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谈文学的各种体裁对电影《迁徙的鸟》的影响

    时间:2021-02-21 07:58: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200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影片《迁徙的鸟》向散文诗学习,影片记录了鸟儿纯自然的迁徙状态,讲述了一个人鸟相融的奇迹,以其真实而任人优游的宏阔风格征服了重大的生态主题,艺术地再现了候鸟的迁徙生活,又没有背弃纪录片的真实性本质,并整体地作用于观众的心灵,使观众步入审美自由的境界,堪称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的散文诗电影的典范之作。

    关键词 《迁徙的鸟》;散文诗;宏大高远;真实;散文诗电影

    法国著名电影史论家乔治·萨杜尔说:“一种艺术决不能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产生,并突如其来地在我们眼前出现,它必须吸取人类知识中的各种养料,并且很快地把它们消化。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是很多艺术的综合。”例如,文学融入影视构成了影视片深厚的文学基础,文学的各种体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电影的风格,电影综合了文学和绘画、音乐等诸多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形成电影自身新的特征。电影向诗歌学习,产生了诗电影《城南旧事》;电影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叫纪实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电影向小说学习,产生了小说电影《红楼梦》。《迁徙的鸟》则是近年来,电影向诗歌、散文学习,或者确切点说,是向诗和散文的合力——散文诗学习的典范。

    2001年,雅克·贝汉身兼导演、编剧、制片数职,创作了大型纪录片《迁徙的鸟》,该片是《天·地·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影片记录了鸟儿纯自然的迁徙状态,讲述了一个人鸟相融的奇迹,该片为雅克·贝汉赢得了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新锐导演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乐奖等多项大奖,以及200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从思想内涵到艺术表达,《迁徙的鸟》将摄影、音乐和诗歌、散文、小说、散文诗的文体特质融合起来,宏大高远,优美、真实而真诚地穿透社会现实、人生和电影画面本身,穿透平面层次的对于生命、自由和生态主题的赞美,尤其充分地向散文诗学习,以其真实而又任人优游的宏阔风格征服了重大的生态主题,艺术地再现了候鸟的迁徙生活,又没有背弃纪录片的真实性本质,并整体地作用于观众的心灵,使观众步人审美自由的境界,堪称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的散文诗电影的典范之作。研究文学的各种体裁特质作为影片的形式因素对《迁徙的鸟》的影响将对如何把纪录片拍得“更好看”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迁徙的鸟》的主题

    《迁徙的鸟》剧组600多人历时4年,从鸟蛋的选择和孵化开始,直至训练雏鸟飞翔。影片的主角,鸟儿们不仅觉得人是它们的同类,也逐渐习惯了各种摄影器材和为了拍摄鸟儿飞行所用的热气球、小型飞机等工具。因为以上充分的前期拍摄准备,雅克·贝汉才能得以近乎随心所欲地近距离拍到鸟儿的自然状态而又不惊扰它们。

    一部电影在拍摄以前,导演都面临两次选择:第一次选择“拍什么”,第二次选择“怎么拍”。2004年,《迁徙的鸟》的导演雅克·贝汉在北京国际饭店接受《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就“拍什么”给了我们启示:“人总是在改变,而鸟儿却从来都不改变,它们对于飞翔是如此执著,对于自由是如此渴望,它们从来也不停止振翅的飞翔”,“为什么非要用计算机这么糟糕的东西来编排我的作品呢?还是用我的镜头来说话吧!要知道,很多美好的事物是无法用机器来表达的,比如它们的美丽飞翔的自由!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在恰当的时候捕捉记录下来,这才是纪录片的乐趣所在”,“自然是让人类给弄病了”,“我们需要与自然界和平相处,因为人类不可能孤单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结合创作主体雅克·贝汉自身对影片的回顾和笔者的鉴赏感受,《迁徙的鸟》从对自由主题的揭示开始,依次展开了对于生命主题和生态主题的阐释。笔者以当代美学家李泽厚的“审美体验层次论”(审美有不同的层次,最普遍的是悦耳悦目,其上是悦心悦意,最上是悦志悦神)为构图基础,列下图探究影片的形式因素如何切合内容的演进规律,以及如下图所示的,影片从自由主题一生命主题一生态主题的表达逻辑,依此图,下文主要论述文学的各种体裁如何作为“形式”因素对《迁徙的鸟》产生重要的影响。

