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教学之我见

    时间:2021-02-27 07:54: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一个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视野,反思自己的读书习惯,建构阅读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最终提升阅读鉴赏能力。相对于教材中单篇课文的阅读而言,整本书阅读能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略优秀作品的魅力,避免语文学习中的碎片化倾向,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任务群学习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如提要钩玄,不动笔墨不读书,多角度、多层次,等等,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更好地进行整本书阅读。

    一、关注文体,思考教学价值

    小说集作为“整本书”,有独特的教学价值。首先,小说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文体;其次,小说集不是一个一个的散“点”,而是一系列有关联的“点”构成的“群”、形成的“组”,阅读可以从某个“点”开始,但不能只落在“点”上,要在若干个“点”之间建立联系,找到集群的焦点。

    “文本价值与文本的教学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本价值是多面、多维、多层的”,特别是对于长篇小说,我们要考虑的主要是如何使其有益于当代学生的精神成长与语文素养提升,“这就要在文本价值与学生发展的需求之间,寻找到恰切而有效的结合点”。为了避免整本书的教学价值落空,我们需要借助课程设置来促进整本书阅读。研读“一篇”的文体特点、表达形式,深入文本内部,确定阅读目标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而发现“一篇”与“一本”之间的关联。

    下面以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祝福》与小说集《彷徨》为例来具体论述。《彷徨》是鲁迅的小说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11篇小说,《祝福》是其中第一篇,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时间跨度超过一年半。整部小说集贯穿了作者对时代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苏教版教材里的《祝福》既是一个独立的文本,又与《彷徨》中其他10篇小说有一定关联,因此在教学时必须进行整体关联式设计。

    1.叙述视角

    小说就是故事,讲故事必须具备两个要素:故事与故事的讲述者。同一个故事,从不同人的角度来叙述,事件的面貌会发生改变。鲁迅的作品里经常有一个“我”,小说《祝福》中,“我”与柳妈、鲁四老爷、四婶和镇上的其他人看祥林嫂的生活遭遇的视角不同,探讨这种不同背后的原因,可以看出鲁迅创作小说的用意。教师可将鲁迅不同作品中的“我”相互印证。如小说《孤独者》中,“我”眼中的魏连殳与周围人眼中的不同,“我”给魏连殳送葬,获得了新生;小说《在酒楼上》中,“我”与吕纬甫告别,重新认识了“我”。

    2.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鲁迅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个令人常读常新的人物形象,从每个人物形象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独特性。当然,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我们还需要关注人物的共性,以及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魏连殳、吕纬甫、子君与涓生、爱姑、祥林嫂等,尽管是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但我们仍然可以将其按照“知识分子、社会底层受侮辱的人”等分类,兼顾个体与群像。

    鲁迅的作品中有一类重要的群像,那就是“看客”,如《祝福》中的“鲁镇人”、《示众》中的“看客”、《孤独者》中的“村人们”等。这一群人在不同作品中作用不同,会给主要人物带来重要影响,更可以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小说的主旨等,对我们理解小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3.多种死亡方式

    《彷徨》中的许多小说,主人公最后都失去了生命,如祥林嫂、魏连殳、子君等。到底是哪些原因让他们最终走向了死亡?作者为何要让这些人物死亡,有何用意?尽管每一个单篇都有不少人分析过,但就一个中心进行阅读理解的并不多。探讨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解读作品的社会意义,理解鲁迅的创作思想。

    4.艺术手法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五四”爱国运动的伟大旗手,其文学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们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突破了以叙述情节为主的模式和第三人称叙述方式,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創造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小说。其精练的语言、运用的讽刺手法、以语言推动情节发展的特征等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讨论。

    例如《祝福》中的“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为什么要特别提出?“祥林嫂,你放着吧!”“你放着吧,祥林嫂!”这两句话为何语序不同,为何后一句会要了祥林嫂的命?又如为何在《祝福》《高老夫子》等作品中,作者讽刺部分人物,而在《离婚》中,作者对所有人物都作了讽刺,小说中没有一个正面人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可以充分理解鲁迅作品的讽刺艺术。

    二、在任务阅读基础上,建构教学策略

    整本书阅读的“整”,强调的是精神产品的生命独特性、精神独立性与文化逻辑贯穿性,这一点也是整本书阅读优于篇章阅读的地方。因此,整本书阅读应该具有更多的对话性质与建构意义,它所呈现的生存方式、生命形式与人生内容,应该成为学生体悟生命、省察人生的“镜子”与“标本”。整本书阅读与单篇文本的学习有很多不同,教学过程不可能以教师的讲析为主,需要采用更多的方式。如教师通过略读、精读、专题研究、读写一体、研讨交流等方式构建教学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批注、交流、写作、研讨,乃至表演、辩论等方式学习。

    1.通读指导

    教师在布置阅读篇目时要明确给出阅读任务。通读指导就是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给出任务,如情节梳理、信息提取、读出问题、人物聚焦等,使学生加深对各篇作品的理解,进而深入思考小说的主旨。

    2.变式阅读

    变式阅读是指改变表述体裁、重组文章内容、改变学生角色的阅读方式,能够让学生激发阅读积极性,挖掘思维潜力,丰富生命体验。例如配合电影版《祝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讲《祝福》的视频、钱理群先生讲鲁迅的文字,解读《祝福》;又如通过微电影脚本,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感受《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生活破灭的原因。不同展现形式交叉、互补,形成一张纵横交错的知识网,帮助学生对《彷徨》形成更为立体、深入的理解。

    3.内容重构

    内容重构指按照一定要求重新组织、整合文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在探讨问题的基础上,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阅读收获。论文方向确定后,学生需要略读或跳读文本,列表整理书中相关文段以备引用。教师可以提供与论文方向有关的一些研究成果供学生参考。如《彷徨》的11篇小说中有很多环境描写,学生可以定题为“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初探”;又如《彷徨》中出现了很多“看客”,学生可以《祝福》和《示众者》为例,看“看客”这一群人物的社会意义。内容重构能够帮助学生提取信息、建立联系,避免研究空洞无物,脱离文本。

    多样的教学策略的建构,将帮助学生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阅读量,掌握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进而提升阅读能力。同时也能使教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更有操作性,真正将整本书阅读落到实处。

    相关热词搜索: 本书 我见 研讨 教学 阅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