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价格支持政策与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自然实验

    时间:2021-04-16 07:52: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内容提要:基于2007年起中央在东北产区实施玉米临时收储这一自然实验,在测算主产省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利用双重差分法(DID)对政策实施前后(2004〜2015年)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及相关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政策带来的增产激励,会导致玉米生产中化肥、种子、机械服务等要素过量使用以及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并弱化技术进步效应,从而抑制玉米全要素生产率上升,不利于增强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价格支持政策;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玉米临时收储;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19)04-0115-11

    为保障粮食安全,我国实施了以粮食价格支持为基础措施的一系列农业补贴支持政策,促成了2004〜2015年国内粮食产量“十二连增”,2016和2017年也连获丰收,粮食总量供给空前充足。与此同时,国内粮食生产也出现了较严重的产能透支问题,农业资源要素过度消耗和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引起决策层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农业生产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的目标。2018年中央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于是,一些重要问题产生了,用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价格支持政策,究竟是增强还是弱化了我国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这种效应的主要渠道有哪些?

    按照经济学一般理论,粮食收购价格受到政府直接或间接支持后,粮食变现渠道可靠,收益有保障,农民稳定并扩大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更高,从而形成了“价格支持一产量增长”的传导机制。粮食增产路径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即粗放型与集约型。所谓粗放型生产,就是加大生产要素投入,通过投入量的绝对扩大实现粮食增产;集约型生产则强调应用良种良法,合理配置资源要素,依靠技术进步和投入结构优化实现粮食增产。两种模式对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迥异。由于生产效率可理解为在既定投入条件下的产出可增长能力或在既定产出条件下的投入可减少能力,因而生产效率的高低可作为评判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或弱化的重要依据。

    国内外围绕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对粮食生产供给影响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结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观点认为,中国21世纪以来出台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连年稳步提高政策性收购价格,在促进粮食增产、保障粮食供给方面具有直接性和快速见效性优势,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1];另一类观点则认为,价格支持政策对粮食产量增长、效率提升的作用并不显著,且会损害生态环境质量,减弱国产粮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2-3]。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与所处环境不同,导致结论分歧较大。本文以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为研究对象,在测算各省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政策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一步揭示粮食生产中“价格支持—生产效率”的逻辑关系。

    一、制度背景与机理分析

    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是一些国家和地区调节粮食生产的通用手段。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干预市场粮价,促成价格和产量在新的水平上达到均衡,实现粮食稳产增产的目标。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亦可视作微观层面农民种粮决策和行为调整的结果,很可能对粮食生产效率造成显著影响。

    (一)制度背景

    国外较为典型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有美国无追索权贷款、营销援助贷款和反周期补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粮食干预价格和目标价格,日本政府储备大米的招标收购价格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实施过统购计划定价、合同定购价、收购保护价等政策。2004年,中央出台《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在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同时,规定“当粮食供求发生重大变化……必要时可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按照这一规定,中央从2004年起先后启动了针对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区域为相应品种的主产省份。此后,为解决其他重要粮食品种价格下跌和“卖难”问题,中央又于2007年起在东北产区(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先后針对玉米和大豆实施了类似最低收购价政策的临时收储政策。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都是中央调控国内粮食生产和收购市场的重要措施,大致思路是,中央制定相应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在新粮上市后,如市场粮价持续低于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由中央政府委托相关国有粮企,在特定省份特定时段按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收购相应品种的粮食,从而打破“谷贱伤农”规律,保障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二)机理分析

    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第一种机制是预期效应。粮价支持能够使农民对种粮收益形成稳定预期。这种预期表现为市场风险大大降低,种粮收益主要与粮食总产量相关。粮食总产量取决于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即TP=Q×(TP/Q)。其中,TP表示粮食总产量;Q表示粮食播种面积;TP/Q表示土地产出率,即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在等式两边同时取对数可得lnTP=lnQ+ln(TP/Q),表明粮食总产量增长率大致等于粮食播种面积增长率与粮食单产增长率之和。在种粮利润最大化目标指引下,农民存在扩大经营规模或增加农资投入以实现快速增产的激励。然而,现实中扩大经营规模往往面临土地租金和劳动力成本刚性上涨以及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土地碎片化的约束,难以达到最优规模。加大农资投入虽然对单产上升的效应“立竿见影”,但投入品不合理增长容易引起配置效率低下及边际效用递减。可见,预期效应引致的一些快速增产措施可能带来生产效率损失。

    第二种机制是财富效应。作为一项“价补合一”的强农惠农手段,粮价支持政策能够给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提升其财富水平,增强其后续生产投资能力,并改变其投资决策。传统的粮食生产过程劳动强度较大,随着财富的增长,农民对闲暇的需求更加迫切,对一些重农活环节倾向于用全程机械化替代。这种倾向虽然能够减少劳动用工时间,但也可能引起不计成本地扩大机械作业投入,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当然,财富的增长也可能使农民更有能力运用技术进步成果对粮食品种、生产投入及田间管理等环节进行优化,促进生产效率提升。

    相关热词搜索: 政策 可持续发展 玉米 粮食 临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