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由《黎锦晖的流行歌曲创作》一文引发的探索与总结

    时间:2021-02-24 07:57: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黎锦晖,湖南湘潭人,他早年毕业于长沙高等师范学校。父亲松安,晚清秀才。黎家共八子,依次为锦熙,语言学家;锦晖,音乐家;锦耀,矿业专家;绵纾,教育专家;锦炯,铁路桥梁专家;锦明,作家;锦光,音乐家;锦扬,作家。可谓满门俊彦,世称“黎氏八骏”。

    一、黎锦晖的历史地位及评价

    黎锦晖这个名字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陌生的,但在半个世纪前的中国,他的名字却如雷贯耳。当时,上海几家外商经营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约到黎锦晖的作品为骄傲,每个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悬黎锦晖的巨幅画像,是位多种成就集于一身的奇人。上世纪20至40年代,他创造了中国文化事业的一个个“里程碑”,特别在中国流行音乐方面,无愧于“奠基者”、“创始人”之誉:笔者认为,这应该是近年来音乐界对黎锦晖做出的经过重新审视的评价。

    纵观中国百年,他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他所创作的《桃花江》、《特别快车》、《夜深沉》、《小小茉莉》、《蔷薇处处开》、《妹妹我爱你》等,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爱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书局分16册出版,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他还把中国流行歌曲推出国门,近年,一位美国音乐人出版了《黄色音乐(黄种人群音乐)》一书,把黎锦晖称为“黄色音乐第一人”,并指出:黎锦晖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向前推进了“至少二十年”,他将西方爵士乐与中国本土民族音乐结合后,在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推广,使中国音乐向国际化发展。

    又有人称黎锦晖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他创作的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和儿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贝》、《谁和我玩》、《可怜的秋香》等,在当时的儿童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剧作家吴祖光当时只有六岁的妹妹吴乐,在北京孔德学校参加黎锦晖《月明之夜》演出时,“穿件黑色长裙跳舞衣,插上一对黑绸翅膀翩翩起舞”的情景,至今还被人忆起。而他1928年编剧并作曲的《小小画家》,则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中国歌剧的先河。

    二、“明月歌舞团”的成立与“黄色音乐”之争

    1927年,黎锦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训练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他凭着丰富的民间音乐素养和汉语音韵学功底,继承、发展民族乐舞的传统,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改进俗乐、创造平民音乐”的主旨,以新颖、实用、快速为舞蹈教学的准则,聘请当时颇富声望与造诣的中外教师授课,教育方法与课程内容相当规范。此外,为配合舞蹈教学,学校还开设时事、外语、会话、戏剧常识、乐理、声乐、器乐等课程,采用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这种教学法使学员在短短三个月便可上台演出,学校也因此为中国新舞蹈艺术培养一批出色的演员。

    这年中秋之夜,上海一所小学礼堂里,在小朋友们演唱完黎锦晖创作的童谣《摇啊摇》后,黎锦晖宣布:“我们要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犹如此刻当空皓月,人人得以欣赏。以此为宗旨,‘明月歌舞社’即日成立!”这被视为中国近现代最早的专业歌舞表演团体。

    歌舞社成立后不久,即创造了惊人业迹。在一位南洋商人3000块大洋的资助下,1928年5月,他们闯出国门,远赴南洋演出。第一站先到香港,在香港大剧场,八位青年女演员,身着雪白小纺袖衫和长裙,满怀深情地合唱戴传贤作词、黎锦晖作曲的《总理纪念歌》,一曲唱完,掌声雷动。当晚,香港同胞举行晚宴招待全体演员,庆贺他们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为国争光。

    新中国成立后,黎锦晖一直背负着“黄色”十字架,音乐界对于他的是“黄色音乐的鼻祖”还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开拓者”进行讨论。1957年,“百家争鸣”之际,他曾要求业界重新考虑他的早期作品《毛毛雨》、《葡萄仙子》等是否沾有“黄色”,但在那种政治形势下,终未有人敢作出正面回答。

