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叙述的迷宫

    时间:2021-03-02 07:58: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享有“作家之作家”美誉的博尔赫斯仅仅以短篇小说跻身二十世纪叙事大师的行列,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博尔赫斯叙事风格的最大特点是最具有对传统套路的颠覆性,以时空关系的多维性和现实世界的多重构成演绎出迷宫一样的画卷,所以“迷宫”和“镜子”成了博尔赫斯小说中的常见意象。这里仅举博氏作品中比较短的《刀疤》为例,领略一下其叙述艺术的特异性,藉此管窥欧美现代派文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刀疤》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我”在一次去巴西北方省份旅游的时候,由于河水暴涨的原因,滞留在红土农场过夜,农场的主人是一个英国人,他的脸上有一条险恶的刀疤。晚饭后的攀谈中,“我”喝了一点酒,微微有些醉意,忽然提到了主人脸上的刀疤。

    “英国人脸色一沉,有好几秒钟冷场,我以为他准会把我撵出去。最后,他声调一点也没有改变,对我说道:我不妨把这个刀疤的来历告诉你,可是有一个条件:不论情节多么丢人,多么不光彩,我都如实讲来,不打折扣。”

    以下就是这个英国人讲的故事。

    1922年前后,我曾经是爱尔兰康诺特城里许多策划爱尔兰独立的人们之一员,有一些人在当时的斗争中英勇牺牲了,也有的人至今还健在。其中有一个叫文森特·穆恩的人,年纪不大,又瘦小又窝囊,不过谈起辩证唯物论来,却口若悬河,很是雄辩。那年秋天,我在乡间驻防,有一次我和他争论完一个问题,走到市区尽头,突然遇见了政府军的士兵,他竟然吓得呆若木鸡,脱离危险后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我已经明白他是一个怯懦到了不可救药地步的人。后来,我们和政府军发生了九天激战,文森特·穆恩当然没有胆量参加战斗,战斗到第十天的时候,爱尔兰皇家警察部队控制了城市,我在回到住处的时候偶然听见他在给敌人打电话出卖我。我在他将要逃跑的时候把他逼到一个死角,用一把军用弯刀在他脸上刻上了一个永不消退的印记。

    后来的情形是,文森特·穆恩领了赏钱,逃到巴西去了。

    到这里,也许读者被弄迷糊了,这到底是谁在讲谁的事情啊。不过且慢,这个英国人最后对“我”说:

    “难道你不信吗?”“难道你没有看到我的脸上带着卑鄙的印记吗?我用这种方式讲故事,为的是让你能从头听到尾。我揭发了庇护我的人,我就是文森特·穆恩。现在你蔑视我吧?”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个讲故事的英国人——红土农场的主人,就是那么个出卖了战友的文森特·穆恩。这个结局是出人意料也是意味深长的,不同于普通的叙述套路,也不同于莫泊桑,欧亨利等人的惯用手段,让我们耳目一新。博尔赫斯所设的圈套是颠覆了英雄与叛徒的身份和角色,从而使读者获得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英国人”一直以“我”的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使人毫不怀疑“我”就是那个被穆恩出卖的勇士,就是“英国人”自己。但当他叙述到“我”用军刀在穆恩脸上划了一个弧时,读者似乎感觉到有些不对头,意会到已经进入博尔赫斯设下的“迷宫”。其实,“我”是那个死去的人,后来被倒吊在广场上、供敌兵射击的靶子,穆恩借用被他告密死去的人的口吻,为了使这个故事能讲下去,不被耻辱的情绪所打断。可见他一直苟活在出卖灵魂后的痛苦纠结和挣扎之中。博尔赫斯充分发挥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功能。穆恩的叙述是第一人称的,但等我们读完,会发现穆恩原来是从他的战友角度叙述的,它恰恰类似第三人称叙述。这样他通过一个巧妙叙述转换,把第三人称进入人物内心容易造成失真的局限打破了。整个的看这篇小说,有限视角的介入在大故事上保证了一定真实性,而通过叙述转换,穆恩的故事也同样合情合理。之所以合情理,则是因为博尔赫斯的叙述方法深刻的把握了一个叛徒的心理——既想隐秘又希望通过真诚敞开获得同情。由此可见,叙事视角的选用与人物内心世界的敞开和遮蔽有关。如果说全知视角或作者叙述是意图敞开,那么有限叙事视角就是意图遮蔽。敞开开阔读者视野,遮蔽则留给人思考空间,它们各有各的美学意义。

    博尔赫斯叙述语言极其简洁凝练,不见多余而冗长的描述。而且《刀疤》通篇结构极为巧妙,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引子,对农场、英国人的神秘、天雨留客等一路叙述下来,最后故事讲完后直接进入对自己的谴责,照应开头。人物塑造也极其成功,穆恩的怯懦只通过他的一些动作和很少的语言,非常绝妙。

    这篇小说里有许多颇为精彩的比喻。“再见面时像打了一仗或昏厥之后苏醒过来似的,面色苍白。”其实描写他每年两三次一个人躲在房子里喝酒,其实指其内心的极端痛苦,随着岁月的增长,他日渐为自己的当年的行为而良心不安。“他立刻停住,好像觉得泄露了一个秘密似的。”这个比喻揭示出了内心不安。讲述的地点不是“秘密”却与内心隐秘相关。“又瘦小又窝囊,像无脊椎动物似的让人看了不舒服。”这个比喻太精彩了,形神兼备,一个出卖灵魂、卖友偷生的人当然是缺少“脊椎”的。

    至于《刀疤》的主题,是众说纷纭的,有人说是表现了形而上学的哲学沉思,有人说是对人类困境的探究,在先锋小说家那里,还认为是表现了内心永不泯灭的理想光芒。哪种说法都有它的视角和道理,伟大的作品本来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中学时代开始写诗。1919年赴西班牙,与极端主义派及先锋派作家过从甚密,同编文学期刊。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从此奠定了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1946年因在反对庇隆的宣言上签名,被革除图书馆中的职务,派任市场家禽稽查员,但作家拒绝任职并发表公开信表示抗议。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圣马丁牌练习簿》(1929)、《阴影颂》(1969)、《老虎的金黄》(1972)、《深沉的玫瑰》(1975),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1937)、《小径分岔的花园》(1941)、《阿莱夫》(1949)、《死亡与指南针》(1951)、《布罗迫埃的报告》(1970)等。还译有卡夫卡、福克纳等人的作品。其作品文体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相关链接:《博尔赫斯小说集》(王永年、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责任编辑/李亚贤)

    相关热词搜索: 迷宫 叙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