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两种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

    时间:2019-01-13 04:36: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目的 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96例患者分成PCI组、静脉溶栓再通组,在再灌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测量两组QTd并进行对照。结果 PCI组及静脉溶栓再通组入院当时QTd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灌注前及再灌注后1周PCI组与静脉溶栓再通组QTd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再灌注治疗成功可使AMI患者QTd显著降低。
      [关键词] QT离散度;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术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3-132-02
      
      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上最长与最短QT间期的差异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不一致性和电不稳定的区域性变化程度,这种差异命名为QT间期离散度(QTd)[1],目前已有很多研究显示QTd延长大于60ms的患者病死率增加。QTd在心血管病死亡预测中有重要的意义,可作为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常用的无创方法[2-5]。心肌局部缺血、损伤、坏死等病变均可引起心肌电生理性改变,导致QT离散度显著增加。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成功的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对心率校正后QT离散度(QTcd)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09年8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96 例AMI患者,发病均在12h内,符合WHO的诊断标准。行静脉溶栓61例,成功静脉溶栓治疗的35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龄(49.74±8.79)岁;梗死部位:前壁(包括前壁、前间壁、广泛前壁及高侧壁)12例,下壁(包括下壁、正后壁)及右室梗死23例。介入组35例为同期入院,其中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48.06±8.78)岁;梗死部位:前壁(包括前壁、前间壁、广泛前壁及高侧壁)19例,下壁(包括下壁、正后壁)及右室梗死12例,非Q波心肌梗死4例。介入与溶栓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具有可比性;两组均剔除伴有心房颤动、扑动、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解质紊乱、感染、溶栓未通、24h内死亡等患者。避免使用影响心脏复极的药物,两组患者除再灌注方法不同,其他治疗如抗凝、抗血小板、扩张血管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剂量均大致相仿。
      1.2 仪器及测量方法
      日本光电ECG-9130P型床边心电图,纸速25mm/s,12导同步描记。
      1.3 溶栓方法
      溶栓组61例均符合我国中华医学会制定的“AMI溶栓治疗方案”入选标准。61例均用尿激酶(北京赛生药业集团)150万U溶于0.9%氯化钠溶液100mL,30min内静点,其中35例符合临床血管再通间接指标标准。将溶栓开始时间计为入院时间,溶栓治疗前记录12导联心电图,溶栓后2h内每30分钟记录一次心电图,2h后每小时记录一次心电图,至溶栓后12h每天做12导联心电图一次。溶栓前、溶栓后每2小时测血清心肌酶(CK、CK-MB)至发病后24h。介入组入院第1天每2h记录心电图1次,24h后每天做12导联心电图一次并测血清心肌酶(CK、CK-MB)1次。全部患者心电监护1周。
      1.4 QTcd的测量
      成功溶栓组及介入组均采取12导同步心电图记录,所有病例均由同一医师测量,测量QT间期(QRS波群起始到T波终点),每个病例测量不小于9个导联,胸导不少于3个导联,同一个导联连续测量不少于3个心搏QT、R-R间距,取其平均值,QTc按Bazett公式计算。QTd为不同导联中最长的QT间期之差即QTd=QTmax-QTmin,QTcd是经心率校正后的最大间期与最小QT间期之差,QTcd=(QTmax-QTmin)/RR。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P0.05),说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只要实现再灌注,均可使QTcd显著降低,从而达到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他心血管事件,而与采取再灌注的方法无明显关系。总之,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救治手段,再灌注治疗的成功与患者QTcd下降及心肌细胞电活动的稳定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是其减少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发生的可能机制之一,监测QTcd对评估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发生风险及疗效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Highham PD,Campbll REF. Q-T dispersion[J]. Br Heart J,1994,71:508- 510.
      [2] Pye M,Quninn AC,Cobbe SM. QT interval dispersion:a noninvasive 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toarthythmia in patients with sustainet ventricular arthythmias?[J]. Br Heart J,1994,71:511-514.
      [3] Glancy JM,Garratt CJ,Woods KL,et al. QT dispersion and mortality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Lancet,1995,345(8955):945-948.
      [4] Zabel M,Klingenheben T,Franz MR,et al. Assessment of QT dispersion forprediction of mortality or arthythmic events aftermyocardial infarction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long-term follow-up study[J]. Circulation,1998, 97:2543-2550.
      [5] 宋潜英,张晓丽,杨跃进,等. QT离散度对心肌梗塞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价[J]. 中华心血管杂志,2001,29(12):400-401.
      (收稿日期:2009-08-2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相关热词搜索: 间期 心肌梗死 两种 灌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