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神话故事形象的综合化

    时间:2021-03-26 08:03: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作者简介:刘玉川(1987-),女,汉族,重庆荣昌人,重庆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1331)

    摘 要:神话的故事形象发展并不仅是神话自身的发展,而且是社会发展在神话中的反映。每个时代都把本时代的社会内容、社会需要和审美情趣加在原有的神话人物身上。本文就西王母与黄帝为例,浅析神话故事形象的综合化的过程。

    关键词:故事形象;神话;综合化;黄帝;西王母

    中图分类号:120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一、神话与神话的产生

    神话是远古人们集体创作的神异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是各种各样的神祗,包括神仙、神灵、神怪、神鬼和神人等;故事的情节具有超现实和非人间的色彩。希腊语中的“神话”(Mythos)本义为寓言,是讲述故事的意思。今天汉语里使用的“神话”一词,是从日语转译过来。日本神话学家大林太良曾经断言:“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有多少学者研究这个问题就有多少个神话定义。”但“最近几十年各国学术界在使用这一术语时,一般指童年时代的远古人们对天地宇宙、人类种族、万事万物来源的解释,和对祖先伟大功业、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1]所以神话其实也就是远古“史话”或者说远古“人话”。

    (一)思维因素

    人为什么造神?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中首先提出了“万物有灵论”这一理论,指出原始人类将周围的一切看成与自己一样具有灵性的存在这一思维特征。我国神话研究学者邓启耀在《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一书中给出:“原始人类经常把主体的行为、意愿、感情、能力和整个生命都投射到客体世界中去,并通过想象、幻想出超自然的神奇事物……他们正是借助于描述神话和巫术世界中虚构的神去解释自然界。”[2]即,先民对于自身所处的环境,面对的疑惑,以自身所能达到的智力水平做出相应的回答。

    (二)环境因素

    神话的出现,一方面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属性特别是想象的产物;但另一方面,神话也是由他们当时的实际生产状况和生活环境所决定的。“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淮南子·五蠹》)“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焰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撄老弱。”(《淮南鸿烈集解卷六·览冥》》)面对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拒的情况,相比于猛兽的牙尖爪利,人类获取生存资料相对困难,同时,面对外界的恶劣环境,人类不得不依附于自然界以维持自身的生息繁衍。于是,对于自然的敬畏,他们便根据自我对环境的认识,想象出超自然的神以及神力,以求得神力庇佑。

    二、西王母、黄帝形象的丰富

    神话的流传,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发展,兼具融合性。在先民眼中,神话中的人物大多是神通广大的,由此,神话在世代流传过程中,带上传承人本身对神话的理解,如讲故事时的神秘感,叙述神话时的意境建构等,以传统的口头流传的方式,它的模糊性会愈来愈大。神话是具体历史和具体社会的结合,要求考察神话总体发展的过程和阶段,同时考察在具体的神话和神的身上所体现的时间和空间的综合性质。即,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一些品质压缩在一则神话或一个神话人物身上,这则神话或这个神话人物展现的是一个综合体。我们现在看到的多数神话和神,特别是在古典神话中的神,很难找出单一的自然属性或职责,而是经过时间的累积形成多种属性或职责的综合体。[3]泰勒在《原始文化》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异教的男女诸神的性格都互相融合,最后集中到一两个神的身上。”

    在《山海经·西次三经》中,说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伺天之厉及五残。”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描述大致相同:“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居,名曰西王母。”虽说“有人”,实际形状则是集多种动物于一体的动物,其职责似乎是专司天灾。表现的是动物崇拜。但到了《穆天子传》和《汉武故事》中,西王母则成了能歌善舞的美妇人,走上了仙人的道路。两书大约成于西晋和南北朝文人之手,这是已是成熟的封建社会,便以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来改造西王母。

    黄帝神话产生于远古英雄时代,也是祖先崇拜时代的产物。

    正如任继愈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4]所说:

    “当时各氏族和部落集团都分别出自一个想象中的神话式的男性先祖……黄帝被认为是北方一些氏族的祖先……黄帝协助炎帝打败蚩尤,后有战胜炎帝,统一北方相当地区。这个神话反映部落间斗争与融合,形成华夏族的复杂过程。人们把一切器物文明的发明都奉送给黄帝。这些神话无疑经过加工、修饰……”

    该段话充分肯定黄帝神话的历史内涵,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以及黄帝与炎帝的战争,都是部落间的的战争,那时还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但当时各部落基于生存,不管是为了争夺空间还是食物,都是正常的生存手段,那么战争无所谓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显然黄帝身上的道德属性是后人加上去的。

    翦伯赞先生依据《易·系词》上的文字说:黄帝时已有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黄帝能造衣:“垂衣裳而天下治。”还发明了弓箭:“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越绝书》卷8)[5]

    作为历史人物,黄帝逐渐被赋予多种职能。比如修房子、做衣服,弓箭的创造使用,在这里把众多的物质文化创造都归于黄帝,显然,这里的黄帝只是一个符号,是一个综合体。

    但这只是黄帝的世俗的一面,此外,他还有神化的一面。

    《河图稽命征》“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黄帝轩辕于青邱”。

    《河图帝纪通》记载:“黄帝从雷精起。”

    《春秋合诚图》记载:“轩辕主雷雨之神也。”

    《大象列星图》记载:“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龙之体,主雷雨之神。”

    这些资料说明,黄帝从出生就带有神的意味,以致后来具有雷神的品职。这里我们应注意到,黄帝由部落首领逐渐被神化成雷神,而不是天神或日神。原始时期,先民最关心的莫过于自身的生存环境,而自然现象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引起他们的注意。雷电同下雨联系在一起,雨水对于先民的重要性再不为过了。有趣的是,在甲骨文中,神字即是“申”字,后来又加了“示”旁,而申字正是电字的初文。可见神与雷电的关系莫大。在先民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中,雷电的地位自然而然的处于很高的位置。《山海经·大荒东经》写到:“黄帝得之(夔),以其皮为鼓,橛以为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在这里,将黄帝同雷电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并将他们有意的融合为一体。

    现在我们可以对黄帝的身份做这样归纳:黄帝是一位集最高神、雷电之神、英雄祖先、文化英雄于一身的综合体,在黄帝身上凝聚了后世人民的创造和人民的信仰。

    三、总结

    西王母与黄帝的历史演变和凝结的社会意义绝不是意外,我们在古希腊神话都有或从动物,或从植物,或二者兼具的特征发展到人格化的痕迹。比如阿弗罗狄忒,兼具丰产之神和爱神。神话的这种发展并不仅是神话自身的发展,而且是社会发展在神话中的反映。每个时代都把本时代的社会内容、社会需要和审美情趣加在原有的神话人物身上。这样的神话,无疑是复杂的综合体。

    参考文献:

    [1] 陈成.图文本山海经译注(上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07

    [2] 邓启药.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03

    [3] 鲁刚.文化神话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

    [4]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09

    [5] 翦伯赞.《先秦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6] 王惠.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神话色彩[J].郑州:中州大学学报,第28卷第2期

    [8] 陈富元.《山海经》神话物象的类型[J].理论园地.2011年第5期

    相关热词搜索: 神话故事 形象 综合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