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胡适的诗文翻译劳绩

    时间:2021-03-02 07:52: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胡适绝对是一个开拓型人物。在“新文化”发轫之时,他首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作为改良文学的方法;并进一步提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主张;以“死”“活”之名,为白话文开道,引发了给社会进步以重要思想及工具的“新文化运动”。他还是一个有进步主张的践行者:自己率先写白话诗,出版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以新的观念,研究一切旧有文学——从《诗经》《楚辞》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全数拿来,重新梳理;写出《白话文学史》等著述;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略去了从远古到夏、商的可疑而又不胜其烦的一段,只从《诗经》里取材,称西周为‘诗人时代’,有截断众流的魄力……”(顾颉刚语);他还身体力行,介绍翻译外国作品,无论诗歌还是小说。

    前面的多种贡献,人们发掘研究已较为充分。这里,我们试着对胡适在诗文翻译方面的努力,做一些有限的探求及梳理,看看这位“开风气先”的学人,在此领域的关注点及贡献。

    作为诗人,胡适大约算不得成功。他的诗作,如他自己所说:“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他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尝试集·四版自序》)这个譬喻,对他的诗作,很形象也很实际。可是,胡适的“尝试”精神,却了不起。他在多个领域取得成就,靠的就是这种精神。譬如很早,他就“尝试”翻译外国诗人的作品,虽然数量不算多,可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努力做的。今天看来,这方面的成绩,也不可小觑。

    胡适最早的外国诗歌翻译,应该是其1908年在中国公学读书、任教之时。当年中国公学发生风潮,多数学生退学,另组“中国新公学”,胡适被聘为英语教员。当年10月出版的《竞业旬报》31期上,发表了他翻译英国诗人托马斯·堪白尔的《军人梦》《惊涛篇》两诗。当时的翻译,包含有许多信息,值得略加介绍。《军人梦》记述了一个军人在战场上梦见归家的情形,胡适便用了我国古典作品中的一些情景来试着对应翻译:

    时闻老农刈稻歌,又听牛羊嗥山脊。

    归来戚友咸燕集,誓言不复相离别。

    娇儿数数亲吾额,少妇情深自呜咽。

    ……

    大约在向古典的歌行上靠,胡适还五七言变化使用。从语言到内容,与我国古代离别归家诗十分相似。后面诗句,仿佛使读者置身于杜甫《羌村三首》的诗境。可这首诗最终是个梦,所以结尾是梦醒时分:“惊回好梦日熹微,梦魂渺渺成虚愿。”此时的胡适,只有18岁,熟悉的还是中国古诗,翻译时,就不由得向自己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文辞及方式去靠,故而产生出这般“中国古典”的翻译诗。

    另一首名为《惊涛篇》的诗作,记写一对青年男女相恋被女子父亲追迫到河边,不顾风急浪大,强渡而为水淹没的情形。胡适翻译,用的是中国传统的五言形式,表达上肯定受到制约。诗中描摹,与我国诗文中表现古代青年男女相恋情景近似,这应该是胡适选择翻译此诗的一个缘由。在译诗前面,胡适写有小记:“篇中大旨盖讥切今世婚姻制度而作。其诗为纪叙体,类吾国《孔雀东南飞》诸作。共十四章,译为五言。”当时翻译,大约会常常与自己曾经熟读的内容比对,这个过程,要有很长时间切入了解才易消解。

    1909年初,胡适又在《竞业旬报》发表了一首他翻译美国诗人朗费罗的《晨风篇》。朗费罗很容易受到中国读者注意,据钱钟书研究,朗费罗的诗作《人生颂》,是最早译为汉语的英文诗。在胡适眼里:“朗费罗氏为美国第一诗人,其诗如吾国之陶潜,秀淡幽明,感人最深。”此诗也用五言翻译,这首译作中,胡适多次借用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惊起枝头鸟”“晨鸡鸣树巅”“钟声到客舟”云云。不知是太熟悉不易避开,还是有意通过这些吸引读者?不过可见当时的胡适对于中国古典作品,已经相当熟识了。

    朗费罗的诗作,胡适在1943年还翻译过一首:《一支箭一只曲子》。此诗胡适认为“不算是朗费罗的好诗,但是第三节人多爱念”,还说“我十几岁时在中国公学念这首诗,就想译他”。这里我们只录胡适以为人们“爱念”的第三节。前面两节,是说一支箭射出后,不知飞到哪里,不知飘向何方。

    过了许久许久的时间,

    我找到了那支箭,

    釘在一棵老橡树高头,

    箭杆儿还没有断。

    那只曲子,我也找到了,

    说破了倒也不希奇,

    那只曲子,从头到尾,

    记在一个朋友的心坎儿里。

    这本是一节,胡适翻译时,处理成了两节,以为可以“比较明白一点”。这首译诗,胡适以为“译出后还觉得不很满意”。从翻译说,应该是清楚的,可似乎缺少点韵味,不知这是否是胡适“不很满意”的地方。

    胡适在留学前就试着诗歌翻译,到美国留学后,因资料及环境影响,胡适开始大量阅读外国文艺作品,此期间他翻译的第一首诗,是德国诗人海涅的作品。1911年9月8日,胡适在日记中说:“昨夜译Heine小诗一首。”诗八行,用七言:

    高松岑寂羌无欢,独立塞北之寒山。

    冰雪蔽体光漫漫,相思之梦来无端。

    梦见东国之芭蕉,火云千里石欲焦。

    悄悄无言影寂寥,欲往从之道路遥。

    原译没署诗名,翻检冯至翻译的《海涅诗选》,可知此诗为《一棵松树在北方……》(也许没有诗名,用诗的第一句代)。冯至翻译的是白话,比对看,胡适的翻译,是基本准确的。不过最末一句,是胡适的理解和附加,用的是汉代张衡《四愁诗》的句式甚至意味。在原诗中,这一点是通过上下节映照自然感受而非直接说出的。

    1914年1月,久雪大寒,美国冻伤多人。29日这一天,胡适写了一首三句转韵体的七言诗记述这场灾害。胡适做事,处处比照,他认为:“此诗用三句转韵体,乃西文诗中常见之格,在吾国诗中,自谓此为创见矣。”因为这首诗以“明朝日出寒云开,风雪于我何有哉!待看冬尽春归来!”作结,胡适认为这是“乐观主义”的态度。一下子,他又联想到英国诗人白朗宁,说他终身保持乐观主义,并“信笔”翻译出“余最爱之”一首诗:

    相关热词搜索: 胡适 劳绩 诗文 翻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