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西尔维亚.普拉斯的名诗《爸爸》

    时间:2021-02-24 07:52: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1932-1963)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她生于波士顿,父母都有德国血统。父亲年轻时从波兰移民而来,母亲生在美国。普拉斯八岁时,父亲久病去世,这在普拉斯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厚重的阴影。她以后的作品中时常出现的父亲意象与幼时的经历不无关系。普拉斯从小就聪颖过人,显示出了出色的写作才华,她上中学时就开始发表诗和短篇小说。1950年,她进入史密斯学院,学业成绩非常优异。但同时,她十分孤单,不能从周围人那里找到理解和共鸣,不能获得她所期望的完美,更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标。绝望、惶惑、死亡的情绪常常萦绕着她。1953年夏天,她吞服大量安眠药,企图自杀。三天后才被人救起,她被送到精神病院接受短期集中治疗。返回学院后,她在1955年以极其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到剑桥大学学习的奖学金。在剑桥,她与诗人特德·休斯相遇,随即坠入情网,于1956年结婚,婚后大部分时间住在英国。婚姻初期,两人琴瑟合鸣,事业比翼双飞。普拉斯生了一双儿女,并于1960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巨人》(The Colossus)。但休斯却渐渐移情别恋,抛弃了她和两个孩子。普拉斯于1961年初开始创作自传体小说《钟形罩》(The Bell Jar),并于1963年1月——她开煤气自杀的前一个月发表。她死后,休斯把她留下的诗作收集整理出版,包括《爱丽尔》(Ariel, 1965),《没有结集的诗》(Uncollected Poems, 1965),《渡河》(Crossing the Water, 1971)和《冬天的树》(Winter Trees, 1971)。

    普拉斯死后出版的《爱丽尔》为她赢得了极大声誉。这部诗集里的诗大部分写于普拉斯自杀前五个月。与早期诗歌不同,《爱丽尔》不再是字斟句酌、精雕细凿地写成。普拉斯因休斯的移情别恋正经受着心灵的煎熬,她几乎是不假思索、急速地在纸片上记下涌入她脑海里的诗句,常常在早餐前就能写完二、三首。普拉斯是自白体诗人的重要代表。1959年夏天,普拉斯曾参加罗伯特·洛威尔在哈佛大学举办的诗歌研讨班,被洛威尔《生命研究》(Life Studies, 1959)中的自白体深深打动,自己也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这方面的模仿和练习。《爱丽尔》中的诗正是当时萦绕着她的孤独寂寥、心神不定、绝望无助等情绪的写照。但同时,普拉斯并不囿于描写她个人的痛苦和幻灭,她也努力地通过自己的体验去表达人类共同的感受。她对自杀表现了一种奇特的恋恋不舍之情。如果说,自杀(死亡)的主题在诗人早期的诗歌中相对来说还比较隐晦的话,那么,在《爱丽尔》中,普拉斯对此就直言不讳了。她在大量诗歌中都谈到了这一话题。

    《爸爸》一诗就选自诗集《爱丽尔》,这也可能是她最有名的一首诗。该诗写于普拉斯自杀前三个月,她自称《爸爸》一诗是一个有恋父情结的女孩所作,她曾写道:“她爸爸去世时,她曾以为他是上帝。但她爸爸又是一个纳粹分子,而她母亲很可能有犹太血统——这一事实使她的境遇极为复杂起来。这两种血统在这个女孩身上融为一体,又使之麻痹瘫痪。”普拉斯父亲的早逝对她的思想无疑有深刻的影响。但诗中的爸爸却不是她父亲的真实形象,而是“一个强有力的男性形象,从上帝变成了魔鬼和纳粹”(Belgrade)。在他身上,集中交织了普拉斯对男性的爱恨。

    《爸爸》是一个30岁女子的自白。诗中的她年仅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我十岁时,他们埋葬了你。”父亲对她而言是个熟悉的陌生人,她对他的认识几乎全自出她的想象。她模糊地知道父亲有德国血统,生于波兰的一个小镇,但却不知小镇在何处,因为她的“波兰朋友/说那里有数十个”相同名字的小镇。因此,她只能“常常祈祷能再次发现”他。小女孩不知父亲曾“在何处/扎根,驻足”,对父亲的陌生让她感到难以与他沟通:“我从不能与你交谈。”在父亲面前,她难以开口,一说话就口吃。这正是女性在一个男权社会中的困境,难以与高高在上的和遥远的男性进行沟通。父亲的早逝给她的精神和心理都带来了不可愈合的创伤,父亲没有给她一个幸福正常的童年,没有在她性格成长的过程中给她帮助和指导。正是因为缺少父亲的帮助,她才像传说故事里的老妇人一样,在鞋里住了30年,生活“贫穷”,脸色“苍白”,“不敢呼气,不敢叹息”。

