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论扬剧唱腔的嬗变与发展

    时间:2020-09-29 07:53: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扬剧是流传于江苏、安徽以及上海等地区的一个传统戏曲剧种,其唱腔在吸取诸多民间曲艺及民歌唱腔特点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典雅细腻、高亢粗犷、隽永清新等风格特征。本文立足于扬剧唱腔的发展及其变化研究,以扬剧曲牌《倒扳桨》为例,详细阐明扬剧唱腔的源流及其特点,并结合其发展现状进行初步探索和论述。

    关键词:扬剧唱腔;嬗变;发展

    扬剧是发源于江苏省扬州市,并在上海渐趋成熟的传统戏曲剧种,其主要流行于江苏、安徽和上海等地区。扬剧以扬州民间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香火戏为基础,并继承了扬州清曲与地方民歌小调的诸多特点而最终发展起来,在唱腔发展方面,扬剧借鉴当时流行于扬州的弋阳腔、昆曲、徽调等戏曲唱腔的特点,逐渐形成轻柔细腻、粗犷有力、隽永清新的唱腔风格。

    一、扬剧唱腔发展源流

    在中国各类戏曲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唱腔的创作与发展,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根本性问题。从各戏曲表演来看,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人物思想感情的传达,都是依赖唱腔这一十分重要的表现手段予以呈现的。在不同戏曲剧种的诸多经典剧目中,尤其是以唱功见长的传统剧目中,都有不少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正因为这些唱段所特有的艺术感染力,才使得其能够长期以来一直广泛传唱于人民群众中间,使之成为经典。如前所述,我们便不难发现,唱腔不但在思想内涵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在艺术性方面也具有超高的技术和成就。因此,研究戏曲唱腔的发展是研究戏曲发展的前提条件。

    扬剧音乐属于曲牌体,分别由扬州清曲、香火戏音樂以及花鼓戏音乐等组成。其中扬州清曲行腔优美,典雅细腻,娓娓动听;香火戏的唱腔特点高亢粗犷,乡土气息浓郁;花鼓戏的唱腔特点健康淳朴、生动活泼。

    扬州清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成于明,盛于清。传统清曲不化妆、无表演、无说白,只用音乐和歌唱来刻画人物形象,讲述故事情节,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在吐字发音运气行腔方面很讲究。清曲唱腔整体平和雅致,清越动人,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悠扬的行腔从容不迫、平稳的节奏不急不躁、润腔的使用不甜不腻,在音乐方面则呈现出多级进的腔格间常夹杂有四度小跳进、曲折环绕的腔型线伴随平直缓上缓下型、无强烈对比性结构及发展手法等特点。清曲唱腔的这些特点给清曲音乐带来温婉细腻,柔中有韧,刚韧不桀骜,刚柔并济的审美情感,给人清幽典雅,旖旎缠绵又不失爽朗稳健的感受。

    清初年间,在江苏北部地区盛行摆案烧香火以酬神的祭祀活动,久而久之,这种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兼有表演娱乐的香火会。当唱、念、做、打等功夫运用于香火会时,就诞生了香火戏,而香火戏已能够表演完整的故事。其唱腔均粗犷有力、高亢激昂,故俗称“大开口”。

    花鼓演出诞生于清康熙年间,并在扬州民间传播开来。扬州花鼓的曲调在戏剧性的舞蹈表演中产生,音乐节奏明朗,适宜刻画喜剧人物,具有欢乐、幽默、明快的表演风格。发展为花鼓戏后,其代表性曲牌如《夫妻种麦》中的[种麦调]、《瞎子算命》中的[算命调]等,后来均为扬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花鼓戏不断发展过程中,徽班和其它剧种亦对其产生影响,同时,又将扬州清曲的《活捉》、《僧尼下山》等传统剧目搬上舞台。花鼓戏的唱腔只用丝弦伴奏,不用锣鼓,故又被称为“小开口”。

    扬州清曲发展到清末民初,音乐有了很大的发展,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在演唱方面以男性居多,唱法上也区分为“窄口”和“阔口”,“窄口”即是指男性唱女声,“阔口”则是指用原来的声腔演唱,伴奏则运用二胡、琵琶等丝弦乐器与击打檀板、酒杯、瓷盘等,形式更典雅,且具地方特色。

    清末民初,香火戏和花鼓戏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成长过程与艺术特点,但因为“大开口”与“小开口”的语言都是运用扬州方言,久而久之,在演出实践中,香火戏与花鼓戏渐渐融合——原本唱维扬大戏的演员尝试演唱维扬文戏,伴奏采用丝弦乐器;维扬文戏也添加了维扬大戏的一些乐器,如:武场锣鼓等。早起扬剧,虽有“窄口”、“阔口”之分,旋律调性与声腔却一样,自女性演员加入后,根据男女音域的差别,乐师江腾胶等人创造了同调不同弦的方法,这样便解决了男女同台演出的问题。同时借鉴并吸取昆曲、京剧的优点,丰富了场景音乐。

