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当然其中也有共性,即人民性和民主性。无论所谓的政党理论“西方中心”说、西方国家政局民族制度普选权多党制关系说,还是亨廷顿所谓的“民主的本质特征说”都是片面的和武断的。只要政党制度能够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它就能够体现民主的共同价值,理应得到认可、尊重和守护。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如此,西方政党制度的多样性也是如此。如果仅仅把西方大国的所谓竞争型政党制度作为一种普适性的价值判断标准,以此来观察、评价甚至攻击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这显然是偏颇的,更是对民主共同价值的背叛。

    (三)坚守求同存异和相互尊重的民主价值原则

    中国坚持世界民主政治的多元理念和政党政治的多样性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和相互尊重,不主动和刻意攻击西方政党制度和政治模式,不把中国经验或中国方案强加在他国头上。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不具有排他性,相反,还在不断学习吸收西方政党制度中的合理因素。增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必须加强对多党合作制度生存发展、效能优势的研究阐释和有效传播、推介,尤其要提高制度性话语权的中国实践,坚持民主政治实践的差异性,向世界客观真实地指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基本内涵、价值功能和重要作用,展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不强求别国移植中国政党制度、中国方案,但欢迎来华实地考察,增进彼此了解和理解。当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并希望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政治制度时,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成功实践为解决世界各种类型的政党制度发展难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政治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世界进一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认同中国、学习中国打下了厚实基础,为增强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四)建构系统完整的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

    1.完善思想理论体系。中国多党合作思想理论体系包括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两个方面。中国多党合作思想体系从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国多党合作理论体系应包含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中国多党合作思想既尊重自己的历史,批判继承自己的传统,又根据实践发展需要把“仁爱、民本、正义、和合、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与现代民主政治价值结合起来,汲取了世界文明的积极成果,进行了思想、理论和制度创新,大胆探索并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7],为多党合作思想理论体系的构建创造了重要条件。增强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建构多党合作思想理论体系必须与争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或主导权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载体和平台。增强多党合作话语权,不仅是构建思想理论体系的问题,而且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和话语体系的构建等关键问题,更涉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对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大问题。特别是目前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与党的建设、国家安全和形象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斗争激烈,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必须利用好核心通信技术与数据网络方面的独特优势,影响、引导和掌握线上线下舆情,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互联网这个主流意识形态新阵地,尽可能获取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为多党合作思想理论体系构建创造有利条件和基础[8]

    2.建构配套的制度话语体系。增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必须全方位、系统地建构包括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在内的中国政治制度话语体系。在宏观层面,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应包括:多党合作制度、统一战线制度、人民政协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微观层面,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应包括多党合作的具体制度机制,如政党协商、政协协商、政府协商等,还有其程序原则、内涵价值、参与主体、作用功能以及实践创新等。增强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构建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必须把以上各层面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特别要加强多党合作制度理论研究,这是构建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的基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注重问题导向,借鉴西方政党制度体系中的合理内核,把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理论创新、统一战线智库建设作为构建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的重要抓手,加快建构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9]

