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重绘战争,重拾记忆

    时间:2020-11-23 07:53: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从战争记忆的角度来探讨哈金的近作《南京安魂曲》,剖析这位来自中国、以英文写作闻名国际的小说家,在面对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时,如何藉由描写美国传教士暨教育家魏特林,来重绘战争、重拾记忆,创造性地介入这个历史事件以及近代中国人的集体创伤,并且“把历史升华成文学”。同时运用巴特勒的若干观念,如生命的危脆(precariousness)、值得悲恸(grievability)以及自他之间的相关相倚(relationality and interdependence),来诠释这部历史小说。

    关键词:战争记忆;哈金;《南京安魂曲》;南京大屠杀;魏特林;集体创伤;历史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2)4-0005-11

    我如何描绘这一切?唯有神才能诉说这个故事。——荷马

    战争要求作家以最好的技巧来召唤,尤其是出于他们对伤者与死者的责任。

    ——麦克罗林(Kate McLoughlin)

    必须从具体的人与事出发,才能真正超越时间、历史。——哈金

    2010年1月27日,也就是《南京安魂曲》(Nanjing Requiem)的英文版与中文简体字版问世前的一年八个月,哈金于台湾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发表演讲《历史事件中的个人故事》,其中谈到自己如何尝试在两部历史小说里──2004年出版的《战废品》(War Trash)以及正在修订中的《南京安魂曲》——结合个人与集体,运用许多难忘的细节,来描绘像朝鲜战争和南京大屠杀这样巨大的历史事件。他坦承在这两部长篇历史小说的撰写过程中,遭遇到的重大难题之一就是要找到一位恰切的叙事者,此人既能贴近这些历史事件,观察其中众多细节,又能出入于不同地方,提供更周全的景象,呈现时代的氛围。在《战废品》中,出自作者拟想的叙述者俞元,是朝鲜战争时的一名中国军人,遭到美军俘虏,后来在战俘营担任中英口译员。全书透过俞元的观点提供读者众多细节,赋予他们一个观看朝鲜战争的特别角度,以及战争对于俞元这个“战废品”的摧残。

    相形之下,南京大屠杀复杂得多,不仅因为南京在沦入日本皇军之手后遭到荼毒的平民百姓数目惊人,也因为世人,特别是日本政府,漠视甚至否认那段悲惨的历史。比方说,就战争文学而言,《剑桥战争书写伴读》(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War Writing)对南京大屠杀只字未提,而《剑桥二战文学伴读》(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World War II)只在年表中列入南京大屠杀(xiii),书中各章并未进一步探讨。桑塔格在《旁观他人之痛苦》(Susan Sontag,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一书中提到“日军在中国的屠杀,特别是在1937年12月屠杀了将近四十万人,强暴了八万人,也就是所谓的南京大屠杀”,是“很少人有心去重拾的记忆”(76)。①七十多年来日本政府不断否认那场浩劫,经常被拿来对比德国政府对于犹太大屠杀的态度,高下立判。拉萨尔(Aaron Lazare)在《论道歉》(On Apology)一书中就写道:“日本和德国不同,一直不愿对二战之前和二战期间其军队所犯下的各种战争暴行道歉。这些包括了南京大屠杀,突袭珍珠港,对西方国家战俘不必要的暴虐,以及强征亚洲国家的妇女充当慰安妇”(199)。②其实,这种态度也伤害了日本本身,因为日本不但过去错失、而且现在依然错失“重新定义自己身为全球社群一员的机会”——此处借用巴特勒(Judith Butler)在另一个场合的观察(Butler, Precarious xi)。

    然而,如果所犯下的罪行及所造成的创伤未曾充分面对、承认并适当处理,就不可能搁置过去,遑论期盼更和平与和谐的未来。那也就是为什么张纯如(Iris Chang)将其名著《南京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的副标题特意取为“二战中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不只因为日本政府无情地否认那个血淋淋的事件,而且全世界似乎也遗忘了那桩惨绝人寰的悲剧。③南非大主教图图(Desmond M. Tutu)在《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中的见证》(The Rape of Nanking: An Undeniable History in Photographs)一书《前言》写道:“隐瞒1937至1938年发生在南京的暴行,无视历史真相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犯罪,至少是对后世心灵的严重损害”(ix/x)。对图图这样的自由斗士而言,“我们决不应回避往日的邪恶,无论它们是如何的恐怖。如果我们试图忘却,企图相信人的本性从来都是善良的,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会为自己的健忘症而痛悔莫及,因为邪恶的过去是阴魂不散的”(ix/x)。④

    果真如此,那么像哈金这样来自中国,以英文写作闻名美国甚至国际文坛的小说家,要如何来面对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要如何来书写这段七十年来被压抑的历史以及被遗忘的事件?要如何透过自己的叙事艺术来再现这些令人发指的暴行,为世人揭露这桩悲剧,并且借着重绘战争与重拾历史,创造性地介入这个历史事件?或者,像萨依德(Edward W. Said)所强调的,他要如何来扮演“特殊的象征性角色……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见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藉此赋予那个经验一个公共属性,永远铭刻在全球论述的议程里”(127)?

    哈金在繁体字版《南京安魂曲》的序言中宣称,自己在尝试再现南京大屠杀时,决定撰写魏特林(Minnie Vautrin)⑤的故事,这个具有深意的选择旨在把民族经验跟国际经验融合起来。中日战争时,魏特林是首都南京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代理校长,把学校改为难民营,庇护了一万名妇孺,使他们免于日军的蹂躏。在南京沦陷之后的那段混乱日子里,她的英勇行为拯救了许多生命。此外,她所写日记、书信与其它文件,已成为这个人类历史上最暴戾的战争之一的重要见证报告。张盈盈在为女儿张纯如2007年于北京出版的《南京浩劫》“中文版序”中,清楚回忆了张纯如在耶鲁大学发现魏特林日记时的兴奋之情:“记得有一天,纯如在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查数据时,阅读了魏特林女士的日记,感动得泪流不已,并立刻打电话给我们,她说魏特林日记中记载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证实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纯如还告诉我们魏特林居然是生在伊利诺伊州,并在伊利诺伊州大学读过书,与纯如是校友!她在电话中说得非常激动,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她那颤抖的声音”。

    相关热词搜索: 重拾 记忆 战争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