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分层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1-03-02 07:59: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本文以教育体制改革为背景,探讨了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分层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分类指导和分层管理,改善我国高校办学的综合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分类分层管理;对策

    基金来源:本文受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重点课题“高等学校分类、分层管理研究” (GDJY-2014-C-a002)资助。

    自1999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其高等教育的规模就迅速扩大,高校的办学整体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但由于资源有限和专业复制等因素的影响,高校与高校所形成的高校群间缺乏错位发展等特点,使得某些高校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也引致某些高校的盲目跟风发展,造成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的情况普遍存在存在。

    一、高等学校的分类、分层管理研究及发展现状

    (一)高等学校分类、分层管理研究的相关文献

    关于高等学校分类管理问题,国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说法。关于进行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原因,马丁·特罗(MartinTrow)提出了有关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特罗理论”。该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50%时,属于大众化教育阶段。国外关于高等学校分层管理的研究主要关注两大方面。一是个人和机构分类思想的研究,二是国外高等教育体系和设置、高等学校类型层次等的相关介绍。但总体而言,体系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大学是国家关键性创新的主体;大学对技术进步的贡献不可小觑,但其与产业界仍然保持一定距离。正因为这些特点的存在,让很多学者看到了高校分层管理模式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分层管理的现状

    高等学校分类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和高等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用一定的标准将高等学校进行归类,按照类别,实行学校的优化和发展的模式。为了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不同特点、不同层级的高校需要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确定自身发展目标和方向。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水平的提升,高校分层分类管理越来越成为高校研究的热点内容。

    在高等教育日趋多样化的大环境下,高校机构逐渐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层次规格。截止到2017年5月31日,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等学校283所。

    本科院校1243所,高职(专科)院校1388所;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815个,其中高等学校578个,科研机构237个(如表1)。广研院“中国大学评价榜”按科研规模将大学分为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四个类型,并各自细分为Ⅰ类、Ⅱ类,按照学科比例划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专业类等五大类。

    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情况为,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发展势头好,经济收入高,其高等教育规模大,资源相对丰富;中西部地区经濟弱,当地高等教育设备陈旧,教师待遇低,其高等教育面临资源缺乏的局面。而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收入,国家进行财政投入时多考虑教育规模而非教育质量,缺乏根据社会需要对学校进行合理分工,导致我国高等学校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在高校分层方面,对我国高等学校分层除了考虑高校的财政能力、名声威望等客观因素之外,同时还要考虑到政府的行为,简而言之,我国高校是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对高校进行层次划分的,客观方面包括学校规模、学生质量、学科设置、师资状况、科研情况、图书馆藏书、学校历史等。而主观方面,首先是包含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其次是政府对各个高校的具体定位。而政府对高校的定位及导向起着重要的作用。按照政府定位和社会认知,我国高等学校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属于比较典型的研究型大学,第二层次是“985工程”高校,第三层次是“211工程”高校,第四层次是至少拥有独立的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第五层次,则是除以上四个层次之外的其他高等院校。主要面向社会培养急需的各种职业型、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是“总量控制、微观放权、规范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这种管理办法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高校的特点和需要。而建立高等学校分层分类管理机制,能够形成更加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格局。各高校分别归属于不同的类别,高校自身更加目前自己的人才培育方向,能够根据学校特征和学生素质制定教学计划,针对学生、注重质量地进行管理和教学。同时,高等学校分层分类管理也让我国的高校类型更加明确,不同规格和层次的高校面向社会不同需求的学生,有利于社会公众正确审视自身素养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高校进行学习。

    二、高等学校分类分层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学校不能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分类、类型单一

    在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中,如何划分高等学校的类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面对多样化的高等学校模式,如何合理科学并且可行地划分各大院校,使其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教育正在迅速大众化,学校不断升格、招生层次不断提高,突出体现为,专科院校招生有不断萎缩之势,高等学校中存在着分工不明、千校一面的问题,重点院校没有起到带头作用,人员组织架构、政治结构呈无序状态,而普通院校则纷纷追求升格,盲目追求一流学校称号。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但高等学校缺乏自身特色,存在着过分追求升格、盲目攀比的问题。

    (二)高等学校分层机制的建立缺乏多方参与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高校评估和分层机制,这种机制具有强制性、直接性,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体单一的分层机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等学校的良性发展。

    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指导,因此,对政府而言,这种分层机制容易使得分层的划分陷入“人治”的局面。正是因为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政府部门自身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构建高校分层体系。另外,这种局面也导致我国高校缺乏展现自我评价能力和科学定位能力的平台,高校始终处于被领导、控制和评估的地位。这种现象又反过来影响我国高等学校多样化发展受限,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还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愈发困难。

    (三)高等教育管理过行政化

    高等院校不同于政府机构和企业机构,理应与政府机构和企业机构有着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但长期以来,高等院校的管理方式基本采用了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模式,这种方法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我国高校的权利结构属于行政权力模式,大学实行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行政长官,行使行政权力,学院与系的领导由校长委任,学院院长和系主任必须对院长负责。在校、学院和系之间形成了严格的等级,权力中心明显上移。由于权力过于向行政管理偏移,势必削弱了学术权力的发挥。

