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思想、社会和家庭的历史互动

    时间:2021-04-17 08:19: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01年4月6日至8日,“严范孙、张伯苓学术论坛———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01年学术年会”在南开大学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和华银投资控股公司联合主办的。来自全国数十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八十余位思想史、社会史专家参加了这次大会,何兹全、庞朴、王玉波、冯尔康等著名史学家光临大会并作重要学术发言。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刘泽华主任作了《开展思想与社会互动过程研究》的主题发言。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对中国社会史和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回顾和评估,一致认为:今后应加强思想与社会、家庭与社会的历史互动关系和过程的研究。这既是提高社会史研究理论水平的需要,也是思想史研究继续深化和拓展的需要,这也将有利于史学研究更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基于这些认识,学者们围绕中国思想与社会互动的关系,传统家庭与社会组织结构、制度规范、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互动关系,就研究视野的扩展、课题的设计、学科理论的构建和研究方法的更新等问题,展开了十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少新思路和新观点,在如何进一步推进社会史、思想史研究乃至整个历史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简要综述如下:

    一、关于思想与社会互动过程

    研究与会学者认为:近数十年来,我国思想史和社会史研究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亦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思想史主要研究古代经典、思想精英的文本和不同宗派的思想逻辑、学术传承,忽略了对大众观念意识的研究,对思想与社会的历史关系关注不够;社会史研究则主要关注社会的实体,疏于社会与思想、观念的结合。这两种偏向已导致了不良的后果:忽视社会实体的思想史研究,忽略了思想学说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漠视了思想的“源头活水”及其对社会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致使一些思想史研究(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新儒学热中盛行的文化寓言式的研究),与历史事实之间存在很大的隔膜,缺乏解释力,甚至缺乏描述的能力;社会史研究由于忽视了人的思想观念,于是,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实,成了缺乏思想灵魂的、干枯僵硬的历史碎片,在一些社会史论著中,生动活泼的社会历史现象,仿佛是杂货铺中任意堆放的物件,没有鲜活性。这样的社会史研究,同样缺乏对历史事实的解释力,更缺少对历史认识的启迪作用。因此,当前史学发展的形势是,思想史与社会史急需互相借助:一方面,社会史理论严重滞后,需努力吸收思想史研究的成果,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注重考察社会思想观念和从思想的角度来观察社会现象;另一方面,社会史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又向思想史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思想史家应重视和引进这些问题,摆脱观念发展史的局限,从丰富的社会事实中广泛发掘资源,以重新改写思想史。

    有学者指出:唯物史观虽然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它并不认为社会历史只是经济发展史或者物质生活史,它同时承认物质以外的因素如政治、宗教、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等等对社会历史、包括经济史和物质生活史的巨大影响,对唯物史观不能教条主义地理解和运用。这次会议提出加强思想与社会互动过程的研究,是一条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真正结合起来的高明的新思路,对于正确认识社会历史是非常必要的。

    有学者进一步指出:过去的思想史研究,多从政治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对思想的影响,且着重于认识社会精英、社会上层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正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和今后需要更加扩大视野,彻底破除学科本位意识,超越现有的学科研究框架,注重观察思想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了解大众意识、大众文化与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生活、社会习俗等方方面面的联系,全方位地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这是当代学术发展的大趋势。只有这样,21世纪的史学研究,才能在充分继承20世纪中国史学成果的同时,匡正其偏差,弥补其缺失,取得超越前代的新成就;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深入观察历史局部的同时,更好地把握历史的整体,在充分认识历史的躯干与血肉的同时,更好地把握其精神和灵魂,从而以历史学的理性再现和解说历史的整体生命过程。

    有学者根据“一分为三”哲学观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了开展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的合理性、新颖性,认为:一个统一物会分成两个对立的东西,对立的双方具有同一性,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对方。有时对立的双方彼此相即,如思想就是社会,社会就是思想。这两个对立的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合成一个新的东西,那就是“三”,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的对象就是“一分为三”之“三”。开展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不是一些人研究思想,另一些人研究社会;也不是社会根据思想史,也不是思想指导社会史,而是把思想当作物质化了的思想(不仅是形态、结构和生活等)、思想当作观念化的社会(不仅是观念、范畴的逻辑发展)看待。换句话说,就是研究既非社会,亦非思想社会化了的思想和思想化的社会。这是一个比其他历史研究视角更重要、更丰富、更生动的新视角。