    图一:图解文学的各种体裁对《迁徙的鸟》的影响

    二、文学的各种体裁对《迁徙的鸟》的影响

    实际上,影片“拍什么”,确定怎样的主题和“怎么拍”是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拍什么内容固然重要,但怎么拍,用怎样的画面风格去编织怎样的电影语言秩序,也很重要。同样的主题,用不同风格的电影语言去表现,其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同样是关于表现自由、生命、生态的沉重而严肃的主题,《迁徙的鸟》全然没有诸多纪录片刻板和说教的面貌,而因其唯美的风格成为一部“好看的纪录片”,畅销全球,甚至有评论认为该片对纪录片给世人留下的印象进行了划时代的颠覆。毋庸置疑,《迁徙的鸟》这部影片的“形式”对于影片获得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片在题材、主题确定以后,在“怎么拍”这个问题,即如何安排艺术形式方面,形式并没有消极地呈现题材,《迁徙的鸟》借用诗歌偏重抒情和意境的创造等文体特质,借用散文可以真实、真诚地承载叙事的片段等文体特质,共同与“沉重而严肃”的题材抗衡,使得纪录片变得可以供观众“享受”,而不是一味地让人只感到短暂的美丽、深深的惋惜、压抑、悲愤和恐惧。观众随电影的飞翔镜头,“鸟”与“我”的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鸟我同一”,这就是中国古代庄子所说的“身与物化”。当观众感到自己和自然合二为一,即生超凡入圣之感,自发地投入到保护自然生态美的行动中去。当然,进入此境的观赏者本身的鉴赏素质也很高。而且,形式也不是绝对自由的,形式是表现内容的手段,并归根结底是根据内容的要求而形成的。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明白,当他寻找着新的艺术形式时,并不是仅仅为了显示他具有寻找新的艺术形式的本领,而是为了更加突出“内容”,使读者得到更为强烈、深刻的审美反应。

    总体而言,《迁徙的鸟》的叙述方式和视觉风格是写意和写实的综合,对照图一,谈文学的各种体裁对影片的影响,就是论述崇尚写意的诗和崇尚写实的散文对影片的影响,或者确切些说,是论述综合了诗歌和散文的某些特质而成为一种新的独立的文体,即散文诗对影片的影响。

    1 诗歌对《迁徙的鸟》的影响:诗歌一纯美画面一悦耳悦目一自由主题。

    诗,无论是格律派还是自由派,节奏、韵律和建筑结构是诗歌体式的基本要求。在中国诗学体系中,诗词以境界为最上,诗词中的境界指情景交融昕形成的艺术氛围或境地,又被称作抒情作品中的形象。诗歌对《迁徙的鸟》的影响主要是指抒情性诗歌的节律和崇尚意境创造这两个文体特质对影片的影响。

    (1)诗歌体裁对《迁徙的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片借用诗节奏,用诗化的艺术形式控制镜头,编辑和组合画面。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泛指轻重缓急、长短交替的音响形式。万事万物都有节奏,在鸟儿开始返乡迁徙的历程中,影片并没有只展现一种鸟奔波飞翔的过程,而用平行蒙太奇形式叙述相对

    独立的情节,或记录白颊鹅在西欧——格陵兰的飞行,或记录白头鹰在美洲西部一阿拉斯加的旅程、白鹅在北冰洋的盘旋,或实录鸟儿在墨西哥成群地飞翔嗷叫,或特写两只天鹅在河边嬉戏,甚至偶尔还夹杂“万马奔腾”。影片之所以没有一味描写飞翔,是画面与画面之间组合的节奏感的体现,这种组合画面的原则暗合诗歌题材讲究音韵节奏的文体特质。

    诗歌通过节律,画面经由剪辑和组合带动观众在高低起伏、疏密交织、错落逶迤、虚实结合的“象”的变幻中,形成一种起伏变化的整体序列感,即产生节奏效果,并暗合人的心理节奏,给观众带来生理和心理上共同的快感。影片中鸟类的迁徙是艰辛劳累的,它们不停息地奔波,但是,“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白色的印度鹅优雅的飞行再迷人,雪地里成群的丹顶鹤,打斗嬉戏再惹人怜爱,“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倘实录它们2500公里的旅程,耶既不现实,影片也会因杂乱,单调和毫无变化而超出观众的生珲——心理负荷,这不仅无助于主题的表达,还适得其反,给观众带来紧张感、压迫感和痛感,观众也就无从获得审美感受。所以说,影片对诗节奏进行的下意识模仿,使得节奏在整部影片中成为一种可以感知的力量,对观众的情绪和心态起到了引导和协调作用。

