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传播学视野下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之策划

    时间:2021-04-02 08:05: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教师教育资源作为重要的人类社会资源,其开发与建设渐入学界,如何对教师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既是理论要点,也是切实问题。传播学理论为此拓展了视角,“使用与满足”、“把关人”、“数字鸿沟”等理论给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要求在策划中实行以“需求”为根本点,加强用户分析;以主体“把关”为重点,优化教师教育资源;以现代媒介技术为后盾,缩小“数字鸿沟”等策略。

    [关键词]数字化;教师教育资源;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5-0083-03

    当下,“比特”声势浩大地占据着人们的生活,各种知识以智能化、数字化的姿态呈现并深刻影响着大众社会,致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出现了变化。教师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师教育资源已经无法适应数字化时代,据此学术界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设方案。传播学视野为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发提供了开拓性视角,并为其规划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1 教师教育资源概貌

    作为信息资源之一的教师教育资源,具有特殊的传播途径和特定的受众群体。因此,在策划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之前,必须要弄清它的范畴、类型以及当前的数字化概况。

    1.1 教师教育资源的范畴

    教师教育资源作为人类社会资源之一,学界普遍认为宏观上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亦有专家认为,教师教育资源是指为实现教师教育目标所投入的一切显在与潜在的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要素总称。我们认为教师教育资源是培养教师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信息的总称,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社会资源、环境资源以及政策资源等。教师教育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环境资源等,狭义包括信息资源、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等。这里我们所研究的是狭义上的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

    1.2 教师教育资源的类型

    教师教育资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也多种多样。从教师教育资源范畴看,有口语型、实物型、文献型和数字型等表现形式,而在当今的信息环境中,4种类型的教师教育资源并存。从文献资源加工的深度看,教师教育资源分为零次信息资源、一次信息资源、二次信息资源和三次信息资源,在目前的教师教育资源开发中,一次信息资源建设被加强,而其它类型的尚待加强。从出版形式和内容公开程度看,有白色资源、灰色资源和黑色资源等类型。从资源属性的类型看,有素材类教学资源、集成型教学资源、网络课程等三大类。从教师教育资源的受从看,利用较多的还是文献型和数字型。文献型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图书、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政策文献等;数字型主要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网上数据库、百科全书、虚拟软件库等。因此,如何融合文献型和数字型资源是建设好教师教育资源的瓶颈。

    1.3 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概况

    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同步的,从图书馆数字化概况来看,当前以特色资源建设为契合点,以数据库引进为主、馆藏资源以二次文献建设为要,而馆藏纸质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实物型资源和口语型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尚未开展。从国内发展看,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还是条块分割,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以学校为例,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既有图书馆建设的部分,还需要依靠教务系统和公共开发资源共同建设,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系统进行宏观管理和统筹规划,从而造成了资源建设重复和浪费。从图书馆界的共建看,各地区、各系统都拥有数量众多的特色的教师教育资源,但都各自为政,缺少互惠沟通,尚未形成共建共享机制。

    2 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的传播学理论考量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在进入21世纪后,传播学在信息社会和技术革命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传媒制度、媒介技术、传播效果等方面深化研究,与信息学、系统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泛化”交融,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其影响力也扩散至各个领域。信息资源的建设深受影响,传播学视角有助于把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律,其理论对于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使用与满足”理论

    该理论是把受众成员看作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有着自己的信息需求,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媒介内容生产和运作模式,其关键点在于突出了受众的主动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这要求在信息传播中,关注点要放在受众群体上,深入研究受众需求。鉴于此,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要实现服务主动化、资源建设多元化。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传播视野中的“受众时代”走向了“用户时代”,互动性与具体性更加凸显。因此,在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结合馆藏特色,倡导用户参与,彰显建设的互动性和个性化特色。

    2.2 “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概念是针对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这里的“把关人”是传播的主体,在信息传播中普遍存在,“在信息网络中到处都设有把关人,……包括图书管理员,他们确定应该买些什么书籍;包括教员,他们确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科书和教科片。”任何传播过程都存在着“把关”行为,也需要“把关”行为。该理论突出了媒介主体行为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多形态,启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要重视传播主体的作用,不能放任无序与盲目充溢传播网络。这要求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中,要发挥图书馆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好特色的资源,进行规范加工与开发,主动服务于用户。

    2.3 “数字鸿沟”理论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主要体现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4种差异。“数字鸿沟”是“知沟”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延展,也是随着科技发展“数字化生存”带来的新问题。该理论的关键点在于新媒体的发展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包括信息秩序的失衡,资源占用不均带来的贫富差距等。这要求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顺应信息革命趋势,要处理好新传播技术和用户的使用习惯的关系、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关系、媒介素养与资源分配等问题。

    3 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的传播学构架以上考量启示,传播学视角对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提出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高的要求。这里,我们从传播学理论来考虑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并以图书馆建设为例。

