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中国古典文艺理论集大成者

    时间:2021-03-07 08:00: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又作伯咸、伯缄),又字熙哉,号融斋(又作容斋、庸斋),又号静观居士,晚号寤崖子。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被誉为“东方黑格尔”。同时,在中国学术史上更以晚清“朴学大师”、经学家著称。他在治学、教学方面成就卓著,著有《古桐书屋六种》《古桐书屋续刻三种》。另有若干诗文、书法等作品存世。其所撰《艺概》简明扼要,自成体系,是中国文学史上继曹丕《典论·论文》和刘勰《文心雕龙》后最重要的文艺理论和美学著作。

    家世与宅第变迁

    刘熙载家世历来受到学术界关注,迄今众说纷纭。按照“知人论世”原则,家世如不理清,不利于进一步研究刘熙载其人。为此,笔者一直试图探索刘熙载家族世系。

    据国学大师李详(审言)在《药裹慵谈》之《刘融斋中允说》中介绍,刘熙载先世为江北阜宁人,垦荒务农,后“世以耕读传家”,至曾祖刘瓒(字瑟玉,苏迁总谱第11世)时与族人一同南迁兴化,遂占籍焉。祖父刘铨(字衡掌)。传至其父刘松龄(字鹤与),“尚义笃于宗族,遇亲友借贷,竭力应之”(《民国兴化县续志》),是一位颇有名望的“隐士”,对刘熙载产生一定影响。

    笔者经多年调查,得知兴化刘氏流派颇多,其主体为三大族,即藜照堂刘复礼家族、青照堂刘婆孙(字子祺)家族、树德堂刘云区家族。清光绪十年(1884),邑人顾杏春在青照堂《刘氏三修族谱序》中指出:“昭阳刘氏称望族,而族各不同……故人宫允刘融斋先生以科甲起家,与监生刘德载、文学刘辅之等若干户为一族。”刘熙载玄孙、兴化市实验小学原校长刘年庆先生介绍,刘熙载家族祖籍苏州。明洪武初年,始祖云区公携妻杜孺人由苏州阊门外迁居兴化。历数世传振环公、德卿公等,以耕读传家。德卿公之后,传刘瓒。族人中有一支由兴化再迁阜宁。新修《昭阳树德堂刘氏家谱》以刘熙载曾祖刘瓒为一世,而始迁祖刘云区与刘瓒之间世系未载入,故产生脱节。

    据考证,樹德堂刘氏为彭城堂刘氏的一个很小分支,树德堂是刘熙载家族专用堂号。堂号出于《左传·哀公元年》:“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又《尚书·泰誓下》云:“树德务滋,除恶务本。”大意是:向百姓施行恩惠,力求做到普遍、深入;清除坏人坏事或邪恶势力必须干净、彻底。其实,这就是刘熙载家族的家风。

    刘熙载家族自明初迁居兴化以来,宅第屡有变迁。始迁祖刘云区由苏州来到兴化时,最早居住北城外。至刘熙载父亲刘松龄时,已居住兴化南城内普济堂附近(今兴化市一中校园内)。“堂地隘,割宅基赠之”。其后,移居西城内城隍庙东巷(今宝严寺东巷一水井旁边)。据传,此住宅原为刘熙载母亲王氏娘家祖宅,因无嗣赠予刘家。其东部邻近明代兵部左侍郎魏应嘉府第(即司马第,又称魏家司马府),周边有祖师庙、三皇祠和张老娘巷南首张氏宅第(流寓兴化的张居正后裔聚居处,原为司马第东部建筑)等。

    大约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以后,刘熙载以俸禄在县衙署西街小关帝庙巷3号处购置旧屋并加以改建,形成听事厅、正屋、书斋、客厅、套房等建筑。其宅第大门朝南。因天井中植有高大梧桐树(青桐),书斋命名为“古桐书屋”。天井中堆有太湖石假山,西墙角长有刘熙载从上海龙门书院移来的重瓣萱草,寄托对慈母王氏的思念之情。笔者与后来由房产管理部门安排住入的房客许姓熟识,在拆迁前和拆迁时去过此处刘熙载故居。1983年,故居在离原址不远处向南的小关帝庙巷南端(临近今府前路)重建,由门楼、穿厅、正厅、厢房、书斋等构成。后天井植梧桐树一株,立于后进的“古桐书屋”前。1986年,重建的刘熙载故居被列为“兴化县文物保护单位”。

