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入世·教化·审美

    时间:2021-03-11 08:09: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最早重视艺术及其社会作用的“艺术家”。孔子虽然在乐舞理论方面没有留下专门著作,但通过其弟子整理的《论语》我们总结其乐舞观“入世”、“教化”以及“审美”三个特点,并通过艺术的发展现状,总结孔子乐舞观在这三个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孔子;乐舞观;入世;教化;审美;影响

    中图分类号:J7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6-0155-01

    一、入世——强调乐舞的社会作用

    孔子强调乐舞与政治的关系,其乐舞观带有很大的政治色彩。所谓“孔子为政,先正礼乐”不难看出孔子的乐舞思想是建立在其“乐与政通”的观念之上。首先,孔子充分肯定了乐舞的政治作用,认为乐与政通,观其乐可知其政。我们可以从一个社会所流行的乐舞看出当时的政治社会风气;其次,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认为要想转移社会风气,人文习俗,没有比乐舞更好的方式了。由此可见,在孔子的心中,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社会的风气都能够通过乐舞得以决定和改变。

    毋庸置疑,孔子的乐舞观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其体现出来的“入世性”,即肯定乐舞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艺术为社会起到的实用性作用。而后世的乐舞发展也无不体现着“入世”这一特点。中国历代乐舞尽管逐渐向着表演艺术不断发展,却一直未能逃脱为统治阶层服务的命运。那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后来沉淀为我国艺术家的群体意识,直到近代中国舞蹈之父吴晓邦先生也是怀揣着求亡图存的信念进行舞蹈创作,企图用舞蹈艺术唤起国人的斗志与激情,进而挽救国家的前途。而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革命时期又或者是建国后直到现在,我们的舞蹈创作都发挥着其社会功能,在不同的时代体现出不同的时代色彩,传递着不同的时代精神。我们的创作者一直走在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上,力求艺术作品的内容能够传递出积极的思想与向上的精神,使人们通过作品审视生活从而更加热爱生活,进而对整个社会起到推动的作用。这便是孔子乐舞观体现的“入世”性,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教化——提倡“乐教”

    孔子十分重视乐舞的教化作用,他认为乐舞可以广博易良,使人恭谨庄敬。《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其实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孔子办私立学校教授六艺,六艺中就包含《乐》,可见孔子对乐舞教育的重视。孔子还强调艺术在教育中所占据的地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从《诗》开始,由乐完成。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倡和重视美誉的思想家,他认为礼乐在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

    孔子在其乐舞观中提倡美育对后世仍有重要的影响。当代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就包含了美育。放眼当下,从学前教育开始就有音乐、舞蹈课程的设置,许多家长更是从小开始培养孩子在艺术方面的兴趣,开始对孩子进行“美育”。这证明乐舞可以使孩子身心健康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同时乐教的重要性不仅内化于人们的思想之中,也外化于学校的实践中。近年,教育部提出从明年起对中小学生实行艺术素质测评,艺术水平考试将正式纳入初中升学考试成绩,而艺术素质测评结果也将作为中高考的录取参考,可见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三、审美——尽善尽美,中庸平和

    孔子除了对乐舞的社会作用和教化作用做出了阐述与分析,同时对于艺术本体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孔子十分看重艺术的审美作用。《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从这里我们了解孔子从《韶乐》中得到了愉悦的审美享受。孔子充分肯定了艺术所能带给人的愉悦感,并且他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艺术都能够带来审美愉悦,也并不是所有的艺术都能够在修养身心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孔子对艺术的形式要求是“美”,内容要求则是“善”,即好的艺术作品是美与善的统一。艺术不仅要具有形式美,而且在内容上也应当符合道德要求,包含道德内涵,这样才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与美感;其次,孔子还规定了最高的审美理想。《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认为艺术的内容——善,需要受到“礼”的规范,艺术所表达的情感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即是一种有限度的情感。不能过于强烈,也不能过于淡泊,否则就是“淫”或者“哀”。这种审美标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和之美”。

    孔子要求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并提出“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对于当下的艺术创作和欣赏仍然适用。例如戴爱莲先生编创的《荷花舞》,则是体现了孔子对于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要求。以荷花的莲蓬作为服装道具加上舞者的碎步移动可谓将荷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荷花”又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中国人,传达了人们对社会美好的愿望,可谓美与善的最佳结合。另外“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也形成了我国含蓄典雅的美学风格,成为我们构建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气韵与风格。

    四、结语

    孔子的乐舞观涉及到了艺术对社会的认识作用,对人心的教化作用以及艺术本身的审美用作三个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思想理论。并对当下社会主义艺术创作和欣赏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孔子.论语·八佾[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相关热词搜索: 教化 入世 审美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