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注入与漏出:典型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循环与增长

    时间:2021-02-17 07:51: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西方主流经济增长理论在指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显然没有像指导发达国家那样成功,中等收入国家普遍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典型中等收入国家在经济腾飞阶段依靠外部注入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但由于未能培育出具备自生能力的国民企业体系和成熟的本土资本市场,其经济体构造先天性存在缺陷,进而使其国民经济循环存在三种经济漏出,即国际漏出、政府漏出和寡头(分利集团)漏出,而无论是外部注入和还是内部注入的作用都被这三种经济漏出抵消了,并导致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所提供的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失效。堵塞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循环漏洞的关键是培育健康的国民企业和建设维护本土资本市场,进而构造健全的经济体。从长远角度看,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协调发展,流体力学和国民经济循环的“注入—漏出”机制也为经济增长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国民经济循环;经济增长;中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经济漏出;发展中国家;国民企业;本土资本市场

    中图分类号:F061.3;F1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6)0600011

    一、引言

    古往今来,经济增长一直是人类不断探索的领域,但至今还不能充分掌握。正如林毅夫(2012a)43所言:“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许多经济学家也深有同感。发展思想大体上是令人失望的,而增长研究尤其如此。”

    在农业社会阶段,技术发展非常缓慢,新增产品(主要是食物和燃料)的数量满足不了新增人口的需求,人类始终处于饥馑的边缘,这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这一阶段驱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人口数量增加和资源匹配,技术贡献非常有限。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以后,人类的发展模式在少部分国家先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技术和资本结合,在社会制度变革的配合下,经济增长相继进入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并经历了两轮全球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百年里英国主导的以自由贸易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束后美国主导的以国际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对今天影响最大的第二轮全球化规则体系是美国依据自己的意志建立的1994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出版的《大外交》一书的最后一章题目是“世界秩序的重建”,认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为美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美国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世界。 。第二轮全球化中,人类告别马尔萨斯陷阱,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变革,工商业的成功人士取代了过去的贵族和勇士成为社会的英雄。在第一轮全球化当中,世界分化为富裕的西方国家和贫困的殖民地国家;而美国主导的第二轮全球化,把一大批国家带入了现代经济增长的轨道,成为现今的中等收入国家。但中等收入国家绝大部分不但没有能追赶上先进国家的步伐,反而差距在扩大,而且经济反复、社会失调、政治乱象成为常态,这种普遍性现象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张猛,关雪凌:注入与漏出:典型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循环与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在特定国家群体里,经济增长理论并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主流新古典经济学主张的“单一经济学”(Monoeconomics)是行不通的,应考虑特定国情与发展阶段。中等收入国家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的迈进,但今天的中等收入国家和当年的发达国家相比,经济增长的过程和形成机制是不一样的。武汉大学谭崇台(2008)等学者把发达国家发展初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进行了跨期比较分析,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分析了政策效果,指出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的演化过程,与经过主流新古典经济学严格推导的,尤其是依照“華盛顿共识”推荐给中等收入国家的政策建议并不一致。

    “经济增长之谜”一词的创造者赫尔普曼总结出五个主题可以解开经济增长之谜:物质和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性、技术因素对积累率的影响效果、知识创造的过程及其对生产率的影响、不同国家增长率之间的相互依赖、经济和政治制度在鼓励积累和创新变化中的作用(林毅夫,2012a)120。的确,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几乎都满足这几个特点,但依照这一框架去指导发展中国家时效果都不怎么明显。伊斯特利(2005)指出,过去经济学家们为发展中国家开出的“药方”大部分都是错误的,基于这些“药方”的国际援助也往往事与愿违。投资、教育、人口控制、调整贷款和债务减免等都被实践证明并非经济增长的灵丹妙药。赫尔普曼的五个主题中很多是与事实相悖的,例如教育,世界最富裕的瑞士的大学生录取率并不比阿根廷高(张夏准,2011),贫困也并非由于人口过剩(赖纳特,2010)。世界银行2005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指导政策制定者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普世的规则,建议政策制定者不要过度依赖简单的共识和对“最佳实践”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探索,而要更多地依赖对每个国家经济本身今生更深层次的分析,以找到一到两个经济增长的紧约束条件(林毅夫,2012b)。

    可见,赫尔普曼的研究方法似乎没能摆脱西方经济学本身致命的缺陷,经济学分析中常错误地把“相关”等同于“因果”(福山,2014),通过从现象到现象的经济学研究得来的政策建议实施起来未必能得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对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的研究,起点还要从经济增长理论的再认识开始。有鉴于此,本文在回顾主流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借鉴新西兰著名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的流体力学研究方法,分析中等收入国家发展过程中经济循环的特性,并着重从“资本注入”与“经济漏出”两个方面探求造成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难以持续的原因,进而为后发国家避免或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提供战略思路和政策启示。

    二、经济增长理论回顾

    1.西方经济学主流经济增长理论回顾

    数学模型的使用为研究增长问题提供了便利,早期的增长模型也非常简洁。以索洛(1956)、斯旺(1956)、卡斯(1965)、库普曼斯(1956)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存在一条均衡的增长路径,在资本回报率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当资本存量越来越多时经济增长的速度趋缓。换言之,穷国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富国,最终,条件相似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应该也接近,并达到稳态,即经济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但这显然与事实不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墨西哥、澳大利亚与巴西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而且上述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大部分时间都大于人口增长率。

    相关热词搜索: 注入 漏出 循环 典型 收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