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办好“互联网+”双创大赛,壮大创新创业生力军

    时间:2021-03-07 07:59: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自2015年起,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目前,大赛已逐渐成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成为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关键纽带,成为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引领支撑作用的重要平台,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梳理了三届大赛的实施情况和育人成果,就办好办强大赛、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互联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刘延东副总理亲自指导部署相关工作,要求切实提高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改革工作作出系统设计,明确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9项改革任务、30余条具体举措,对各地各部门各高校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投资对接平台,教育部自2015年起联合有关部门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目前大赛已经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影响最大的赛事活动之一,成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

    一、三届大赛回顾

    大赛的目的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大赛采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3~5月为报名阶段,初赛复赛安排在6~9月,全国总决赛9~10月举行。全国总决赛期间,除主体赛事外,还会举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互联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报告会、参赛团队与投资机构洽谈会等同期活动。大赛设专家委员会,邀请中国工程院、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家和领导担任主任、副主任,三年来累计邀请近千名投资人和企业家作为成员,参与项目评审并为大赛提供支持。

    前两届大赛共2 000余所高校、18万个项目、75万名大学生参赛,全国总决赛分别在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举行。

    第三届大赛以“搏击‘互联网+’新时代,壮大创新创业生力军”为主题,全国总决赛于9月16~18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举行。在往届大赛基础上,增加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一带一路”创新创业教育大学校长论坛等同期活动。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饱含对青年学子成才报国的殷切期望,给亿万师生以巨大鼓舞,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总决赛期间,刘延东副总理参观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出席“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演讲报告会,接见了获奖学生、指导老师和专家评委代表并作重要讲话,对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大赛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

    大赛不仅仅是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已逐渐成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成为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关键纽带,成为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引领支撑作用的重要平台,取得了显著成效。

    1.大赛规模不断拓展,实现地域、学校、学生类型全覆盖

    第三届大赛,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的2 257所高校参赛,团队报名项目37万个、参与学生150万人,分别是上届的3.2倍、2.7倍,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带动了各级各类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高职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活动。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势如潮涌,充分展现了新一代创新创业生力军的昂扬风貌。

    2.大赛项目“高精尖”,体现第四次工业革命前沿趋势

    参赛项目普遍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等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具创新潜力的群体,推动了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蓬勃兴起,为应对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贡献了智慧。例如,第三届大赛冠军项目浙江大学“杭州光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三维成像技术将为智能机器人、汽车自动驾驶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发展,大赛结束第二天,团队负责人即赴旧金山,在硅谷进行了全球产品首发。Unicorn无人直升机系统、微小卫星、ofo共享单车、Insta360全景相机、Niceky自抗凝性高通量血液透析器、终极发动机、分子精准调控的吸波导磁材料及工业解决方案等一大批参赛项目,注重学科交叉和跨行业创新,体现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大健康、新材料等第四次工业革命重点领域的前沿趋势和最新成果。

    3.大赛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发力,为双创人才培养厚植成长沃土

    大赛的举办既充分展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段性成果,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近年来,教育部组织修订了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允许学生休学创新创业;推动全国高校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23 000余门,在线开放课程65门;建设了19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00个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组建了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超过2.6万人;建设了一大批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众创空间;每年组织近千所高校的20万名大学生开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触角已延伸到课程、教法、实践、教师等人才培养的各个重要环节,呈现多点突破、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已达到3%,超过发达国家1.6%水平近一倍。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贡献的新经验。

    4.大赛撬动高校教育综合改革,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大赛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的一次“大检阅”,赛事不仅“赛项目”,更“赛育人”。通过大赛,高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动力不断凝聚提升,人才培养机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深入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协同育人新格局,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所协同、校地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完善。形成了需求导向的专业调整新机制,2016年,高校增设549个物联网、大数据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点,促进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形成了师生共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出台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文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第三届大赛金奖项目中20%左右来自师生共创,师生共创已成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中国产业升级驱动力的重要手段。

