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生态性及环境优化

    时间:2021-02-02 20:06: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对象与其周围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新兴学科,其核心观点是“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尚存在诸多困境亟待解决,其课程教学环境与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课程生态环境存在高度契合。本文以教育生态学视角审视当前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困境,从教育生态学理论中找寻这些困境和问题的发生原因,并构建课程生态优化的理论与路径。

    【關键词】 教育生态学;思政理论课;艺术类高职院校;课程生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核心问题是相互关系,包括了有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1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与生态学相融合产生的交叉学科,是研究教育者、教育对象与特定场域下的教育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学科。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由于艺术类高职院校具有特殊的生源特征与人才培养特色,不少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推动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较大困扰。将教育生态学理论运用于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构建生态课堂,能够有效应对当前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困境,增强课程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生态学特征明证

    当前,教育生态学已经成为一门收到多方关注的显学,其分析范式可以运用于许多不同领域。思政课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知识型、技能型课程,它具有知识教育、价值引导、政治引领等多重目标。艺术类高职院校具有显著的生源特征与人才培养特色,教育生态学方法与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机理上彼此契合。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特征

    1.从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学情特点来看

    众所周知,艺术类职业院校学生相比于其他类型大学生,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总体文化素养偏低,表现欲望强烈,纪律意识相对较弱,求异心态比较凸显。他们大多数人对本专业尚存在较大热情,但对公共基础类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方面,艺术类学生由于接触的文化形态较为多元,导致他们难以接受一元化的思想教化。从另一层面来看,艺术类高职学生的特点也导致他们相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容易受到课堂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由于他们的自我表现欲望较强,他们更希望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并向教师表达个人观点和看法,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彼此的影响更加密切。

    2.从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堂特点来看

    当前,党和国家深入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现阶段不同高校教学改革推进情况来看,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教学方法上,本科院校坚持讲授为主,更加突出教学内容的学理性。相比而言,高职院校更加注重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许多高职都运用了“雨课堂”,在技术手段上实现了课堂翻转,并融入各类主题活动,提升了课程趣味性。艺术类高职院校由于其独特的专业优势,能够将文艺表演、艺术作品融入课程教学,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性,丰富了课程生态系统。但由于思政课教师大多缺乏审美悟性,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过程中难免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学生的课堂表现对教师的影响进一步放大。同时,艺术类学生纪律意识偏弱,自我意识较强,表现欲望突出,他们希望在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当中获得更加主动的地位。基于上述分析,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相比于其他类型院校而言具有更明显的互动性,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学生课堂表现对老师的影响更加显著。

    3.从思政课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境遇来看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由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思政课的受重视程度依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加之高职生学制短,头两年专业课学业压力大,思政课面临来自其他专业课程的竞争压力。一些艺术类院校学生还要参与各类文艺演出、技能测试,进一步挤占了思政课在学校教学体系与教学环境中的生存空间。在教育资源有限性的背景下,思政课在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必须与其他课程围绕教学资源、制度资源开展竞争。这种竞争关系也促使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确保最大程度提升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与感召力。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情景契合

    高校思政课堂要素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环境(场域)以及教学目标。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课堂是一个总体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教学时空内,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2]12。思政课堂就是一个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生态系统,课堂教学中的目的、功能、内容、形态和方法,无一不受到课堂生态的作用和影响。

    1.思政课教学属性与生态系统属性的契合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根据生态学相关原理,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它必须是由彼此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系统;二是系统内部不同事物之间发生能量流动、物质交换与信息传递;三是这个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来看,思政课堂便具有这类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由教师、学生与教学影响因子等等要素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它“既受内外生态环境的多因子的综合影响,又反作用于生态环境,并在与各类相近生态环境的彼此交互作用中实现协同发展”[3]28。由于文艺本身具有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载体与重要渠道,相比于其他类型院校,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植入文艺元素,互动性更强,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频繁,关系更加平等;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思想更加多元,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受到非教学因素的影响,使得思政课堂呈现出更加多元生态因子,具有更加复杂的课程生态系统与更加多变的生态环境。综合来讲,艺术类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具有生态系统内部主体间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三大基本特征。

