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让童真在诗情中绽放

    时间:2021-02-23 07:59: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新基础教育”强调“育人价值”。在童诗教学中践行“育人价值”这一理念,在教师引领学生诵读、欣赏、创编的过程中,让儿童成为课堂真正的“探索者”,学习便成了“快乐之旅”,童诗教学就能更凸显魅力。

    [关键词]

    育人价值;儿童诗教学;诵读;欣赏;创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提出:“阅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可见,诗歌教学是低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鼓励孩子诵读诗歌、欣赏乃至创作诗歌,让诗意和浪漫成为童年的底色,是教师给孩子童年时代最好的礼物。

    一、诵读,培养儿童审美情趣

    儿童诗重视节奏、声韵的美感,文字流利自然,内容生动活泼,富有童趣,适合儿童念唱或朗诵。而让孩子感悟诗的这种韵律感,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诵读。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诵读,在童诗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诵读童诗,是让自己的声音去寻找诗的感觉,使诗的感觉能在声音的刺激中变得敏锐起来。

    儿童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肯定可以成为儿童内心的容器,可以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儿童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一重烙印,带来一种节奏。”

    首先,诵读要有优秀的作品。笔者注意选择同题材诵读的多角度、多层面,让学生在这些同题材的诵读中,感受到儿童诗语言的丰富,更能感受到同题材的儿童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春暖花开时,笔者给孩子们朗诵金波的《春的消息》,林焕章的《春天的早晨》;炎炎夏日时,给孩子们朗诵林武宪《夏天》,徐鲁《夏日雨景》……随着季节更替,诵读相应题材的诗,在读的过程中领会诗人笔下的的季节之美,培植儿童的审美趣味。

    其次,指导学生读的方法。在诵读童诗时,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把童诗读得像唱歌般地好听。教师范讀、教师引读、分组对读,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孩子们对诵读童诗兴趣盎然。在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体会读诗时根据不同的内容读出不同的速度、音量、语气。如刘饶民的《大海的歌》中《大海睡着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它睡熟的鼾声。”寥寥数语就把静谧安详的大海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准确的措词“抱着”“背着”“鼾声”形象地描绘出大海这位“母亲”熟睡时的优美的体态。经常吟诵此类诗,儿童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从中学习并提高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又如,叶圣陶的名诗《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里面大量使用叠词,笔者指导学生在叠词处加以强调和停顿,并注意朗读的音调和速度,帮助学生找到诗歌内在的韵律,在朗读中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读出诗的内容美、韵律美、情感美、意境美。诵读虽然有不少窍门、不少方式,但最为重要的却不是这些技巧,而是把文字变成声音的冲动,是儿童逐渐养成的朗读习惯。

    二、欣赏,唤醒儿童言语天性

    童诗那丰盈的情感,那温润的语句,可以给儿童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诗的特质在于抒情,而童诗教学,应该从儿童出发,站在“儿童立场”上。教师切切不可高高在上,用理性的解析束缚孩子发散的思维。教师要蹲下身子,让自己回到童年,和孩子一起走进童诗的花园。纯美的童诗,唤醒了孩子心灵中最温柔、最善良的光芒。欣赏童诗,就是一次次唤醒儿童言语天性的过程,童诗陶冶着儿童的情感。

    (一)赏语言之趣

    儿童诗善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语言描绘身边微小却富于童趣的事物,比如“石榴婆婆,宝宝最多”“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花朵开放的时候有声音“等。这些细小而可爱的形象,钻进儿童的脑海,便也就成了一幅优美、有趣的画。如何让儿童怀着一颗美妙的“诗心”呢?笔者认为,语言的渲染是必不可少的,它也是儿童喜欢上童诗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青蛙写诗》,诗人用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描写了逗号、句号、省略号不同的状态,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学生自身的生活感受,充满童趣。学生朗读时,不仅能把“逗号”“句号”“省略号”可爱的形象印在脑海中,更能感受到这首小诗明快的节奏感,被这有趣的语言形式所吸引。又如,《不学写诗有坏处》——小虫写信给蚂蚁,它在叶子上咬了3个洞,表示□□□。蚂蚁收到他的信,也在叶子上,咬了3个洞,表示□□□。小虫不知道蚂蚁的意思,蚂蚁不知道小虫的想念,怎么办呢?内容简短,语言生动有趣,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为基准的,这样的小诗读起来富有童趣。而对于儿童诗,学生在心理上就已经有“好玩”这一印象了,有了这“好玩”,何愁儿童不诵读?