    生平事迹与主要成就

    清仁宗嘉庆十八年正月廿五(1813年2月25日),刘熙载在扬州府兴化县(今泰州兴化市)城内西大街城隍庙东巷一个清寒知识分子家庭出生。

    刘熙载早年在家乡兴化读书时,幸遇名师、邑人张佺、徐澍、姚继声、戎荣光、解如森和南京蔡春泉(字育卿,原籍安徽合肥)等悉心指导。道光十二年(1832),20岁的刘熙载成为邑诸生。不久,入兴化文正书院,师从山长查咸勤。道光十九年(1839)八月,刘熙载去南京参加乡试,中已亥恩科举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二月,刘熙载赴北京参加礼部会试。四月二十一日参加殿试,中第二甲第92名进士,赐进士出身,并擢为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散馆,因文理、书法皆优授予翰林院编修。

    咸丰三年(1853),刘熙载奉命值上书房,“与诸王讲授,左右博喻,一归于正”(《左春坊左中允刘先生行状》)。刘熙载每日从东华门外黄酒铺后寓所步行至上书房。他“衣履垢敝”,不论风雨雪天气都去当值,从不坐轿,犹如御膳房厨师,“诸王子窃笑,称为‘厨子翰林’”(《儒林琐记》)。当时陋习,每逢节日,太监都送些礼品给上书房官员,表面是对老师尊敬,实为变法讨取官员赏钱,敲其竹杠。刘熙载入上书房后不久,两太监携酒、肉到刘宅。其时正逢寒冬,滴水成冰,而住房门上竟无帘子挡风,卧室床上亦无幔帐,家中未设火盆。太监寻到厨房,看见刘熙载正在烧火煮饭,一时手足无措。太监叹气说:“刘公贫至此,我辈忍取求乎?”遂将酒、肉带走。回到宫内,太监议论道:“怪不得刘翰林穿得如厨子,当真在家做厨子!”从此,“厨子翰林”雅号传开(《清朝野史大观》《旧闻随笔》)。

    入上书房时,咸丰皇帝见刘熙载体气充溢,“早晚无倦容”,问其有何诀窍,刘熙载以“闭户读书”为对。咸丰皇帝称善,手书“性静情逸”四字赐之(出自梁代周兴嗣《千字文》中“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侵犯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率后妃、皇室和亲信大臣逃往热河行宫,委派大臣向英法联军乞降,先后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官吏大多避祸而去,唯刘熙载留守京城。和议后,湖北巡抚胡林翼以“贞介绝俗,学冠时人”疏荐刘熙载,让朝廷重用。嗣后,又延请刘熙载到湖北武昌(今武汉)主讲江汉书院。胡林翼希望刘熙载“并为我辈之师”,通过讲学“欲变化鄂中士习”,倡导良好学风。

    同治六年(1867)春,刘熙载应苏松太道应宝时(敏斋)聘请,从兴化赴松江(今属上海),主讲龙门书院,直至光绪六年(1880),历时14年。

    龙门书院始创于同治四年(1865),“按月分课,以《性理》《小学》《近思录》等书命题,兼及经解、史论”。第一任山长为顾广誉,第二任山长为万斛泉。万斛泉在晚清教育史上颇有地位,其所定《上海龙门书院条约》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为书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刘熙载接万斛泉之职,是龙门书院第三任山长,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山长。万斛泉离开龙门书院后,十分关心龙门书院以及新任山长刘熙载,认为刘熙载担任山长是称职的,“有壁立千仞气象,当此士习波靡、人心愦决之际,得此义利分明,视轩冕如泥涂,等富贵若浮云者,我辈正当奉为山斗”(《复沈祥龙》)。

    刘熙载主讲龙门书院时,“与诸生讲习,终日不倦。每五日必一一问其所读何书,所学何事,讲去其非而趋于是。丙夜,或周视斋舍,察诸生在否”(《左春坊左中允刘君墓碑》)。 因此,时人赞誉刘熙载“以正学教弟子,有胡安定风”(《清史稿·儒林传》),认为刘熙载如北宋教育家、泰州人胡瑗(安定)一样教学严格,以身垂范。

    光绪六年(1880)五月,刘熙载因病辞去龙门书院山长之职,回到家乡兴化,结束了其辉煌的教育生涯。其门生中人才济济,或从事洋务,或精于边防,或致力外交,或从事教育,均成为近代中国的一流人物。其中,有沈祥龙、袁康、童宝善、张玉熙、何瑾、陈宗彝、鹿传霖、何之鼎、翁同龢、胡传、袁昶、范当世(书画大师范曾的曾祖)、车绍箕、孙照、孙点、张焕纶、顾锡爵等。

