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台商与闽籍东南亚华商投资福建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1-02-11 07:56: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台商和闽籍东南亚华商,因改革开放后福建所释放的潜力,纷纷携资金不断涌入,其所带动的资本和物质流动,也逐步向互补互利的双向互动转变。

    一、闽台经济往来:以台商投资为主轴

    与闽文化一脉相承的台湾,是一个海岛型地区,资源腹地较小,对外依存度高,对外经济交往的程度直接影响它的兴衰。一直以来,闽台两地的经济交流、往来十分普遍。

    台商投资福建的历史,早可追溯到清末台湾商人在厦门、泉州、漳州等地的投资。他们利用两地共同的人文习性,相近的区位优势,在沿海城市买地置业,或投资创业。仅厦门一地,据1934年的调查显示,台商设立的主要商行就有20家,涉及有房地产、商业贸易、金融业、电器五金业等。台湾光复后,重新回归祖国怀抱,闽台经济往来更甚。

    1949年以后,闽台两地的经济交往几乎全部中断,仅有的交流,也主要是通过香港的间接贸易。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双方贸易往来以沿海民间小额贸易为主,1982年,福建省政府制定了《福建省对台贸易管理试行办法》,并在沿海口岸北至福鼎,南至诏安,先后开放19个台轮停泊点,设立17个对台贸易公司,促进了闽台小额直接贸易的发展。虽成交额较小,但为两地同胞相互了解提供了一个直接的渠道。继之,1980年厦门湖里经济特区批准设立,从而出现了闽台经济合作新局面,闽台两地经济往来就呈现出以台商投资为主轴的新格局。

    1987年7月,台湾当局解除外汇管制,允许企业对外投资,为台商投资大陆创造条件。同年11月,台湾当局又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宣告结束。自此开始,许多台商通过探亲、观光渠道,以零星、分散、隐蔽的方式迂回投资大陆,成为台商第一波投资热潮。他们“以台湾接单、大陆生产、香港转口、海外销售”的模式,利用福建省劳动力低廉、地价便宜、税收优惠等条件,大量转移岛内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产业主要以轻纺、制鞋业为代表,规模小、层次低,产业关联性小,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福建成立马尾、海沧、杏林、集美4个台商投资区后,台商投资福建又进入一个新阶段,1996年,厦门市重点外资企业工业产值174亿元,其中台资重点企业工业产值86.6亿元,占49%。1996年厦门市产值前10名的企业中,台资企业占4家。截止1997年底,厦门市批准台商投资项目累计1491项,投资总额33.73亿美元。到1999年上半年,“4个台商投资区已批准台商投资企业569个,合同利用台资50亿美元,占全省合同总金额的近40%。”

    进入21世纪,台商投资呈现第三波热潮,其特点是,台商企业投资的集体合作性加强,上中下游产业一体化投资加大,且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层次逐步升级,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除厦门外,整个闽南金三角地区都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地区,形成区域协作分工的格局。如厦门、泉州一带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的主要吸收地,而漳州因与台湾相近的气候条件,遂成为双方农业和养殖产业合作的基地。甚至在漳州地区,台商投资也形成“沿海搞养殖,平原种蔬菜和培育食用菌,郊区兴办加工企业,山区种果栽竹的区域化布局。”到2011年3月底,已在福建投资的台资企业有3811家,累计投资额98.28亿美元,注册资本55.07亿美元。

    纵观台商投资福建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共同的历史、文化,共同的语言,为两地经济交流和合作提供了互惠互利的机会,成为台商活跃在福建沿海的重要动因,也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

    二、闽籍东南亚华商对福建的投资与捐助并行

    福建人移民海外,不管身在何方,对家乡的关心和支持从未间断过。侨居东南亚的闽籍华人受各种因素影响,经济成就颇高,使他们具备了支持家乡建设的能力,具有强烈爱国爱家传统的华侨自发回到家乡投资或兴办实业,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侨掀起了福建投资办厂的热潮。