    (2)影片还有意识地用诗歌组合意象的创作方法处理电影的构图和单幅场景。无论是编辑、组合画面,还是等待捕捉单幅画面,相比诗人写境,导演在“拍境”。影片中所谓的“写境”就是构图,构图是“听不见的旋律”,它不仅传达一种认知信息,而且也传达一种审美情意。《迁徙的鸟》虽以诗形式结构画面,却非虚构非幻想,是一种非常贴近现实的艺术境界,就像导演自己说的:还是用我的镜头来说话吧!要知道,很多美好的事物是无法用机器来表达的,比如它们的美丽飞翔的自由!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在恰当的时候捕捉记录下来,这才是纪录片的“乐趣所在”以单只鸟或鸟群为构图中心,等待主体、主体的陪衬物和环境这三部分形成的动态画面最能表达拍摄意图时才捕捉此图像,这就是“拍境”。特别对纪录片而言,纪录片讲究真实性,“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诗意而又真实的“境”就全赖乎等待与捕捉了。

    伴随澳洲音乐鬼才Nick Cave的一首悠扬、空灵而又不失温暖气息的情歌,“独钓寒江雪”,影片以一幅灰白色基调的,清冷纯美、任人优游的画面开篇,定下了全篇优美而又间或夹杂着忧郁的抒情影片的基调。既而,整部影片主要采用将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发生的相对独立的情节并列叙述的平行蒙太奇手法,剪辑和组合画面与声音,使得讲述不同种类的鸟儿在不同地理位置迁徙的情节既相互连接,又相互独立,扩展了信息量,增强了影片的叙述能力和对主题的表现能力。伴随鸟群展翅的原始自然之音,摇滚大师Robert wyatt的大气而凝重的《大地的主人》,清亮悠远的北欧民歌,紧张的管弦乐,画面从天鹅的孵化开始,渐次地展开鸟儿生长和迁徙的历程,导演的拍摄意图之一,表现自由飞翔的主题伴随导演的“拍境”慢慢地显现出来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飞鸟回归,为了生存,寻找归宿,它们振翅飞翔,不说什么,只是坚持去飞,累的时候,随时找个地方歇脚。这些画面如诗般美丽且宁静安详、和谐均衡。影片开头,鸟儿还没开始返乡迁徙时,大部分的影像是常规的平衡构图,或以蓝天作底,或以绿野为衬,或以清溪为环境,符合观众日常的视觉习惯,“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凝神观照,观众自然地融情与境,注意力专注,瞬时间鸟、我两忘,在舒适感和轻松感中尽情地陪同鸟儿一起嬉戏和飞翔。从审美层次理论角度解释,如图一所示,观众在诗境的徜徉中,视觉和听觉作为人的主要审美感官在与纯美的画面形象的直接交流中得到满足,并唤起心理的喜悦,体验到愉快的感受,在生理舒适和心情愉快的交融统一中,进入到“悦耳悦目”的审美境界,获得初级的审美享受。导演对于自由的向往之情被投射到画面中,观众在欣赏中与创作主体共鸣,使景化为情,情化为景,情景交融,神与物游,随鸟儿一起,展开审美想象的翅膀,在向往飞翔中领略自由的真谛——像鸟儿一样,想飞就飞,想停就停, “诗歌一纯美画面→悦耳悦目→自由主题”,初步实现了影片《迁徙的鸟》的拍摄价值。

    2 散文对《迁徙的鸟》的影响:散文一情思意趣一悦心悦意一生命主题。

    如诗般的抒情不是纪录片《迁徙的鸟》的拍摄目的,影片用诗化的艺术形式不是单纯为了表现美,让观众爱看,而是为了借美的形式去征服厚重的主题。当代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剧本并列,通过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来陈情达理的散体篇章。因而,影片借用散文可以片段性叙事和注重真实性的文体特征结构画面。

    (1)片段性叙事。影片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朦胧而粗疏地以一个男孩和佝偻着的老人的身影为记号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部分暗示鸟儿回归的开始和旅程的结束。但是,纵观全部画面,影片用散文化手法,把各种不同种类的鸟的迁徙状况,以鸟儿的生长和迁徙历程为线,以片段连缀起来,而又不失真实感。

    “千山鸟飞绝”,为了生存,候鸟南迁北移,向着北极圈,进行着数千公里的艰辛跋涉。影片交替记录了迁徙途中鸟儿承受恶劣气候威胁的场景。漫天的风沙和雪崩,不离不弃,这仿佛是一个关乎友爱的故事;冰天雪地中,互相依偎,彼此取暖;深蓝色的夜,娴静地栖息,夕阳的余晖里,落霞与群骛起飞,这又仿佛是导演在讲述一个爱情故事。大海边,企鹅为了孩子的安全,誓与海鸭斗争到底,这是一则关于母爱的故事。一只受伤落队的鸟遇到一群饥饿难耐的螃蟹,这是关于弱肉强食的叙事。随着影片画面的次第展开,观众饶有兴味地倾听着导演讲述一连串的发生在鸟儿短暂生命里的一个个有感染力的故事,趣味盎然。观众透过眼前和耳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纯美画面,透过鸟儿鲜洒活脱的形象,超乎具体的形象之外,领悟到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进入到一种“对心思意向的某种培育”(李泽厚语)的斤欠快喜悦状态,超越了以感知或直觉为主要特征的悦耳悦目的初级审美体验状态,把握了画面更深广的意味,在对于更深次的主题,比如生命主题的想象、理解和思考中,领略到一种情思意趣,领悟到关于无限的、必然的、本质的意味,渐入悦心悦意的较高级的审美层次。