    (四)高等学校的资源配置方式不科学

    由于我国高校缺乏合理科学的分类分层,层次单一,学科种类繁多却缺乏优势项目和特点,高校之间没有明显的职能区分,导致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低下,区域间差异大却并没有按照高校自身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进行分配。我国的高等院校的管理还隶属于政府,因此,其运行和发展直接受制于政府,没有实际的实质性责任也没有办学自主权。我国教育资源总体上讲一直是稀缺的,大多数普通高校的物质资源都存在不足,而目前高校盲目升格更是造成资源稀缺以至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总量是一定的,只有将资源用于培养尖端人才、完善教学设施等事项上才算有效使用资源。我国的高等教育投资主体是政府,高校在其中并没有获得,政府负责投资而高校负责运行,但由于高校内部层次不明,类别不清,导致大量资金用于行政人员消耗等不必要的事情上,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高等学校分类分层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注重分类多样化发展

    中国的高等教育大环境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样化、求学者的学习需求多样化、学校投资渠道多样化、办学形式多样化等趋势要求下,高等学校应有一种开放的态度,尊重和注重多样化发展。

    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从高等学校的设置上说,可分为国立、省(市)立、市立、私立(民办);从办学的形式上可分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大学等。但高校分类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应该是人才的培养类型而非科研能力的高低和规模的大小、管理体制或办学形式。据此,我国高校分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多样化的分类。

    分类是否科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类标准的表现力,因此选择合理的标准是至关重要的。我国之前的分类标准是一元化的,是根据是否为国家重点划分、按学科门类划分、根据管理隶属关系划分等。但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系统成为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单一的分类维度过于简单,不能够完全地反映高等教育系统的特征。

    多元化的分类标准能够真正体现高等学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多元是在同一个分类体系中有多维的分类标准。多维度是平行的维度,这种分类为平行分类,彼此之间并不矛盾。划分了多维度之后,不同维度的标准可以综合在一起对高校进行分析,从而更为全面地反映出学校的特征。多元的分类标准能够让人们对高校有更加准确清晰的认识,也有利于高校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保证高校多样化发展。

    (二)去行政化,将政府转变为宏观指导者、领导者

    我国高校分层机制是由政府为单一主体建立的,这样的分层机制不利于调动高校积极性,不利于高校科学定位和进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教育的调控力度可适量减小,建设更加合理的高校分层机制需要转变政府角色,将政府由分层的单一主体转变为宏观指导着、协调者和监督者。

    为了实现政府由控制者到领导者的转变,需要建立健全高校发展的法律法规。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许多国家主要通过一定的立法方式实行对全国高等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利用法律法规,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引导和规范,对高等教育院校的发展战略的制定起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作用。高校发展战略的建成主要是依靠高校自身的定位和对自身特色及发展前景的评估,政府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对高校进行领导和指导。

    在高校分层机制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放权使得高校分层机制能够获得更为广泛的关注,也会使政府、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各高校及社会人士等多方都参与到分层机制之中,也会更加利于民众接受和理解分层机制,利于高校在定位時考虑社会、市场等多方因素,从而使自己的定位更加契合社会的需要,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更加科学、合理,能够从整体上优化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

    (三)合理分布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源

    目前,我国高校间人力资源水平的差距巨大,教育资源中人力资源是重中之重,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的现状并不乐观,热门专业人才紧缺,人才流动性大,教师紧缺,教师与学生数量比例不合理;而另一方面,非教学人员数量过大,科研人员、行政人员比例过大,办事效率低下。因此,我国必须建设起强大的高校教师队伍,培养一大批一流名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同时合理地将师资力量划分到各类型、各层级的高校当中,保证高等教育的教师比例与学生比例得到合理的配置,保证每所高校都有走在学术科研、技术水平前沿的专业教师以带动整个学校的长足发展,使得高校的人力资源得到最大化地利用。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状况,我国需要加大人力资源改革力度,使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更加科学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要有较高职业修养和道德水平的管理人员,杜绝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加速高校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化发展。另外,要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健全人才的激励与评价制度,以公开公正的方式进行选人、用人、绩效考核,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激发教学人员潜能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势在必行还是多此一举?——高等教育分类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探究[J].民办教育研究,2005(06):1-9+107.

    [2]崔金哲,崔花.高等学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才智,2014(10):72.

    [3]刘庆东.高等学校内部分层管理机制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1(3):1-4.

    [4]李姝丽,李漫红.浅谈我国高等学校分层及其影响[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1):6-7.

    [5]马陆亭.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结构设计[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4):5-7.

    [6]赵庆年,祁晓.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内涵与具体内容[J].教育研究,2013,34(08):48-56.

    作者简介:

    连毅(1984-),硕士,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