    2.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环境与教育生态系统的“因子论”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特别强调:思政课必须做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元性相统一”[4]。在傳统教学模式下,灌输式是教师的主导式教学方法,学生单向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师生之间未能形成信息的循环闭合,这也使得思政课堂不具有教育生态学的典型特征。当前,随着思政课教学不断创新,师生之间并不是对立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平等的主体间际关系;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也不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递,而是更加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反馈关系,随着课堂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增强,师生、教学资源都越发具有教育生态学中的生态因子地位。随着“翻转课堂”“雨课堂”等教学手段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堂中的广泛运用,课堂各主体之间的彼此影响与依赖程度还将不断增强,生态因子的特性将更加明显,使得思政课堂越发具有教育生态学意义。

    二、当前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困境的教育生态学归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系统的失衡与平衡是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当前,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问题在教育生态学当中均可归为“生态失衡”现象。通过上文分析可知,思政课堂生态失衡现象来源于思政课当前特定的生态环境与生态因子,受到校园内外生态因子影响,作为主体的思政课教师、学生自身生态化特质与课程生态系统存在不适应问题。对此,必须通过生态化管理基本原理,依托高职院校思政课堂发展规律进行有序指导。生态管理基本原理中的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与最适度原则、“花盆效应”、生态位原理、阿利氏定律和教育节律等对于优化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生态环境,具有显著成效。

    (一)思政课堂生态失衡的限制因子理论阐释

    生态学意义上的“限制因子”指的是达到或者是超过生物耐受度的因子,当生态因素缺乏时,或在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忍受度的情况下,就会起限制因子的作用。在教育生态系统当中,任何参与活动的主体(生物)都存在基于自身的限制因子。对于思政课堂生态系统而言,教师、学生作为生态主体,其自身活动能否达到既定目标,会受到限制因子的影响。某些具有影响思政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一旦出现匮乏与过剩,都会成为影响思政课堂生态的限制因子,如授课班级的规模、教学硬件条件、教学课时数、信息化设备水平等。思政课学时数是影响课程授课质量与课程生态的基本因素,以往一些艺术类高职院校对思政理论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思政课分配课时数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这种现象可视为思政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致使自身生态环境失衡。班生数也是影响课程生态的重要因子。较高的班生数会挤压单个生态主体在课堂生态环境中的生存空间,出现限制因子,影响每个学生在课程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交互。除此之外,教师同样会受到限制因子的影响。思政课教师能否专注于教学,直接影响课程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动、系统内的输入与输出。一些艺术类院校对思政课不够重视,思政课教师缺乏必要的职业认同与外部激励,课程质量持续弱化,严重影响思政课程生态系统。

    (二)思政课课堂生态失衡的“花盆效应”理论阐释

    “花盆效应”又称为“局部生境效应”,是教育生态学领域常用的原理之一,用于解释个别物种在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小环境中成长,它们自身对环境因子的适应阈值逐渐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位下降的思想。众所周知,花盆里的作物受不住高温或严寒。那些从小生长在舒适环境中的物种一旦面对严苛的生态环境便无法独立生存。在课堂教学领域,许多学生一旦剥离了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后,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作业时往往直接上网求助答案。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必要的自律性,且对非技能型课程天然缺乏兴趣,且对网络依赖度更大,这类学生一旦脱离互联网的依赖,面对课程中所涉及的问题便会不知所措,从而丧失了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逐渐被思政课程生态系统所淘汰。同样,对于生态环境的另一物种——教师主体而言,也面临局部生境效应的影响。由于现阶段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实现了各类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各类课程的课件、教案、精品课程视频在网络上随处可见,这就导致当前不少思政课教师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在严苛的教学环境下自主搜集教学材料,完成教学设计,而是直接下载现成材料,大大降低了思政课教师在课堂生态系统中的适应性不断下降,生态幅不断收窄。这类情况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当中较为常见。