    在厦门、泉州、漳州的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和工业等领域,都有华侨投资,这一浪潮在1927—1937年间达到高峰。如闽籍东南亚华商黄奕住回国定居厦门后,在当地倾注了较大的精力和财力。“他开设黄日兴银庄,中兴银行厦门分行、中南银行厦门分行、日兴商行厦门分行;他捐资厦门大学、大同中学、英华中学、中山图书馆,并独资承办慈勤女子中学;他修建日兴街,接办电话公司,又创办自来水公司。”1949年以前,华侨在泉州投资折合人民币2212万多元。在漳州,华侨投资有漳厦铁路、码头公司、漳浮汽车公司、华泰电灯公司等。据《泉州市华侨志1996年》不完全统计,从1871年到1949年,华侨在福建投资办工业、农业、矿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共4055家,累计总投资13950万元(折合人民币)。这些投资对促进二战前的福建,尤其是闽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奠定了福建近代工业企业的发展基础。

    抗战期间,由于日本的入侵,华侨投资企业大都倒闭或被侵占,华侨投资也一度陷于中断。抗战胜利后,大批华侨申请回国定居或投资,积极参与祖国建设,因抗战而中断的华侨投资又开始重新勃兴。

    新中国成立后,因应福建华侨众多,投资热情高涨的情形,福建省成立了华侨投资公司,以引导和促进华侨投资。据《福建省侨联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1979年)统计:1952年至1965年6月间,华侨投资公司共收股金5700.55万元,其中印尼3613.09万元.占63.38%;星马310.86万元,占5.45%;菲律宾239.59万元,占4.2%,缅甸121.46万元,占2.13%。其中,以晋江专区为最多,有1531.89万元,占总数的26.87%;其次为厦门市,有996.32万元,占17.47%;再次为闽侯专区,有942.82万元,占16.53%。仅1952年,泉州、晋江、惠安、仙游四县(市)集归侨、侨眷游资及华侨汇款4亿元人民币,创办侨资企业达9家。此外,华侨还集资或独资兴办有农场,如云霄常山华侨农场、永春天马山华侨农场、同安竹坝农场等,对闽南一带种植农业发展作出有益贡献。

    改革开放后,许多移居东南亚的闽籍华商,受乡情的驱动与祖国大陆投资需求、地方优惠政策的吸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开展与祖籍地的经济合作,掀起回国投资热潮。

    仅在1979年至1990年福建全省共批准“三资”企业3751家,协议外资33.35亿美元;其中由侨务部门促成的有1702家,协议外资金额7.73亿美元,占企业总数的46.6%,占协议金额的49.2%。据2008年侨务课题调研统计,福州市有2000多家侨资企业落户,投资约占福州市利用外资总额的近七成。据统计推算,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累计实

    际华侨华人投资达600亿美元。而从福建的侨情来说,更多的华侨分布在闽东南沿海一带,其中以泉州所属县市为最多。所以,改革开放后尤以闽南一带接受华侨投资项目最多。1992年,首届世界安溪同乡联谊会召开后的一年半期间,安溪籍侨胞在当地就建立了50多家工厂,投资总价值达9000万元人民币。随着福建各地吸引侨资政策的推出,华侨投资的范围也逐步扩大与深入。

    与投资并行的则是捐赠。虽然华侨回乡投资不免带有获利的动机,但乡情的因素仍然是主要的。侨乡或祖籍地对于海外华人华侨有着说不清的内聚力和吸引力,这可从华人除投资家乡实业外,还在家乡大量兴办公益事业,以及无偿捐献方面略窥一二。据不完全统计,1979—1990年全省共接受海外乡亲办学捐款6亿多元,受益学校2000多所;设教育基金会800多个,已筹集资金上千万元。其中,在1980年至1995年间,侨胞和港澳同胞捐资家乡各项公益事业总金额就达5000多万元人民币。其他还有侨胞捐资或捐建的医院、体育场馆、图书馆、科技馆、电影院等,涉及面广泛。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捐赠福建达174.64亿人民币。可以说,福建尤其是华侨祖籍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是与华侨的投资和捐资紧密相关的。

    三、台商与闽籍东南亚华商投资福建的比较

    第一,从投资型态来看,华侨素有在居住国和祖籍国、家乡兴办各种公益事业的传统。他们是以“归乡客”心态投资大陆,希望以经济投资、设备资助带动家乡发展,进而获利,表现为一种以扶持和带动为主的投资行为,地域分布十分明显。且华侨投资大陆的企业,自身就已是发展较为成熟和成规模的集团企业,资金雄厚,属开发和拓展市场需要,较少有投机目的,如泰国正大集团,新加坡嘉里集团、融侨集团等。侨乡经济在华侨投资的带动下,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台商更多是受大陆的政策优惠吸引,纷纷开办工厂、提供相关服务,设立加工出口基地等,利用大陆低廉的劳动力和税收政策的优惠获利,更多地侧重于地域的便捷、政策的优惠、劳力的廉价,将此作为投资的依据。