    二、扬剧曲牌《倒扳桨》的唱腔特点

    我们国家的戏曲艺术,很多都来源于农村的业余生产和活动中,进而逐渐成熟并趋于完善。通常都经历了由业余(农闲时节的自娱自乐形式)到半职业(农闲时节外出表演的临时性功能),最终发展成为职业化(正式演出班社)这样一个过程;从场所来看,则经历了由农村到集镇,再到城市的发展历程。与之相匹配的,戏曲唱腔也同样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由基本腔到变化腔,由一个音区到不同音区,由少数板式到一系列板式等形式的演变过程。扬剧曲牌《倒板桨》亦呈现出这样一个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扬剧曲牌《倒扳桨》源于扬州清曲,《扬州画舫录》说:“小唱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动而歌,最先有《银纽丝》《四大景》《倒扳桨》《剪靛花》《吉祥草》《倒花篮》诸调。”其中《倒扳桨》的音乐为五声调式,旋律婉转优美。而当我们真正追溯《倒扳桨》这一曲牌的源头时,便不难发现,其源头恰恰正是高邮民歌《倒扳桨》。

    高邮地处里下河地区,从高邮所处的地域特点来看,高邮位于江苏省中部,境内大部为里下河平原,西临风光秀美的高邮湖,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扬剧艺术同样在此蓬勃发展。与扬剧一样,高邮民歌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一来,两者之间必然在音乐、唱腔等方面相互影响。高邮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高邮民歌兼具南方音乐的轻柔、婉转和北方音乐的刚劲、直爽,从其演唱特点看,也兼具上述的特征,与扬剧轻柔细腻、粗犷有力、隽永清新的唱腔风格相近。如高邮民歌《五湖四海皆朋友》就与扬剧音乐中的《倒扳桨》非常相似,这首徵调式的民歌旋律非同一般,节奏也很有特点,一个弱拍起的衬句“嗯哎子哟”就特别有味道。

    《倒扳桨》内容涉猎的题材较为广泛,表演叙事性强,不同版本的《倒扳桨》旋律通常都非常相似,差别不大,在节奏上经常运用2/4和3/4的混合拍子,仅在高邮地区,就流传着三个不同版本的《倒扳桨》,它们又分别流行于高邮不同的乡镇,如传唱于高邮东墩公社杨桥大队的《倒扳桨》:

    “小小哦号仙鹤哦一是么一点红哦,哎哎哎子唷号,一直那个飞到半悬唷,半悬唷空噢号,哎唷哎唷,哎哎哎子唷号号……”

    音乐一开始就出现了七度音程大跳,音域跨度达十二度,生动地将仙鹤腾空而起的情景描绘出来,同时也将演唱者的情绪激发起来。这里要求声音高亢、嘹亮,同时在行腔时还要求婉转、细腻,情绪里带着些许俏皮和幽默。

    再如上文所述的《倒扳桨》(五湖四海皆朋友),其题材则与前一首完全不同,其音乐在扬剧《倒扳桨》被广泛运用。

    “五湖哪四海呀皆呀皆朋友,恩恩恩子哟,人到那个何处不呀不呀相逢,恩呀恩哎子哟,恩哎子哟,昔日有一个四海英雄聚在一堂中。

    他们哪虽不是呀亲呀骨呀肉,恩恩恩子哟,生死那个患难一呀一呀……”

    这首《倒扳桨》的音域跨度就不像前一首那么大,旋律相对较为平缓、舒展,表现出演唱者的热情。同时要求声音连贯、大气,行腔要求优美、有韵味、娓娓动听,表现出洒脱和明快的风格特征。

    分析揚剧曲牌《倒扳桨》的结构与旋律特征,它们都是四乐句结构,旋律主干音相似,每句结束音相同,分别为do、sol、rei、sol,徵调式。由此可见,扬剧的《倒扳桨》应是从高邮民歌《倒扳桨》演变而来,高邮民歌《倒扳桨》与扬剧中的《倒扳桨》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一脉相承。因此,我们便不难发现,扬剧《倒扳桨》的唱腔也继承了高邮民歌《倒扳桨》的诸多特点,由于涉猎题材较为广泛,在扬剧表演过程中通常显现出叙事性强的特征;在唱腔方面,则要求演员根据不同脚色需要,运用高低、长短、快慢等声音音色变化的《倒扳桨》用以表现喜、怒、哀、乐等诸多情绪。因此,《倒扳桨》具有广泛地适用性和重要性,在扬剧艺术表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李庆森.戏曲唱腔的发展规律及表现特点[J].音乐研究,1982,03.

    [2] 崔伟.中国戏曲唱腔研析[J].戏剧文学,2008,09.

    [3] 段红霞.戏曲唱腔演唱的创新[J].四川戏剧,2007,05.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苏地区NGCO(民间文艺组织)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扬州地区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SJB796)

    作者简介:姚霆(1980-),男,江苏高邮人,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地域音乐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扬剧 嬗变 唱腔 发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