    (三)思政课堂生态失衡的生态位理论阐释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在生态系统和群落中,一种物种与其他物种相互关联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即具有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动能地位。生态学认为,当两个或更多的物种共同分享一定的生态位空间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它们就必须为了争夺资源开展竞争。当某种物种在竞争中无法抢占维持自身生存延续的最小阈值时,它便会被排挤到该生态系统之外。当前,艺术类高职院校普遍具有较高的教学信息化水平,形式多样的慕课、“雨课堂”被广泛运用思政课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吸引力,但却挤压了作为生态因子的传统教学手段的生存空间。然而,思政课自身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决定了其目标不同于传统专业课程。信息化手段带来的课程知识传授效率的提升可能引发学生价值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非知识型教育功能的弱化,对于思政课堂生态系统而言,存在生态失衡的风险。其次,作为生态物种和主体的教师,与其他隐性的生态主体之间也存在生态位重叠的情况。思政教师作为思政课程生态的重要物种与消费者、分解者,是生态系统能量提供的重要来源。但随着当前学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以及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教师已经无法垄断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角色,互联网、各类自主学习软件、B站、抖音、慕课平台同样具有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功能,虽然它们本质上处于思政课堂生态系统外,但同样能够实现能量交换,和教师生态位发生了重叠,进而影响了教师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再次,随着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之间的生态关系也发生着改变,出现了生态位分离与重构。信息化技术的高度发展引发了思政课堂角色的翻转,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与消费者逐渐转变为与教师争夺课堂话语权的学习主体,不断趋近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体。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师生面对面的交往。换句话说,学生与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挤占了学生与老师的直接交互,这也是一种生态位重叠。生态位的重叠都会引发生态因子位置和功能的改变,而这些改变的过程就是系统不稳定的过程,是系统失去平衡的表征。

    (四)思政课堂生态失衡的阿里氏定律阐释

    阿里氏定律又称为最适密度定律,它认为,任何生态系统中必定存在多样性物种,单一物种都无法孤立生活,但种群密度的过大与过小都会对物种起到限制作用,只有当种群密度达到某一适合的状态,該生态系统中的种群才能保持快速增长。因此,每一个种群都有各自的最适密度。思政课的班生数对课程授课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在以往,思政课大多采取大班授课,班生数往往超过100人,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授课质量。在种群密度如此高的生态环境中,每个物种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思政课重视程度的提升,思政课的班级规模不断缩小。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规模普遍较小,思政课程门数少,在师生比又与本科高校相同的前提下,班生规模普遍小于本科院校。然而,班级规模小并不代表效果授课效果越佳。根据最适密度原则,思政课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数量不可能无限制缩小。若班生规模太小,学生彼此之间的信息传递与能量交换减弱,教师接受的信息反馈也大打折扣,不利于师生两个主体在生态系统中的生存发展。一些学生因为班生规模小,个人生态位不断扩大,容易影响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生态关系,引发生态位重构,改变常规的授课方式与生态系统的循环逻辑,影响课堂的正常秩序。

    三、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堂生态优化进路

    课堂生态失衡是导致思政课教学与学习困境的根本原因。对此,应当依托教育生态学理论,对课程生态进行优化,以此完善思政课程生态环境与生态结构,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亲和力与针对姓。就艺术类高职院校而言,思政课堂生态优化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主体、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的生态学构建