    还有学者指出: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既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思想史研究,亦与通常所说的社会史研究有别,也不是思想研究和社会研究的机械相加。它强调两者的混合、结合和互动,因此是一种整体研究。在这一研究中,作为关键词的“思想”不宜视为一个独立的、自由的领域,思想关联着特定的语境———社会;同样,作为关键词的“社会”也不是与思想分隔的,社会等级、阶层、社区、团体、法权关系……都应视为思想文化建构的结果。

    许多学者强调:将思想与社会视为一个整体,开展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对于认识历史现象本然状态是十分必要的。他们认为:思想与社会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是同一事物中紧密相关的不同侧面、不同部分。虽然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可以将其分割,采用不同的学科方法分别加以观察,但对部分的分析探讨不能替代对整体的综合研究,相反,在分别加以细致研究之后,必须通过综合性的研究还原事物的整体。任何专门史研究,如果离开了整体,都是没有意义的。在社会史和思想史研究中,如果不将“社会”与“思想”相结合进行综合整体的研究,就难以准确地对“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进行历史定位,难以准确地把握历史“对话”的对象,也就无法避免在历史认识上产生种种严重偏差。

    通过认真讨论,与会学者取得了这样的共识,即开展思想与社会的互动研究,可以沟通、整合思想史研究和社会史研究,对拓展中国思想史、社会史的研究领域和视野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思想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在思想史和社会史研究中都是非常好的切入点,有关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历史研究的整体水平,深化对中国社会历史的认识。

    讨论会上,一些学者还为开展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提出了不少课题设想,比如社会政治哲学范式与社会整体控制问题,不同社会群体的政治地位、身份和角色与其思想观念、社会人格、生活方式、社会作用的关系问题,不同层次的思想,如精英思想(包括经典思想)、统治思想、普遍的社会思想、大众心态等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社会普遍的和特定阶层的价值取向、思想信仰与行为方式问题,社会文化典型、文化偶像、文化符号、文化图腾问题,区域社会文化及其与中国社会文化整体的关系问题,思想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思想化过程问题等等,都是非常值得深入开展的研究课题。此外,学者们还就开展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的路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鸣,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观点和看法。

    二、关于中国家庭史研究

    讨论会期间,一批学者还就如何开展中国家庭史研究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参与讨论的学者一致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中国社会的重要特点是“家本位”和“家国同构”,家庭与传统社会和传统思想文化有着极为广泛的历史联系。对家庭这个社会细胞进行深入剖析,对于理解中国社会、中国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迄止目前,关于中国家庭的历史研究仍相当薄弱,现有的研究成果非常零碎、不成系统,社会史亟需加强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在讨论过程中,学者们分别就家庭的历史定义,家庭史研究的内容、理论和方法,家庭与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与会学者指出:家庭史研究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根据中国历史的实际对家庭予以明确的界定,这是对家庭史研究的基本要求。但是,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中国文献典籍中,“家”的含义很多,而“家庭”一词则出现很晚,究竟什么是“家庭”?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家庭”定义应该是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家庭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家庭与一般意义上的“家”应该如何判别?家庭与家族是什么关系,在实际研究中应作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需要很好地加以解决。

    有学者从血亲关系、婚姻关系和经济关系入手,将家庭定义为“在血亲基础上建立的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单元”,指出中国历史上的家庭具有两重含义:一指“个体小家庭”,其根本特征是“同居共爨(共财)”,二指“母体大家庭”,是直系血亲大家庭分裂成若干个体小家庭后的总合,并认为:家庭史研究应以第一种含义的“家”为主线,同时考虑第二种含义的“家”与个体小家庭的关系及其影响。也有学者认为:家庭是一个历史动态的概念,不一定要提出一个终极的定义,应该从历史运动变化中去把握家庭的含义。

    还有学者对历史上的“户”与家庭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户有时与家庭是同一的,但有时并不等同于家庭,同户人员不一定是同一个家庭的成员,同户不一定“同居共财”,甚至同户人口可能并无血亲、姻亲关系,比如登记在“家长”门下的奴婢能不能算作家庭成员就值得考虑。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宗族(或家族)制度非常发达,宗族制度对家庭制度和家庭生活具有极大影响。虽然家族或宗族有时也被称为“家”,但家庭不同于宗族,家庭史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别于宗族(家族)史研究,两者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不过,由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家庭史研究应该注意吸收宗族(家族)史研究的成果,家庭史和宗族史研究可以互相补充。

    家庭虽然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组织单元,但是家庭的内容却十分纷繁复杂,家庭史涉及到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家庭史应该主要研究些什么问题,是代表们交流探讨的重要论题。一些学者主张以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为基本研究内容。

