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心脏地带、帝国威望与意识形态

    时间:2021-01-27 09:28: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内容提要】 中国具有极为丰富的地缘战略理论与实践传统。在旧王朝崩溃的大混乱中,中国的地缘战略传统主要体现为众多的权力竞争者对通过寻找、占领和开发具有地缘政治优势的领土空间以实现争霸天下目标的论述及实践。为应对外来军事挑战,中国的地缘战略传统有进攻战略(以领土控制为目的的军事远征)和防御战略(利用地理实施总体防御)之分。在塑造周边安全环境过程中,中国的地缘战略体现为综合使用各种手段来维系帝国威望、营造势力范围和塑造国际秩序(朝贡体系)。而“反地缘政治”传统的存在也使得意识形态因素长期以来对中国对外战略实践影响颇深。中国地缘战略传统的启示意义主要包括:第一,必须高度重视国内秩序的稳定;第二,构筑周边安全环境必须重视硬、软手段的平衡应用;第三,塑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必须重视对中国价值文化的弘扬和推广。

    【关键词】 中国地缘战略 周边安全 外交战略

    【作者简介】 葛汉文,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与安全研究所国际安全研究中心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 D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568-(2017)01-0001-17

    【DOI编号】 10.13851/j.cnki.gjzw.201701001

    地缘战略的逻辑来源于这样一个基本假定,即国际政治很大程度上由国家所处的全部地表自然环境所规定。在这个主要以地理定义的大背景下,各类不同的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内外属性、行为方式以及它们之间基本的政治关系和互动,很大程度上是由被称作“国际关系物质基座”的地缘秉性或地缘动能限定的。因此,地缘战略就是在特定的地缘政治环境中维持、巩固乃至扩展其国际政治权势的国家大战略。它所涉及的是经久的地缘空间关系对国际权势关系和权势重心的影响,是地理环境的作用和与之关联的技术、社会政治组织及人口状况变化趋势对国家间权势对比和权势使用的内在含义。 “空间”(space)与“权势”(power)是地缘战略最基本的概念,而权势在特定空间方向上的积聚、收缩或扩展是其致力于回答的根本问题。

    与国际学术界的通常看法不同,中国有着异常丰富的地缘战略理论与实践传统。 从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时期到公元19世纪的清王朝时期,中国的战略学者和国务活动家在大战略的筹划与实践过程中一直有意识地将地理知识运用于政治、军事与对外政策领域。一方面,在地理研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和军事隐喻。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战略家们在其政论和兵法中相当重视地理因素的制约效应,“地利”成为战略筹划所必须加以考虑的若干致胜机理之一。在这一点上,中西战略学界可谓有着渊源不同但精神相通的“地缘战略偏好”。 尽管地缘战略的内在逻辑实际上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军阀与谋士的思维习惯,不间断地作用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实践,构成了极富特色、异常牢固、毫不逊色甚至远胜同时期其他国家一筹的战略传统,但由于中国学者尚未对此进行较为细致的学术梳理和体系建构,因而尤其值得加以深究。

    一、中国的“心脏地带”:争霸天下的地缘战略

    作为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战略思维习惯,中国的地缘战略是一种以维持、巩固乃至扩张特定政权、国家或帝国的总体权势为目标,通过对特定空间地理区域之位置、形态、地形、资源、人口等地缘政治要素的通盘考虑,得出对特定强权综合实力和可用资源的大致评估和特征分析,并循此推算出该政治行为体在处置与地理空间上相接近的其他强权之关系时应当遵循的恰当路径。这种战略特别集中地反映在中国历史上各王朝中央权威崩溃后,各种类型的军事—政治集团在相互攻伐和蚕食、鲸吞过程中,对如何成功实现区域霸权乃至席卷天下战略的筹划及实施中。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出现在公元前约300年到200年期间的战国时期。以司马错、苏秦、张仪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战略天才在分析地缘政治形态的基础上,致力于为秦国谋划其实现霸权乃至争取天下的地缘战略。尽管他们在具体建议上存在明显分歧,但他们的战略主张至少在精神逻辑和战略分析基础上是完全一致的,即寻找一方能够足以支撑强秦席卷天下的战略总基地。在这些战略天才眼中,这个基地就是“关中”。

    在冷兵器时代,这一由黄河、秦岭、崤山等地理天险以及一系列军事要塞(函谷关、武关、萧关)所环绕的区域,在战略防御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与此同时,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关中平原在自然资源、人口数量、可耕地面积和粮食产出等方面显然也足以支持盘踞于此的强权以“耕”“战”向东争取中原,从而确立对全中国的统治。中国的历史也一再证明,由于地形对军事行动的巨大阻滞作用,关中地区在面对由东向西的军事进攻时,几乎是无法被攻破的。少数的成功案例只有汉代的刘邦,但刘邦偶然性的成功是建立在秦帝国境内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全国统治几近崩溃,军事主力(章邯军)被项羽所牵制的情况下,不具有普遍意义。从这一点来讲,至少在公元10世纪初唐朝倾覆之前,关中平原之于整体中国的战略意义,正如英国学者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J. Mackinder)所揭示的“心脏地带”(heart land)之于世界权势的意义。 关中就是中国的心脏地带。

    正是基于上述分析,这一时期的许多战略家几乎已经得出了类似麦金德的结论:“谁统治了关中,就控制了中国的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控制了中原(关东);谁统治了中原,就控制了天下”。 基于此,战国时期的战略天才们为秦国所谋划的地缘战略无一例外是固守并开发这一心脏地带的战略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稳步且坚定地扩大势力范围,并选择一个战略方向,先是南方(蜀地和汉中,司马错的主张),最重要的是东方的中原(关东诸国,张仪的主张),发动具有决定意义的进攻,最终席卷天下。自秦孝公尤其是秦惠文王开始,除少数时期外,秦国始终在一以贯之地执行这个战略,并最终于公元前221年取得了众所周知的巨大成功。

    相关热词搜索: 帝国 意识形态 威望 心脏 地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