    (2)真实性。电影作品的色彩的造型作用,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场面的镜头中,也体现在总体的基调设计中。《迁徙的鸟》用自然本色,这种无色之色来加强了影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一如散文创作中强调的自然本色,真情真意。影片中,时间值较长的长镜头特别多,观众看到了很多完整、连贯而真实的迁徙画面,有舒畅开阔之感。

    另外,在影片中,听觉造型与视觉造型共同构成了电影艺术的美学形态。《迁徙的鸟》暗合散文文体的真实性原则,记录、移植了鸟的原声,一方面凸显了影片的真实感,另一方面,鸟的原声也成为一种外加的音乐,烘托、补充和丰富了画

    面的造型效果,尽显了整部影片抒情的基调。鸟声和音乐声客观上参与了叙事,成为表达主题,强化真实性的音乐道具,加强了电影的综合视听魅力,成为渲染和推动观众感情的力量。

    在悠扬的旋律里,“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众比较容易进入一种比较持续和稳定的悦心悦意的审美状态,“散文→情思意趣→悦心悦意→生命主题”,把握自由飞翔的真谛——自由是生命俘在的最高形态,敬重生命,理解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3 散文诗对《迁徙的鸟》的影响:散文诗一伦理情感一悦志悦神一生态主题。

    新诗对旧格律桎梏的突破,显示了诗歌散文化的历史趋势,散文诗是新诗的孪生姐妹,随时间的推移,“其妙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朦胧的诗意感受和并非直白的诗意表现”,作为诗与散文的合力,散文诗日益独立,已形成为独立的文体。散文诗不止于小情小意的感发,而传达着时代的情绪和重大的主题。不仅如诗般注重外在形式的整齐、音律,追求诗意的充沛和传达瞬间的感受,还表现真实人生,自由、舒展和真切地展现社会人生的“景深”。因而,我们与其说《迁徙的鸟》是诗电影,是散文电影,不如更确切地认为《迁徙的鸟》是一部散文诗风格的电影。

    鹰击长空,上天入地,群鸟翻飞,青山绿水,鸟儿回归的诺言终于实现了。此时,凝神默照,被诗意画面包容的观众,随思考的深入,从浅层次的,仅仅被纯美画面吸引的阶段逐步过渡到对深层次的伦理情感问题的趣味性把玩中,随鸟儿回归承诺的实现,观众被片段性故事吸引,被真实感冲击,追求道德超越与完善的动力被影片激起,深沉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被唤起,这不仅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伤情怀或者忧患意识,是观众的神志与鸟儿一起,在天飞翔,进入了悦神悦志的至高的审美境界。至此,鉴赏水平较高的观众就能自觉地投入到保护美的行动中,自觉地意识到人类也该到了承诺“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了, “散文诗一伦理情感一悦志悦神一生态主题”,影片最终要表现的大主题——生态主题,也随之清晰地凸显了出来。飞翔是鸟类的本能,是鸟类的生存形态,人类对飞翔的向往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由的向往,生命的真正形态就是自由,生命的价值和对生命的尊重就在对自由的追逐中逐渐体现,从对自由的向往到对生命的尊重,人们将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平等地对待地球生物,跟自然好好相处,自觉为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尽自己的责任,这也是《迁徙的鸟》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及其影片存在的终极意义。以上过程,如图一所示,暗合了诗电影与散文电影融合而成为一种新的独特的散文诗电影的历程,同时也是影片从自由主题、生命主题,最终落实和过渡到生态主题的历程。

    综上所述,在传媒兴盛的当下,乱花渐欲入迷人眼,如何让观众在茫茫片海里选中你拍的片子,仅凭主题、题材,即只注重“拍什么”,想引起轰动必然是不可能的。在讲究“有意味”和“拍什么”的同时,讲究“怎么拍”而去追求影片的风致、格调和风格的营造这些形式的因素,就显得日益重要。《迁徙的鸟》这部纪录片虽没有离奇精彩的故事情节,却向散文诗学习,以其任人优游的宏阔风格征服了重大的生态主题,给全球观众以较高的审美享受,是一部形神兼备,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的散文诗电影的典范之作。

    相关热词搜索: 体裁 影响 电影 迁徙的鸟 文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