    3.1 以需求为根本点,加强用户分析

    “用户需求”是文献资源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图书馆在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了解用户的心理需求,以此为起点,完整建构数字图书馆对用户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根据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应着力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遵循“用户第一”的原则。我们知道,受众使用媒介可归纳为认知需求、情感需求、个人整合需求、社会整合需求、舒解压力需求这五大类需求。因此,图书馆在策划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中,在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其精神需求,这要求数字化建设要有美感,让用户在愉悦中利用。其次,以人为本,充分了解用户群体。这类用户主要以教师和准教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质性、固定性和有组织性,在资源数字化建设中,分析用户的构成、特征和心理等,如根据语、数、外等不同学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方向,把握其切实需求,区分对待不同层次用户以进行学科化建设并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跟踪用户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可能会感兴趣的资源,化传统资源的被动为数字资源的主动。再次,注重共享与沟通。数字图书馆的内容是传播过程的最关键部分,是吸引用户的重中之重,更是用户“使用与满足”的效用之源,因此要高度重视,发挥好网络传播的优势,注重各类教师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要求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互为内容,馆内资源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并搭建师生互动沟通平台。最后,这一理论随着E-Leam-ing时代的到来更加值得研究。

    3.2 以主体“把关”为重点,优化教师教育资源

    “主体把关”是文献资源建设的重点,在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中,教职人员、技术人员、图书馆主体、学生等都可视为“把关人”,需要广泛吸收各方建议,发挥集体智慧进行资源建设。“把关人”理论启示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要注意传播主体形象、知识产权等问题。首先,作为传播主体的图书馆,利用其丰富资源、有利政策、先进科技向广大受众传播知识,应注重自身形象传播,树立优质的传播主体形象和“把关人”形象。第一、认真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做好畅通的信息和资源的双向互动,做到建构主义为指导,以应用服务、教学活动为中心,充分考虑各学科的特点,向专业化“深度”发展,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二,培育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拥有多方面知识结构,如计算机技术、数字图书馆运营与运用以及知识产权与保护等方面人才,从而发挥“把关人”对资源的积极的导引作用其次,建设一个权责分明的数字化资源、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其传播的是数字化信息,用户可以任意利用这些资源,则可能未经知识产权所有者允许而产生产权纠纷,涉及侵权问题,这虽然满足了实际需求,而损害了用广1的精神需求。因此,图书馆要对教师教育数字资源的传播进行一定的限制和把关,在其引进和建设数字化资源时,要注意合乎相关法律规定,把合法且优质的资源提供给受众

    3.3 以现代媒介技术为后盾,缩小“数字鸿沟”

    “现代媒介技术”是文献资源建设的有力后盾,冈此,图书馆在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中,要注意用户媒介素养问题、资源协调问题以及信息资源分配问题等。首先,加强用户媒介素养教育。这主要包括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两个方向:媒介素养包括对于互联网和一些高新阅读设备的运用技能,图书馆要做好数字技术普及工作,组织用户学习使用阅读高新设备,激发用户的上网兴趣和动力,提高用户对数字资源的利用率;信息素养教育同样不可忽视,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要考虑到培养用户自觉学习的功能,如结合用户需求设置交流园地,实现双向互动,实时获取用户的反馈信息,据此优化服务工作,成功的案例有E-Leanung、慕课等范式,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达到提高用户的阅读能力和素养的作用,以拉近由于缺乏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的差异,有助于受众利用电子设备获取数字资源并发挥数字化技能,乃至将“数字鸿沟”填平甚至消除。其次,加强资源协调。目前高校数字资源建设主要通过3个途径来实现:一是馆藏纸本文献的数字化;二是购买数据库;三是利用网络数字资源 由此看来,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是以虚拟资源为基础,在信息的收集、归纳和版权问题上与传统实物资源相比而会处于劣势,因此,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要大力发扬其在传播方面的优势,综合利用纸质书刊、网络、电子、手机等媒介,实现在资源开发、利用、开放和共享上的优势融合。阿次,信息资源分配问题在各个领域广泛存在,图书馆的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打破时空限制,容纳更多信息,覆盖更广人群,做好师生资源的分配与共享,并且做好校际、馆际、国内外等的学习沟通工作,着力为用户提供阅读场所、阅读资源、阅读设备等,由此减少因缺乏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差异。顺应媒介大融合时代的趋势,如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灵活运用微博、微信、客户端、二维码等高新媒介技术手段,以实现无障碍跨时空阅读,从而缩小“数字鸿沟”。

    4 结论

    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需要立足根本、抓住重点、依靠后盾。此外,传播学中的分众理论、创新与扩散理论、基模理论、劝服理论等等也有助于研究如何更好地实现教师教育资源的优化建设。这不仅要从西方经典传播学理论中汲取营养,还需将整合传播的思维融会贯通,积极探索和善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思想体系。教师教育资源效用的发挥最大化,以及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化,这将是社会之幸,能够实际地施惠于广大民众。总而言之,传播学的视角对于教师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提供了新思路,助力了传统研究范式。因此,我们在资源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要借鉴传播的主体、受众、媒介等理论以拓展策划,这对于推动数字资源建设与利用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 传播学 数字化 教育资源 视野 策划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