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观建构的思考

    时间:2021-03-05 08:03: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以后,正处于全方位的转型时期,树立大众化阶段科学的质量观是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自身特点要求应建立多样化、创新、开放、和谐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举措: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逐步落实高校办学主主权;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改革目前的评估模式,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为中介、市场为主导的多层次质量监控体系;建立良性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强化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责任。

    关键词: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1)02-0067-07

    质量是人们对事物的内在属性的量度,高等教育质量是人们对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功效性、人文性和调适性在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系统自身有序运转方面要求的预定目标程度的衡量。其外延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其中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科研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共同决定社会服务的质量;反之,社会服务质量高了,就必然会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质量的提高。本文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指宏观视野下人们关于高等教育活动目标及其实现程度的系统看法和对高等教育办学质量高低的系统评判。

    一、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在我国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211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教学质量改革工程、乃至党的十七大报告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把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更直接的原因是1999年以来高校的扩招。截至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高等教育在校总人数达到2979万人,是1998年在校生规模的4倍多。规模的急剧扩张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快速步入了大众化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是社会经济极大发展的产物,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带有几个明显特点。

    第一,经济后发型,即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马丁·特罗教授考察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进程后得出这样的规律: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高等教育一般处于精英化阶段,当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区间时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阶段转变,而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上时高等教育才开始转向普及化阶段。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的情况下启动的,也就是说是在经济欠发达的状况下启动的,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等方面的严重滞后,也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第二,政府主导型,即通过政府的政策干预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均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做了明确规定。政策的推动,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在政府的干预和主导下,从1999年开始连续几年的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跃升,仅仅用了12年的时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7%提高到24.3%的飞跃。这一个跨越式发展的进程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这意味着发达国家在十几年、几十年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渐次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可能会集中出现。

    第三,模式单一型,即所有高等学校走均衡化的办学模式,各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格、教育教学形式基本一致,各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及教学条件以至收费标准也大致相同,学校之间无差别,办学特色不明显,学校之间缺乏利益竞争。根据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多样化发展途径可以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第四,办学内涵型,即各高校主要通过挖掘现有学校的潜力扩大招生数量。有关数据显示,1995—2002年,高校数从1054到1394,增加了340所,增幅为30%,而同期的在校生规模却从290.64万增加到903.36万元,是原来的3倍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占有的教育资源比例急剧下降,高等学校普遍是不堪重负,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上述特点使我国高等教育在理念更新、资金保障、制度完善、培养目标、办学活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仍存在较大差距。最集中的反应便是现阶段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从深层原因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正处于全方位的转型时期,质量观念是其中需要转变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过程,如果总是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度量一个多层面的事物,最终得出的结论可能会偏离事物的原貌。我们必须在认清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与精英阶段高等教育相比在质量方面的不同和差别,改变精英教育阶段的质量观,树立大众化阶段新的观念,调整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进而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障机制,确保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建构

    量的增加必然要引起质的变化。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反映在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念方面,较之前的精英阶段的质量观,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认为,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并存,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办学格局,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来看待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树立全面的、科学的、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以发展为核心和主题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并以此为指导来认识、评价和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一)多样化的质量观

    质量是有层次的,相对于单纯的精英教育,大众化时代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不同类型的学校也应该有不同的质量要求。为此,我们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选择和评价上应该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相适应,即要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这是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层次化和多样化趋势和特征相适应的。

    目前,我国共有近2300所各类高等学校,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代表的少数“985工程”高校,定位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主要开展精英化教育;第二层次是进入教育部“211工程”建设的高校,主要包括一些部属行业性高校和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省属高校及省部共建高校,大多是综合性或是多科性大学,定位是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精

    相关热词搜索: 大众化 建构 教育质量 思考 背景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