    (二)赏画面之美

    童诗富有画面感。一首童诗在儿童的心中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儿童想象画面,就是让他们把文字读出图画来,是让学生对文字的再创造,这个过程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过程,更是训练学生思维力的一个过程。在赏析童诗时,我们不妨也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想象画面,让文字变成一幅幅趣味横生的儿童画。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教学时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在脑海中勾画小鸡与竹叶、小狗与梅花、小鸭与枫叶、小马与月牙的形象。他们的表情让人觉得他们的眼前仿佛就有一幅美丽的画。

    (三)赏想象之妙

    著名作家金波曾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童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想象丰富奇特,富有童趣。《看浪花》是一首儿童幻想诗,全诗以“看”为题眼,“想”为诗眼。“像问号”“像稻穗”“像小手”“像马鬃”“像彩绸”是形象之“想”,“让海水变淡水”“到海底去打猎”“到海底去采矿”是理想之“想”。教学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透过诗句感受想象之妙。当孩子们读完这样的一首首小诗后,他们的思绪也会开出奇妙之花。

    三、创编,激活儿童语言智慧

    对于小学生来说,创编诗不是为了让学生写出多优美的诗,而在于让学生在创编的过程中学会思考,以切实体验“经由思,抵达诗”的意境,从自己的生活中、从自己的想象中提取出更多充满意境、优美的事情来,并用自己的笔以诗的形式写下来。初写童诗,可以给孩子一些方法的指导,既有效达到学写的目的,又不束缚孩子的个性。

    (一)想象补白

    想象补白,是童诗创作比较常用的形式,它给儿童创作童诗一个比较合适的起点。教师要善于发现童诗隐藏的想象空间,挖掘一词一句、一图一号加以补白,无声的文字符号就能变成儿童自己的小创作,从而使学生更自信地走进儿童诗。例如,学习叶圣陶的《风》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想象补白: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我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在词语与意境的运用中,获得语言滋养,深入理解文本,与作者、文本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迁移仿写

    从心理学角度说,人要学会一种技能,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且需要不断模仿。仿写儿童诗,降低了孩子写诗的难度,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学了一首诗后,让学生模仿这首诗的句式、结构,换上其他事物进行诗歌写作,这就是最简单的仿写。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四季》,孩子们迁移仿写就有了:“小雨沙沙/它对禾苗说/我是春天/荷花朵朵/它对蜻蜓说/我是夏天/枫叶红红/它对大地说/我是秋天/雪花飘飘/它对孩子说/我是冬天。”学生在愉快的仿写过程中,激活了语言的智慧。

    (三)自由表达

    教孩子写诗,就是引导学生以童眼看世界,以童心感悟生命。“儿童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富趣味的语言。童真、童趣集中反映在儿童的言语上,连缀在一起的儿童语言就是一首精美的诗。如一个孩子所写的《爱》:“爱是什么/爱是妈妈的唠叨/爱是什么/爱是我给爸爸送上的热茶/爱是什么/爱是同桌借我的一块橡皮。”

    诗是稚嫩的,却把看似平常但却难能珍贵的情感在几行小诗中如此真切地流露出来,这正是“我手写我心”的童心体现。当捧起孩子写的诗时,教师就要蹲下来看孩子,以儿童的立场去读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读出诗中的乐,诗中的趣,才能读出儿童心中的那份自由表达的畅快。当教師俯下身来靠近儿童时,儿童诗就会变得魅力十足,光彩熠熠!

    一首优秀的童诗,不仅在童年吸引着孩子,还一定跟孩子以后的成长一道永存,使儿童的身心“散发着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光辉”。走进童诗,让我们带给孩子最美的童年,让孩子徜徉在童诗的天空,乘着童诗的翅膀飞翔。教师只有营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才会听到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

    [参 考 文 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赵雪敏.基于儿童立场的童诗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4(10).

    [4]蒋军晶.多种角度教童诗[J].小学教学设计,2012(12).

    (责任编辑:符 洁)

    相关热词搜索: 诗情 童真 绽放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