    实现对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生态构建,必须在教学理念上坚持生态性原则,以生态学视角,洞察艺术类学生、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师、艺术类院校思政课的生态学特质,用生态系统审视思政课堂教学,用生态物种、生态因子视角审视师生,用生态学原理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研究思政课生态系统中各组分的结构和功能,发现和分析课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上的失调与失衡,并找出应对策略。简言之,就是将构建生态课堂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作为当前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想目标,生态课堂表征为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具有动态平衡性的课堂形态。生态课堂的内涵包括课堂中和谐平衡的环境生态、文化生态、行为生态、心理生态、关系生态等,更具体地说,生态课堂追求和谐共生的生态课堂环境、民主平等的生态师生关系、互动对话的生态课堂交往、动态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构建生态课堂,可以立足于对现有课堂的生态进行考察、分析,帮助低层次的、欠和谐的、失衡的课堂生态系统演化为高层次的、和谐的、平衡的课堂生态系统。

    (二)教学主体的生态学构建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教学主体进行生态学构建,核心是调整各自的生态位,拓展生态幅。课堂生态中的各类生态因子都有各自的生态位,这其中,教师与学生生态位及其相互关系对于课程生态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类职业院校特殊的生源特征决定了学生的强势生态主体地位,从而影响教师的课程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地位。一旦教师无法掌握课程教学主动,在课程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不断被学生、信息技术、多元文化等生态因子所介入并侵占,则课程的教学目标便无法实现。要构建符合课程教学标准又符合生态系统内平衡机理的主客体关系,就必须确保思政课师生处于各自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教师不能任由学生的观点占据课堂舆论,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师生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在关乎基本理论、基本信仰、基本政策、基本方略、基本道德规范等根本遵循方面守住自身的生态位底线,在必要时及时消解学生头脑中表征负能量与异端思想的生态因子。同时,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确保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基本方略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能够入脑入心,就必须确立话语权威,牢牢把握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角色,巩固自身生态位。针对艺术类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充分了解他们特有的信息获取方式与表达方式,并广泛学习艺术概论知识、了解艺术行业的发展动态、前言热点、流行人物,充分扩大个人的生态幅,巩固生态位。

    (三)教学设计的生态学构建

    优化教学设计是提升课程吸引力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媒体、课堂活动运用等因素及其各自的相互关系都是影响教学设计的生态因素。课程过程中的交互是思政课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随着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需求越发迫切,越来越多高校在创新教学交互环节下功夫。从生态学理论角度来看,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交互网络越复杂,系统就越稳定,越能够实现内在平衡。这种课堂交互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合作性的,也可以是对抗的。和谐的生态环境虽然看似有利于课堂生态系统的阶段性平衡,确保课程教学秩序,但却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思维成长,长此以往,作为生态系统物种的学生,其生态位不断收缩,生境阈值不断降低。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营造生态环境中的竞争意识。艺术类院校学生表现欲望强,有天然竞争意识。教师应当抓住这个特点,通过具有竞争性互动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竞争中获得赞许,实现对个人学习课程的正向激励。

    (四)教学方法的生态学构建

    从生态学意义来看,物种间的交互能够为生态系统提供信息流转的动力,促进生态系统平衡,推动整个生态系统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注重从生态学视角出发,以强化物种之间交互为目标,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活力。一是要充分并适度使用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教学是当前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渠道,不少高职院校都使用了基于“雨课堂”技术的线上线下教学融合软件,这类教学信息化软件进一步强化了师生互动。二是要激发“活水效应”。生态学上将生态因子的不断优化或物质能量的不断输入而使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的现象称为“活水效应”。思政课堂教学要维持生态平衡,就必须不断注入“活水”。“活水”既可以来自思政课程生态系统内部,也可以来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外部。艺术教育具有典型的思政功能,思政课教学应当依托艺术类课程这个“活水”,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创作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文艺作品,并及时融入思政课教学当中,激发生态系统因子的活力。三是要创设思政课实践教学生态系统。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是当前学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作为艺术类高校,学生参与文艺演出等专业实践的机会较多。这些文艺演出、作品创作能够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必须不断依托系统外环境,积极拓展课程资源,以求实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参考文献:

    [1]牛翠娟,娄安如.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朱优红.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生态建构[D].华侨大学,2013.

    [3]凌烨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2.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作者简介:郑元凯,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思政部主任、副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政治理论 艺术类 性及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