    诗中的父亲形象很矛盾。一方面,他如同上帝般神圣万能;另一方面,在小女孩模糊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个法西斯分子,“有着希特勒式的表情/和折磨扭曲的爱”,他像一部引擎,“嚓嚓把我截断”。女孩便像送往“达桥,奥斯威辛,贝尔森的犹太人”一样,饱受集中营里的苦难与折磨。因而,在小女孩的想象中,父亲如同一个食人的魔鬼,虽然对父亲的敬畏恐惧交加、爱恨交织,但在她心灵深处,他仍是她亲切的“爸爸”。长大后,她嫁给了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丈夫。诗中的女子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女人都爱慕法西斯分子。”然而,她想表达的是并非每个女人都有喜欢法西斯分子、有被奴役、被束缚的倾向。女性天生渴望与男性水乳交融,进行心灵和思想上的交流。但在她所生活的男权社会中,男性对待女性时,都有残暴的倾向。虽然她对男性的主宰不满,却也别无选择,只能去爱这些“法西斯分子”,从他们那里获得帮助和安慰。而男权社会对女性渴求的忽视和践踏必然会导致女性最终的悲剧。

    诗中的女子在与一个像父亲一样的男人结婚后,生活并不幸福。“诗人将童年丧父的经历与她生育第二个孩子后,丈夫将她抛弃的灾难性经历结合起来”(Middlebrook, 644),过去的爸爸与现在的丈夫融为一体,成了她噩梦中的吸血鬼,足足吸了她七年的血。这正形象地说明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这时,女子感到必须摆脱父亲及男性的影响,而采取了报复和暴力的行为:“爸爸,我不得不杀你。”通过摆脱父亲的影响,她期冀也能摆脱丈夫的控制,因此,她才说:“如果我已杀了一个人,我就杀了两个。”在摆脱男人的控制后,女子终于可以轻松地对父亲说:“爸爸,你现在可以休息了。”因为,她已真正长大,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不再受男人的摆布。在这个意义上,《爸爸》一诗反映了普拉斯的女权主义倾向,她试图表明,只有排斥并拒绝全能的“爸爸”—— 现实中,可能是父亲、兄长,也可能是丈夫、情人,或所有男性——女人们才能真正地得到解脱。无怪普拉斯也常常被看作一个女权主义者和女权运动中的先驱。正是在这一方面,诗人通过个人的体验表现了许多人的共同感受,从而使她的诗歌有了超出个人生活局限的高度。

    然而,报复之后,女孩并没有感到解脱和放松,她的生活仍然笼罩在暴力的阴影下。她仍然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她的世界仍旧是一个充满暴力、恐怖、复仇的世界。村民们在父亲的坟墓上跳舞跺脚的意象表明,现实世界仍旧充满了报复,男权社会必然对试图反抗的女性进行压迫,女性仍然无路可走。

    《爱丽尔》中大部分诗歌在结构上比早期的更直接、简单,语言上也更自然。《爸爸》可能是唯一的例外,它的尾韵和节奏都很规则。但传统的结构并没有削弱它的震撼力。从诗歌的发音和节奏看,《爸爸》一诗与童谣很相近。童谣的结构简单明了,通常反复吟唱。《爸爸》按五行一节的形式,反复吟咏了16次(共16节)。这种单一的重复与童谣极为相似。如同童谣,诗歌的震撼力来自它自然的反复回旋,给读者在心理上带来一种踏实感和安全感:尽管外面的世界变化莫测,险象环生,但童谣里的世界总给人以安宁和慰藉。在《爸爸》一诗中,结构上的单纯天真与内容上的沉重凝滞形成了颇具讽刺意味的对比。在童谣的形式下,读者并不能感到兒童的纯真和放松,他看到的是恐怖、暴力和一个女性痛苦的心灵煎熬。诗人有意把童谣的世界与她诗歌的世界联系起来,在两者间建立一种不稳定的平衡和张力。另外,由于诗人比读者更真切地体会到痛苦,她也更需要外在的力量帮助她自控,因而她在《爸爸》一诗中选择了相对传统的结构形式来帮助自己控制她难以抑制的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说,节奏已成为一种帮助诗人自控的仪式。

    《爸爸》一诗通过一个女子的自白,生动地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压抑和痛苦,虽然女性试图给予反抗,但最终却难以逃脱男权社会的控制。在现实生活中,普拉斯也深刻感受到男权社会的压迫,丈夫休斯的移情别恋和她婚姻的破裂,更让她感受到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渺小与脆弱。正是男权社会的阴影使得普拉斯在创作《爸爸》不久后就自杀。诗人用自己的死亡向男权社会进行了最后的控诉。

    参考文献:

    [1]胡亚敏.西尔维亚·普拉斯[A].李公昭.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C].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Belgrade, Serbia.On Sylvia Plath’s“Daddy”[C/OL].2007-04-15./daddy.html

    [3]Middlebrook, Diane Wood. What Was Confessional Poetry[C]Parini, Jay & Brett C. Millier.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Poetr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胡亚敏,周艳 河南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471003)

    相关热词搜索: 名诗 维亚 西尔 爸爸 普拉斯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