    3.构建科学合理、有力有效的表达论述体系。增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不仅要构建多党合作的思想理论体系、制度话语体系,而且要构建通俗易懂、简单快捷、易于接受的话语表达和论述体:从官方到民间,从团体到个人,从平面媒体到广电影视,从网络到自媒体,形成全面、立体的表达论述、传播网络体系。要根据增强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的需要,分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重在提高话语表达和论述质量,增强传播力,尤其是政党制度话语的国际传播力。“一个国家话语权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媒体的传播能力,这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10]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的表达论述体系必须包含以下核心要素:就内容而言,应包含概念范畴的清晰正确应用,表述形式与事件对象、论说的准确性与敏感度、表达的逻辑与说服力,以及所体现出来的认知与道义高度或意识形态内核等,这是坚实的话语权基础;还包括科学的话语体系、坚定的话语自信、有效的话语表达或论述方式——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这些都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交流沟通、增进理解、产生影响、形成共识、增强话语权[11]。必须重视提高中国国际政治话语的科学水准,加强话语传播的针对性,优化议程设置能力,充分利用华人华侨、企业和学术沟通等渠道,打造国际政治话语传播的海外支点[12];必须重视国际传播能力体系建设,包括树立政治话语翻译中的国家意识,坚持政治正确与跨文化贴切相互协调的准则和坚持语言符号与政治蕴含的协调、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协调、国内和国际两个语境协调的原则,运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观点、学术的视野和融通中外的民主制度、民主价值等概念范畴;要避免单向输出和一味灌输,促进和被传播者的双向互动,尽可能剔除各种空洞干瘪的宣讲说教,真正凝练出一些既具中华文明底蕴又与国际通识接轨,既折射传统中国特质又反映现代中国风貌的核心价值理念[13]。对内,要通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專家学者深入的理论研究、历史研究以及鲜活的影视作品、丰富的文学作品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党制度历史观、文化观[14]。对外,要大力弘扬和积极宣传中国政党制度蕴含的优秀政治文化和光辉灿烂的历史,鼓励中国的普通民众通过网络说话,鼓励大众化的中国媒体和非政府组织说话,让来华的外国民众说话,至少在形式上要能够让外国民众感觉到各种所看、所听的内容是多元的真实的[16],从而形成完善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不断提升对外话语的形式创造力、内容感召力、主旨公信力,以实现海外读者对中国政治话语的语言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16]

    4.建构科学有效的运行体系和内外有别的表述传播场域体系。要加强多党合作制度的运行体系,特别是要注重多党合作主体中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代表性、影响力的增强、参政能力的提升。政党协商在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在人大协商、政协协商、政府协商中的作用应更明显地被体现出来。要总结多党合作制度在中央、地方、基层不同层级的实践经验,讲好多党合作在不同层级的“民主、协商、合作故事”,统筹推进不同层级的运行体系建设。要建构内外有别的话语传播场域体系,统筹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使二者良性互动、形成合力,以有效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与西方自由民主话语体系展开平等对话。一方面,在国内外要阐释、宣介好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政治制度,特别是多党合作制度,使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呈现出自身的独有特征。另一方面,必须改革和完善中国政治话语体系。这就是要在对外阐释、宣介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理论、民主价值、运行机制、参与机制时,尽可能地既结合自己的话语表达方式,又遵循西方人易于接受的政治话语表达模式,重视特殊社会事件的及时应对,充分利用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机遇,提高中国政治话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造成有利于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传播的国际舆论影响,对西方自由民主话语体系进行批判性吸收,强调“民主价值共识”,加强东西方政治文明平等对话和互鉴。

    参考文献:

    [1] 杨卫敏,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势及对世界的贡献“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之管见[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7 (1):15-31.

    [2] 章念生,吴乐瑁,胡泽曦,等,国际社会盛赞中国新型政党制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 03 08 (4).

    [3] 周小毛,关于制度性话语权的若干思考[N].湖南日报,2016-08-07(4).

    [4] 张毅,以完善的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增强其国际话语权[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 (3):18-22.

    [5] 张峰.打造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的要诀在哪[J].人民论坛,2016 (13):110-112.

    [6] 李魁銘,黄景睿,打破西方政党制度政治话语霸权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 (4):32-37.

    [7] 奚广庆,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J].红旗文稿,2016 (15):25-27.

    [8] 张传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述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 (4):1.

    [9] 周述杰,提升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的路径思考[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 (5):12-15.

    [10] 蒋丰,试探华文媒体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中国崛起与国际话语权的失衡[C]//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海外华文媒体——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集,香港: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2011: 79.

    [11] 张志洲,加强国际政治话语权研究[N].人民日报,2016-01-11 (14).

    [12] 黄忠,论十八大后中国国际政治话语体系的构建[J].社会科学,2017 (8):31-41.

    [13] 檀有志,国际话语权竞争:中国公共外交的顶层设计[J].教学与研究,2013 (4):62-70.

    [14] 王刚,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研究[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 (3):40-45.

    [15] 陈力丹,梁雨晨,向世界说明中国 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问题及策略[J].新闻传播,2010 (11):11-13.

    [16] 翟石磊,话语认同与话语协调:论政治话语翻译中的国家意识[J].学术探索,2017 (5):28-34.

    相关热词搜索: 多党合作 中国 话语权 增强 制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