    第二,从投资所产生的作用来说,华侨投资福建始自19世纪末,20—30年代尤甚,从而奠定了福建近代工业企业的基础。因其投资带动和改善了福建侨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延续了侨乡文化传统,成为福建近现代化的推动力,也为新时期“侨资”再次涌入福建起到了历史铺垫。改革开放后,华商投资福建对改革开放后福建“县域经济”的起飞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成为福建外向型经济的缔造者。台商则因两岸政治形势影响,来福建投资的时间较晚,但其投资适逢福建经济的开放与纵深发展时期,因而,台商在福建的业绩更加突出,并成为福建经济从粗放式、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助推器,适应了福建经济的纵向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第三,从投资的产业特征来看,台商投资是因应岛内产业转移,以实现岛内产业升级之需要。台湾岛内受限于市场和人力、人才结构,以及为了摆脱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瓶颈,必须扩大对外交流合作,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而具有地缘优势,语言和文化同源性及人脉关系的福建,成为首选。台商逐步由分散到集中,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变为资本密集型,再转向技术密集型的电子、光电等科技产业。台商投资受到台湾当局两岸政策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和行业、地域分布的集中性,呈螺旋上升趋势。台商在福建的投资中,“福、厦、漳、泉、莆五地市吸收台资金额占全省吸收台资总额90%以上”,并且产业结构逐步升级,企业逐步集团化。海外华商则怀着文化寻根、建设家乡的心理,受文化、感情驱动成份更多。虽同样受内地优惠政策吸引,但受限于居住国社会经济水平以及侨商从事的产业结构特点,其投资福建的产业主要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农业开发、食品加工、服装加工、水产加工及木材加工等。

    第四,从投资的管理模式来看,华侨因其投资行为有改变家乡,光宗耀祖的心理动机,囿于闽南人宗族观念影响,以及东南亚华人家族管理传统,侨资企业始终摆脱不了家族管理模式,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郭氏家族控制的丰隆集团、印尼林绍良家族控制的三林集团等,在他们投资大陆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有亲族渊源,虽对企业的财产和财务安全有所保护,但管理权和所有权重叠,效率低下,降低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随着大陆许多中小企业的崛起,在激烈的竞争中,华侨投资的中小企业逐渐萎缩,在侨乡经济中的主导角色渐失。而台商投资大陆,一开始他们就是聘请台湾本土的职业经理人来大陆参与管理,其企业管理制度以理性和科学方式运作。虽然也有朋友及乡亲关系掺杂其中,但基本杜绝了家族中人干涉或参与企业管理,避免了企业运转中的非理性因素,运作更为顺畅,较之侨商企业,其成本控制严密,经营的效益和效率更高。很多在大陆创业或兴办的台资企业取得了成功,如灿坤、宏基、好又多、统一等。近几年随着企业不断壮大,大陆经理人的逐步成熟,出于成本考虑,在大陆的台资企业人员本土化管理也在逐步推行。

    第五,从投资的发展趋势来看,台资企业在大陆普遍盈利,促使台商更多地增资大陆,产业升级和多元化经营步伐加快。再者,许多台商的企业扩展壮大后,因产业和事业中心都在大陆,逐渐地将家庭也安置在大陆,产生投资性移民,在东莞、厦门、昆山、上海等地都有很多台商置业或定居,使他们也具有了“本地化”的优势。而侨商因种种原因,其企业的发展逐步落后于台资企业,对福建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贡献有所降低。再者,东南亚华人直接投资大陆长期受所在国民族主义者的批评和质疑。为避此情形,他们不得不转道香港投资大陆。且海外华商屡受所在国排华风潮的打击,为求生存,早已经抛弃了“落叶归根”的意识,这些都间接影响了他们企业在大陆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台商与闽籍东南亚华商在投资中存在着一些差异,也导致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和规模,但他们身上根植的中华文化和民族感情,仍是最根本的共同点。总而言之,台商与侨商的投资,对福建的社会经济进步,都起到重要作用,都得益于他们先发性投资。同时,借助台商与侨商的经贸、社会网络,也推动了福建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作者单位: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责任编辑:张洁)

    相关热词搜索: 东南亚 福建 台商 华商 分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