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今天有消息,巴格达取消戒严等_巴格达古城

    时间:2019-02-07 04:26: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今天有消息,巴格达取消戒严   穆子金      萨达姆被判了绞刑。罪名是“反人类”。国际社会对此的反映似乎并不强烈,评论评论审判,说说后果等,仅此而已。倒是伊朗在这个问题上的表现有些意思:没有以是否反美划线,着实欢呼了一下。虽然萨达姆反美,他们也反美,但当年两伊战争所结的仇,是时间难以抹平的。
      今天的伊朗,高调反美,在核问题上几乎寸步不让,甚至接连军演,展示自己的一些新式武器,刺激美国。有这样的分析,如果说伊朗所做的一切是要拥有核武器,那也是手段,目的是在中东占据主导地位,而它实现这一目的的障碍是美国,挡在眼前的就是美军占领下的伊拉克。
      1979年,霍梅尼赶走伊朗国王巴列维,伊斯兰革命的浪潮冲击中东地区。那时,曾经在中东居主导地位的埃及因承认以色列而被边缘化,自然有国家想取而代之,有伊朗,也有伊拉克,而迫不及待跳出来的是萨达姆,于是就有了1980年开始的两伊战争。挡伊朗道的,同现在一样也是伊拉克。
      两伊战争,萨达姆取得了大部分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因为遏制伊朗的行为符合他们的利益。科威特是出钱的大户之一。战争结束后,在谈判还要补偿伊拉克多少钱时出现矛盾,不过是给10块钱还是9块钱之争。萨达姆认为,与其费力谈判,不如把它吞并了省事。这是萨达姆的逻辑。如果允许他的这个逻辑发展下去,其他国家不是将任由他吞并吗?当时,直接威胁到的是沙特阿拉伯。美国曾用卫星照片告诉沙特,伊拉克的坦克师已经向科沙边境集结。
      美国在两伊战争时期支持伊拉克,除了要报霍梅尼制造的美国大使馆人质之辱,更主要的是阻挡伊朗借伊斯兰革命之势统治中东,以免美国丧失最重要的石油资源。到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时候,美国认为伊拉克有独占中东之势,就必须采取行动了。美国的借口是保卫沙特阿拉伯。这是美国第一次在中东直接出兵。同时,美国利用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担心,组织起多国部队。海湾战争恢复了科威特的主权,也恢复了中东地区的政治平衡。伊拉克被包括昔日阿拉伯兄弟在内的多国部队打得一败涂地。萨达姆灰头土脸,只能抱怨美国变得太快,昨天还是朋友今天就变了脸刀枪相向,看不透其中利益的变化,看不透国际政治斗争的本质。
      据说,这里面还有一个插曲:萨达姆吞并科威特前,曾试探过美国大使。大使不解其意,答复含混。萨达姆就以为美国不会阻拦,起码是默许了……
      其实,今天的伊朗,今天伊朗总统内贾德不断地叫阵,是海湾战争、两伊战争以至以往中东历次争夺的继续。在这个国际政治舞台上,变化如同万花筒,而不变的是这些变化的本质――利益。
      在核问题上,伊朗自有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有它的道理。但,自从内贾德上台一反前任姿态不断把问题极端化,就明摆着是把这个问题作为一种突破的手段来谋取在中东的主导地位了。这里面,伊朗最终拥有核武是一回事,把核问题挑成一个国际社会的焦点去图谋这个过程中的利益则又是一回事。
      
      最终拥有核武,既威慑这一地区的其他国家,又制约美国,为自己赢得国际政治发展空间。冷战时期的核威慑理论,在这里在现在同样适用。而把核问题作为一个过程,利用美国、欧盟、俄罗斯之间的矛盾,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能闹就闹,也能威慑他国,还可扮演中东地区的反美主将,从而达到成为领袖的目的。其背景,是摸透了美国。布什政府深陷伊拉克乱局之中,单边主义破产,国际上孤立,在国内政治生活中也处于弱势――
      美国的伊拉克战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比作越战。据报道,《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将美国中期选举前的伊拉克局势比作1968年越南战争中的“春节攻势”。布什总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赞同”这个比喻。
      弗里德曼等人得出的结论是,美国需要尽快脱身;而布什等人则认为暴力升级是“敌人试图动摇我们的意志”,因此不会撤军。在这两个阵营中,都有一位著名人士。在前一个阵营中,是五角大楼越战文件的披露者、现年74岁的埃尔斯伯格,他认为伊战同越战一样,依靠的都是谎言,呼吁美国政府雇员说出政府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不当行为。在另一个阵营中,也有一位著名人士。现年82岁的前国务卿基辛格,越战重要的当事人,在《大外交》一书中写道:春节攻势之所以成为越战转折点,是因为一批“一向支持美国应该介入越南的大佬、贤达”在春季攻势之后“失去斗志”。他指的大佬、贤达包括著名记者凯朗凯特以及《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的编辑记者,如果不是因为他们造成“民众失去方向”从而导致国家的分裂,越战的结果就是另外的样子。
      不论是持哪种观点,他们都更为重视“人民的意见”和政府如何向人民解释其战争行为。战争的结局,取决于国内意见。美国政府在越南战争中系统地向人民说谎,由于媒体报道了战争的真相从而激发了民众的反战情绪,因此导致政府无法再继续其战争行为。显然,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军事失败,而是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
      据报道,美国的中期选举在野的民主党控制议会已成定局。可以预见,选举之后,议会与舆论、民情甚至军内又将掀起新一轮反对伊战的高潮。布什政府在余下的任期里,也只有招架之力了。
      美国人的争论与美国的政治现状是美国的事,但反映出来的道理未尝不能用在其他地方。如伊朗。它在核问题上的姿态,不仅考验美国及利益相关的其他国家的神经,也考验自己。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政治诉求,内贾德具有冒险意味的强硬,能够取得多少支持和能够支持多久,国家与民族究竟能够从中取得多少利益,以及利大还是弊大的权衡,都将导致国内政治斗争,并决定这一问题的未来走势。防止核扩散,毕竟是国际社会早已达成的共识,是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体现!
      有人就有利益,有人际关系就有利益关系。国际社会也如此。千变万变,利益不变。被判了绞刑的萨达姆,是利益争夺的牺牲品。不过,他好像至死也弄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死的。他在武功不成之后,竟期望写的小说作为文学事业流芳百世。
      今天有消息说,只是隔了两天,伊拉克巴格达就开始取消因担心宣判萨达姆引起暴乱而实行的戒严。
      