    不少学者强调研究家庭结构的重要性。有学者指出:历史上的家庭形态复杂多样,结构千变万化,没有一个确定的模式,社会学中关于现代家庭类型的几种划分比较简单,不完全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家庭的形态和结构作历史动态的研究。也有学者认为:在历史上,即使是同一时代同一地区,不同家庭在结构、规模、生活方式诸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职业、民族、阶级(阶层)、居地等等对家庭作类型划分和分类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家庭规模,有学者认为:虽然历代户口统计中,户均人口都在五口上下,“五口之家”是人们习惯的用语,但家庭规模还是存在着很多变化和差异:一方面,由于“分家析产”及其他原因,具体到每一个家庭,其规模大小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有一定的变化周期。家庭人口的多少和家庭规模的大小,与家庭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特别与土地占有量、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配置有关,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一般人口较多,反之,家庭规模则较小。另一方面,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庭规模也有变化,同一时代不同地区的家庭规模亦有差别,这些变化与差别,与家庭生育观念、经济生产方式、社会政治状况和赋役制度变革等多种因素相关。

    但也有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家庭在结构和规模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别固然是事实,但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庭,还是应该找出一个“标准”的、“普通”的家庭作为研究标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种种差别。

    关于家庭的功能,一些学者提出:历史上家庭最主要的功能究竟是什么,是生产第一,还是生育第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许多学者都承认家庭功能的多重性,但在本次讨论会上,家庭的经济功能受到特别的关注。有学者提出了“农民家庭生计”这一概念,认为家庭史研究对家庭经济生活的探讨,与经济史对家庭经济的研究应有所不同,但二者可以互相补充。

    不少学者认为:对家庭形态、结构、规模与功能,要注重从不同历史时代家庭生活运转的实际情态中去加以考察和分析,“实态考察”和“现场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应避免用今人的想法和观念去评判历史上的家庭。

    关于历史上的家庭内部关系,家庭与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家庭的发展变化与社会整体历史变迁之间的关系,也都是学者热烈讨论的话题。不少学者强调,研究家庭要特别重视研究“关系”,家庭成员与家庭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与外部的关系包括与宗族、社区、国家的关系等,都应该认真加以探讨。家庭内部关系方面,一些学者分别就家庭财产关系、生产劳动分工、性关系等发表了看法。一些学者还对家庭成员的角色和地位等具体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人提出:家庭史研究应重新考察女性的角色和地位,包括母亲、妻子和女儿的角色和地位,认为过去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可能过于简单化;还有代表特别提出了“位值观”这一概念,认为它对家庭、家族结构和家庭关系都有很大影响。家庭与外部的关系方面,有学者提出,要注意考察国家权力对家庭的塑模作用,要努力呈现家庭生活的周围场景———即基层社会的历史面貌。一些学者特别强调:研究关系,并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关系,而是要考察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家庭与社区或基层社会之间,以及家庭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只有认真地研究这些关系,才能正确把握中国家庭的历史特点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才能通过家庭来认识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诸特征,并通过观察家庭的历史变化透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不少学者指出:研究家庭史不能忽视文化因素,传统社会的文化生活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而展开,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特点也都反映在家庭之中,家庭观念在传统社会思想观念中是最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传统社会纲常伦理与道德体系的构建乃是以家庭人伦关系和行为规范为起点的,从家庭入手,可以探测传统文化的许多奥秘;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对家庭生活也时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规约作用。

    关于家庭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者们指出:家庭史研究总体来说仍是一个新的学术领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如何研究和采用什么样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国家庭史,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认真探索和总结。一些学者认为:家庭的内容极为丰富,家庭问题向社会各个部分与层面广泛渗透,所涉及的学科众多,因此应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伦理学、法学等理论方法尤其值得参考和借鉴。有学者指出:在家庭史研究中,个案分析与整体考察,定性描述与数量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应注意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和处理相关史料,不能有所偏废。也有学者指出:正由于家庭的内容十分丰富,所牵涉的社会层面极为广泛,所以不同学科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家庭历史的问题,家庭史研究与许多学科研究在内容上有交叉,有时甚至重叠面相当大,作为社会历史研究课题之一的家庭史研究,如何在借鉴吸收各学科理论方法并整合其相关成果的同时,呈现出自己的特色,有别于其他学科对家庭的研究,避免机械套用、简单拼合,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倪金荣 历史教学 2001年第7期

    相关热词搜索: 互动 思想 家庭 社会 历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