    5.大赛激励大学生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主动深入实际、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三届大赛以来,很多参赛学生体现出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用青春智慧和创新創业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例如,ofo共享单车(第二届大赛季军项目)促进绿色低碳出行,已进入9个国家的170个城市,连接全球超过800万辆共享单车,提供超过30亿次的便捷出行服务,带动近万人就业,拉动传统自行车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互联网+”新工具和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独角兽企业,成为虚实经济新引擎。第三届大赛新增“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组织百余支参赛团队对接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签订40余项落地合作协议,帮助建档贫困户200余户,将高校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进一步催生农村地区创新创业活力,服务精准扶贫脱贫。此外,第三届大赛首设就业型创业组,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例如,第三届大赛金奖项目“红糖馒头”,两年时间开出136家“罗小馒”门店,为1 312名员工创造了就业岗位,经过200多次分析试验拿出最佳配方,用“工匠精神”打造了品牌竞争力。

    6.大赛推动高校打破“围墙”,搭建与社会合作的“桥梁”

    大赛参赛项目的质量并不仅是由高校专家来评判,而是交由市场实践来检验,促使高校“打破围墙”“搭建桥梁”,与科技界、产业界、金融投资机构密切合作,不断完善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培育创新创业生力军。例如,南京大学依托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纵向打通双创人才和成果的有效供给路径,横向实现校地产学研用的协同互动,形成培育链、创新链、政策链、产业链等多链衔接;如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汇聚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优势资源,探索建设产业化学院,构筑教育、培训、研发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兴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组织保障。

    7.大赛国际影响力显现,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发声

    大赛不仅在国内热起来,而且引起了国际高等教育界极大关注,第三届大赛首设国际赛道,25个国家和地区的116个境外大学团队报名参赛。第三届大赛期间还举办了“一带一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校长论坛,来自澳大利亚、埃及、法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42个国家和地区172所大学的300余名代表齐聚古都西安,共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涵盖了3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论坛发布了《“一带一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西安行动宣言》,号召全球高校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构建有利的国际双创环境,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合作共赢、共创精彩”,深入开展教育合作与文化交流,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在走出国门,产生国际影响。

    二、未来展望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回信精神,认真学习贯彻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

    1.把大赛办成中国高等教育品牌

    努力把大赛打造成当代大学生绽放自我、展现风采、服务国家的广阔舞台,引导高校实现从就业从业教育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转型。一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紧扣“一带一路”建设,继今年陆上丝绸之路起点之后,明年转战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与有关部委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一起,做好第四届大赛的筹备工作,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创新创业人才支撑;紧扣“互联网+”国家战略,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紧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大赛为抓手助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创新创业人才,支撑国家创新发展。二是完善高校创新创业链条。以大赛为载体,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投资服务、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完整链条,使师生充满创新活力,创新效率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落地。三是推广实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通过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推进,努力造就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组织和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情,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思想洗礼,广泛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不断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增强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本领,把激昂的青春梦、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努力成为创新创业、服务人民、建设美丽富强国家的开拓者奋进者奉献者。

    2.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国样本

    以大赛为载体,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持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一是进一步完善双创教育体系。全面贯彻教育“四个服务”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制度创新,切实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在双创教育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建好200个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好19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好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推动高校成为国家“双创”的重要生力军。三是汇聚创新创业合力。完善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加强高校与科技界、产业界、金融投资机构的密切合作,形成全社会、全方位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和氛围。四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合作。举办“一带一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校长论坛、青年创客大赛等活动,搭建经验互鉴、资源共享、协同共进的平台,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影响力和竞争力。

    3.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抓手做强中国高等教育

    发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带动作用,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力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建设教育强国为高等教育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建设一批一流大学和学科,形成一流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人才成果,发挥高等教育的带动力、引导力、支撑力,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总体格局中,逐步形成中国旗帜、中国声音、中国形象、中国方案、中国规则、中国标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周晓燕]

    相关热词搜索: 互联网 生力军 办好 壮大 大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