      诗歌
      
      家级著名诗人赵丽华在她的诗歌《一个人来到田纳西》里写道: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看到这首诗,义愤填膺的网民说:这也是诗?这就是著名诗人的诗?看来我也会写。于是,网络上一夜梨花遍地开,网友用一首首“梨花体”强奸了赵丽华的诗,惹得诗人苏菲舒用裸体来抗议这种对诗歌的猥亵。但精神的胳膊最终没有扭过现实的大腿,据说苏菲舒因有伤风化被拘留。诗歌的非正常状态,如上所说,热闹得很。
      诗歌在这个没有诗意的时代里,正遭遇着诗人与非诗人的双重虐待,不出丑是不可能的事。为赵丽华辩解,多半是出于对诗歌现状的不满和痛心;为“梨花体”喝彩,除了网络暴力在作祟外,嘲弄的也是诗歌的颓靡与无奈。诗歌就像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同情者为其痛心落泪,不屑者准恐避之不及。
      诗歌的萧条,与文学的式微一样,是这个时代必须要直面的话题,如果我们对小说还抱有一点点聊胜于无的兴趣,诗歌则基本上已经从大众的阅读视野中消失了。诗歌正 在向越来越小,越来越封闭的圈子靠拢,正成为硕果仅存的那几位诗人借以维持“圈子”状态的精神支撑。正因为这样,小众化的诗歌在畸形萎缩中也把诗人的情绪扭曲了。他们要么在创新中走向对经典的极端反叛,比如赵丽华;要么在行为艺术与文本之间寻找噱头,比如甘愿在大庭广众之下裸露的苏菲舒。这个纷扰的时代里,诗歌的文本价值已经所剩无几,在大众狂欢的背景下,用“废话”试图重构诗歌的赵丽华和用裸露试图抗争非议的苏菲舒,被人津津乐道的,已经不再是诗歌。
      赵丽华的诗歌究竟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这是围绕在这场诗歌运动与网络暴力之间的关键话题。老诗人流沙河表示这不是诗;诗人艾青的儿子、艺术家艾未未则认为这就是诗。其实,赵丽华用浅白的废话来抵制诗歌长期以来的空洞抒情、辞藻堆砌与合辙压韵,还是有其反叛价值的,但赵丽华不小心走过了头,比胡适《尝试集》里的白话诗还要“白话”,比所谓“床前明月光”这样的唐代废话还要废话,从而彻底抹杀了现代诗歌自胡适之后的发展成就,这正是赵丽华被人诟病的原因。再加上韩寒这样高知名度的小辈对诗坛的冷嘲热讽,赵丽华于是彻底被网络的汪洋淹没了。
      赵丽华终究还是个诗人,至少她没做多少诗歌之外的事情。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诗歌的沦落,诗人也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文体,诗歌所承载的文学价值如今已不是诗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了,有越来越多的人披着诗歌的神圣外衣做秀,他们像上世纪90年代黄金时期的摇滚歌星一样,用一种非正常状态宣泄着所谓的诗情,他们颓废而神经紧张,敏感而精神异常,他们引人注目的往往不是诗歌,而是其古怪、病态的行为。他们多向往于拯救诗歌这样的终极话题,而不是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诗歌的创作。诗歌的沦落,并不代表诗歌的彻底死亡。我相信诗歌也不会死亡。网络对“梨花体”实施的语言暴力,从另一个层面显现了诗歌在民间的蓬勃力量。这种力量虽然有些粗糙,有些野蛮,有些后现代主义的不管不顾,但却是那些掌控国家诗歌形态与走向的诗人所不能比拟的。诗歌的力量在民间涌动,所以我们在反思网络暴力,对可怜的赵丽华诗歌进行摧残的同时,也应该俯下身来,认真听一听来自民间的声音,听听他们是否对诗坛满意,是否有比著名诗人还要独特的巧思妙想。如果这样,诗人们也不必围拢在一起,刻意把自己固定在―个小圈子里孤芳自赏了。
      问题是,这种民间的力量与诗歌主流正在形成格格不入的对峙状态,诗人们用极端的方式抗议着网络的暴行,网民们用更为恣肆的方式嘲弄着诗歌的沦落。诗人们不争气,没有用更好的作品证明自己,而是用更加“圈子”化的思维排斥着网络,民间的力量也越来越缺乏自制,这种状态恰恰形成了文章开头的局面,诗歌,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演绎着本不属于诗歌的现世活剧,表面上热闹得很,背后却寒气逼人。

    相关热词搜索: 巴格达 戒严 取消 消息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