    刘熙载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晚清学者,毕生从事治学和教学,在文艺理论、经学、美学、文学、数学、天文学、语言学、教育学、书法乃至棋艺、绘画诸领域均有成就,“自六经、子、史、天文、算法、字学、韵学,下至词曲以及仙释杂言,靡不通晓。又治音韵、算学,卓有成绩,于文艺各门, 博綜约取,尤多建树”(《左春坊左中允刘君墓碑》)。他在经学方面长于名物考据,是清代“扬州学派”的先驱者之一,堪与早期代表人物、乡贤任陈晋、任大椿、顾九苞、顾凤毛等相媲美,被誉为晚清“朴学大师”、经学家(《清代朴学大师传》)。刘熙载继承和发展了前辈的研究成果,尤其精通声韵学,与师法“扬州学派”早期代表人物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国学大师、大学者俞樾齐名于当世。此外,与广东陈澧、湖南王闿运同为名噪当时的经学大师。刘熙载所著的《四音定切》《说文双声》《说文叠韵》是音韵学(属训诂学范畴)的学术专著,体现了作为经学家的刘熙载“于音韵、小学确抒卓见”(《清代七百名人传》)。

    在文学创作上,刘熙载将自己的作品收入《昨非集》中。《昨非集》原名《四旬集》,收录40岁以前的诗文作品,后根据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觉今是而昨非”改为《昨非集》。

    刘熙载61岁时撰成的《艺概》,成为中国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扛鼎之作,刘熙载本人也被人们誉为清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艺概》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部分,以札记形式逐条加以评论。

    《艺概》是中国美学史和文艺评论史上自三国时期魏国曹丕《典论·论文》、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之后最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和美学著作。国学大师、兴化籍学者李审言认为,《艺概》是我国文艺理论批评史上的一部通论各种文体的杰作(《药裹慵谈》)。刘熙载因此而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艺批评的集大成者,《艺概》被称为我国古代文艺评论的第三座里程碑。这部专著传到日本后受到盛赞。其关于艺术美的辩证阐述,提出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命题,开中国近代美学之先河,并早于西方美学家,刘熙载因而被誉为“东方黑格尔”。这就奠定了其在中国学术和古典文艺批评以及传统美学方面的独特地位。对照德国古典美学大师黑格尔和中国古典美学晚清大师刘熙载,我们发现,“东方黑格尔”刘熙载略胜西方哲人黑格尔一筹,在艺术发展方面超过黑格尔。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西方美学特别是浪漫主义运动以来的美学思想总结,而刘熙载的美学思想则是东方美学尤其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总结,继承了传统儒学和宋代理学的一些合理因素,又结合个人心得加以发展,提出了不少启人心智的真知灼见。受其影响,延至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观堂)接受了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出的文艺批评理论和美学思想,撰写了自己的重要著作《人间词话》。

    后裔传承

    光绪七年二月初三(1881年3月2日),刘熙载卒于兴化宅第“古桐书屋”之中,享年69岁(原讣文现藏兴化市图书馆古籍部)。葬于兴化永丰圩内沙家舍河西(今永丰镇沙仁村)一座高垛上(2009年公布为兴化市文保单位)。

    刘熙载配宗氏(明代文学家宗臣族裔),诰封宜人,生子刘彝程(字省庵,国学生,国子监典籍衔,精天文算法,撰《简易庵算稿》等,曾任江南制造局广方言馆算学主教、求志书院山长,协助英国数学家傅兰雅完成译著《代数术》)、刘展程(字慕陔,光绪元年乙亥恩科举人)、刘尊程(字桂珊,邑庠生)及二女:长女适高邮廪贡生吴嵩泰(字岱云),次女适泰州国学生唐恩祥。孙刘洵诜(又名启诜,字小珊)、刘增诜(字益峰)、刘祥诜(字仲云)、刘绎诜(字恩堂)、刘泽诜,孙女刘韵琴(名羽诜,中国现代最早的爱国女记者、白话文作家,著有《韵琴杂著》,后有研究者李西亭辑注《韵琴诗词》出版),适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第12世孙李宜璋(字达斋)。曾孙刘昶(字旭亭)、刘镕(字百川)、刘蓉镜(字瑞芙)、刘仁镜(字珊孙)。玄孙刘年庆、刘东生、刘椿(字友萱)、刘桢(字士奇),玄孙女刘淑媛、刘珍。五世孙刘洪平、刘建平、刘永平、刘杨、刘洪钧,五世孙女刘洁(字涤尘)、刘澍(字涤瑕)、刘涤玉、刘涤琛、刘洪年、刘洪云。六世孙刘鏐、刘思源、刘志勇、刘炜等,六世孙女刘薇……

    作者简介

    张培元,字固卿,别号天放闲人,江苏兴化人。中国商业史学会盐业史专业委员会特约讲师、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兴化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爱好文史哲,钻研地方文史及方志、民俗、姓氏、谱牒,发表文章数百篇。

    相关热词搜索: 文艺理论 集大成者 中国古典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