    三、“黎派”流行音乐及其分类

    作为敢于第一个尝试“只能写情诗,不能歌唱”这一“禁果”的黎锦晖,毕生创作流行音乐作品可谓是数不胜数,种类繁杂,在当时中国普通老百姓阶层(这里主要是强调,黎作品的影响力是全方位的)流传甚广,也难免良莠不齐。简单说来,笔者将其流行歌曲创作类型分为以下五种:

    1、以爱情为主题的流行歌曲

    这些作品多以抒发感情为主,音乐简单易懂,富有中国情调。其中,不乏一些好的作品,如早期的《毛毛雨》《桃花江》等,都尽可能遵循“词与曲的紧密结合”,起到“推广国语”的教育效果,唱出来“既不黄,也不淫”,音乐思想细腻,曲调优美,格调较高;也有一些具有讽刺当时年轻人情感问题处理不谨慎的反讽作品,如《特别快车》、《蔷薇处处开》等,“虽然在音乐上处理并不完美,但在思想上还是进步的”;再者,就是纯粹“跑量”的“快餐”作品(特指爱情歌曲),如《双料恋人》、《快活林》、《肉感的音乐》等,这一类作品在黎锦晖创作生涯初期确实占有较大的比重,尽管创作这些音乐的背景难免有“迫于无奈”、“生活压力”等诸多方面的客观因素,但这些作品势必会影响人们对其一些内容较为健康歌曲的评价。

    其实,黎锦晖在成名后所作的情爱歌曲多为“情非所愿”,他自己就设有“十不写”的准则,如妓女唱的不写,猥亵的不写,“三妻四妾十美图”不写,等等。但为了事业,他又不得不生产一些“卖身”之作。比如“明月歌舞社”曾因经费紧张而一度向米店赊账,为筹钱,黎锦晖只得到英商百代唱片公司按老板要求违心写歌,以“风花雪月”为演员换米换肉;又如赴南洋演出,因经营不善,歌舞社竟无回程路费,他只好“卖歌求款”,在半年内写出百余首恋爱歌曲,以稿费把演员带回祖国。

    2、一般性抒情流行歌曲

    这些作品多借景抒情,思想健康,笔触细腻,可以称得上是流行音乐中的“艺术歌曲”,如《芭蕉叶上的诗》《可爱的梦乡》《月下知音》《江南好》等。只可惜,出于社会压力和个人喜好的双重原因,作曲家创作的重心并没有放在这一类作品上。

    3、积极向上、思想健康的爱国歌曲

    一提到黎锦晖,我们难免会将其与“黄色音乐(这里指意为“黄种人”的音乐)”联系起来,实际上,黎锦晖的爱国主义情节和他企业家的干劲通常是并行不悖的。在1930年出版被大多数批评家认为是他商业化堕落之始的《家庭爱情歌曲集》之后的两年,《爱国歌曲集》出版。说到底,“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的体裁,属于形式的范畴;而“爱国歌曲”是创作题材,属于内容范畴,两者并不互相违背。黎锦晖就是弄清了这个问题,利用“流行歌曲”为载体,以“直接号召性爱国”和“从生活出发,以小见大表露爱国情怀”的两种表达形式,阐述其爱国心迹。但是,针对“黎锦晖是否在中国早期的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创作方面也做出了有力探索”的问题上,笔者认为考据不足,黎锦晖一生的创作重心并不在于爱国歌曲,音乐界有关的研究也为数不多,能不能以“有力”判定其重要性,有待商榷。

    人们对黎锦晖作评价时,往往忽视了他艺术生涯的另一面。抗战期间,他出版《抗日三字经》,创作发表爱国歌曲数十首,其中如《中华民族战歌》、《十里送夫》等都在当时产生过不小影响。由于当时的红军队伍中也流行黎锦晖的歌,陈毅曾代表中共中央派人给黎锦晖送钱,希望他“能到延安看看”,后因故终未成行。他对革命充满同情,1927年“四一二”后,田汉把中共早期党员钱壮飞的女儿钱蓁蓁托付给黎锦晖,黎锦晖知道钱的特殊身份,表示一定会照顾好他女儿。在黎锦晖的悉心培养下,钱蓁蓁的歌舞表演潜质很快被发掘出来,与王人美、薛玲仙、胡笳并称歌舞社的“四大天王”,并认黎锦晖为义父,取名黎莉莉。后黎锦晖应邀创作彩色歌舞剧有声电影《芭蕉叶上诗》,让黎莉莉、王人美主演,从此把黎、王二人领上银幕。后来黎莉莉能成为三四十年代当红影星,黎锦晖具有重要影响。年过九旬至今健在的黎莉莉,谈起当年的引路人,仍深深感念。

    4、反封建,倡导民主平等思想的作品

    黎锦晖作为当时少数站在反封建前沿、强调对“女性的关注”和推崇“民主平等”思想的作曲家之一,也将自己“对不幸女性的同情”以及“进步思想”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在他为数众多的“女性题材”作品中,大致分为“争取男女平权”、“追求情感自由”、“爱护女性”、“强调女性自尊自爱”、“脱离礼教束缚”五个方面的指向。“女性可以翻身,弱国可以抵抗”,在这些作品里,作曲家有意抬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赋予她们“保卫中国,抵御强敌”的使命。必须强调,这一类作品的产生,离不开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约束。

    5、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作品

    流行歌曲娱乐功能较强,追求朗朗上口,虽然不以反映社会重大严肃体裁为主,但出于黎锦晖之手,也不免具有抨击时弊、鞭笞黑暗的社会功能。。这一类作品按照表意方向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反映底层人物呐喊”的歌曲,如《天下不同》、《乌鸦比凤凰》、《小楼中》等;二是“幽默诙谐、讽刺类作品”,如《穷快活》、《洋化青年》、《丁丁当太太》等。这一类作品多重视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现象,在此就不做阐述。

    四、黎锦晖与儿童音乐教育

    站在“培养儿童爱国精神”、“认字识字能力”和“良好道德情操”的前提下,黎锦晖还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儿童歌曲及儿童歌舞剧音乐作品。然而,他的才华不仅表现在创作方面,他还曾编写过各类教科书,编辑多种报刊,1920年至1927年在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所国语文学部部长和国语专修学校校长,在推广国语上,曾有过突出贡献。他一生对儿童教育情有独钟,除创作儿童歌舞剧、儿童歌曲外,还曾创办主编儿童读物《小弟弟》、《小妹妹》、《新少年》等。192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由黎锦晖创办编辑的“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增进儿童的智慧,使他们成为健全的国民,替社会服务,为民族增光”的儿童刊物,取名《小朋友》,4月26日正式出刊,它印刷精美,内容包括诗歌、小说、谜语,还有小朋友自己的作品,在出版两三期后,即刻成为风靡全国及南洋、日本等地的热销刊物。

    总之,笔者对黎锦晖先生是抱以由衷敬佩的,他是“良师益友”,更是敢于突破、极富远见、勇于实践,非常潇洒的“音乐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富有影响力的“音乐经纪人”。同时,作为至今仍颇受争议的“非学院派”作曲家代表,黎锦晖在近20年的歌曲创作,作为“黎”派音乐最主要的传人,其对早期流行歌坛的贡献,对国语时代曲的沿革和升华更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也正因其作品的魅力与价值,唱红了众多的歌者、艺人。而随着渐行渐远的年代和历史资料的缺失不可考,现存于世的黎先生的作品,则显得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孙继南. 对黎锦晖历史评价的再认识[J].人民音乐, 2002(04) .

    [2]冯春玲. 黎锦晖流行歌曲创作的历史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7(01) .

    [3]孙继南. 对黎锦晖历史评价的再认识[J].人民音乐, 2002(04) .

    [4]郑华. 接近历史真相——评孙继南著《黎锦晖与黎派音乐》[J]. 人民音乐, 2008(08) .

    (作者简介:丁 理,华中师范大学2009级本科生。)

    相关热词搜索: 一文 流行歌曲 创作 探索 引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