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浅析汉画像石中四神图像的象征意义

    时间:2020-08-26 07:53: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四神,泛指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种神兽,其起源与中国古代天象中的二十八星宿密切相关。汉画像石中所见四神图像衍生出以辟除不祥、升仙使者、祥瑞象征和天象方位为主的四种象征意义,结合考古出土资料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通过比较汉代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的四神画像石,对这四种象征意义进行探讨,进一步阐释四神图像在汉画像石中的功用及体现的汉代人们的思想。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四神

    一、四神的起源流变

    1、四神概念的界定

    对于“四神”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一般泛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神兽,也有“四灵”、“四象”、“四宫”等称呼。四神的由来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密切相关,传统天文学体系将地球赤道附近可见的主要星象命名为二十八星宿,并依据方位将其划分为四个星区,与东、南、西、北一一对应。每一方由七宿组成,将其与古人认为的四种神灵结合起来,并与特定的颜色相结合,就形成了东宫青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和北宫玄武。而汉代将阴阳五行与五灵兽(四神和神黄龙)结合起来,一一对应。起初出于观象授时的天文需要,后来演变为民间信仰和习俗。四神还与木、金、火、水及八卦方位中的震、兑、离、坎四方对应。

    但四神体系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成为四神图像的基本要素在于,不仅要具备相应的四种神兽,同时还应满足固定的方位性和彼此之间的对立性。汉代画像石中出现的四神图像则是与当时的生产生活、礼仪风俗和丧葬习俗相结合的产物。

    2、四神的起源流变

    早在汉代以前,四神的形象就已有出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4500年,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遗址出土的蚌塑龙虎图案,这也被认作当前已知的可能为最早的四神形象的雏形。发展至战国时期,有一处的考古发掘则可将四神体系基本定型,即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彩绘龙虎图纹。在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衣箱盖面上,发现了一对彩绘龙虎图纹,并同时出现一个阔大的“斗”字和现存最早的完整二十八宿名称。

    自秦开始,已有系统的四象之说。到了汉代,由于文化大一统、儒家思想主导以及道教兴起和阴阳五行学的传播,四神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西汉早期,龙、虎、凤三者结合的体系已经较为稳定。但作为北方的代表神兽却一直未确定下来,先后有过骆驼、麒麟等形象的出现,但以玄武为北方代表的四神体系最终确定下来。在文献中也多有记载,《礼记正义·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淮南子·兵略训》:“所谓天数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在以上记载中,不仅对四神的具体方位做了描述,而且对四神的相应颜色做了明确叙述。在考古发掘中也有所证实:“考古发现中,最早的完备四灵形象,是西安国棉五厂汉墓M6中出土的一件铜温酒炉。该炉四面镂刻四灵纹,其中玄武为一龟的俯视图,时代是‘西汉早期,下限时间也只能到武帝前期’”。这些考古发掘资料都为四神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除了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之外,中华流传已久的图腾崇拜和汉代兴起的阴阳五行学说也值得参考。“四象(四神)的概念源于上古华夏族群的图腾崇拜,东方苍龙源于东夷族的龙崇拜,西方白虎源于两羌族的虎崇拜,南方朱雀源于少昊族和南蛮族的鸟图腾崇拜,北方玄武源于夏民族的龟蛇图腾(早期为北方民族的鹿图腾)。”

    从以上来看,四神图像在汉代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演变期,在名称、形象、构图和表现手法等上有多种变化。不能将其中的某一种定为“基准图像”,而应根据地区和时代的划分,总结出这一地区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图像。至于导致汉画四神图像产生如此多变的原因,则要结合地方信仰与时代变化加以具体分析。

    二、汉画像石中四神图像的象征意义

    在汉代,四神图像不仅仅是以艺术和装饰的形式,出现在日常生活用品如铜镜和建筑上。它更多体现的是丧葬习俗和等级意识观,同时也反映了汉代古人的宇宙观和认识,而在墓葬中显得尤为突出,其中又以画像石为代表。四神图像在画像石上体现主要呈现出四种象征意义,其中最为重要的两项内容是辟邪和升仙。

    1、辟除不祥

    汉代将青龙和白虎列为宅中十二主神之一,用以保卫住宅,祛除恶鬼。也有将白虎与朱雀组合,画在门户上。更有传说虎可食鬼,在一些汉代壁画墓中也有所体现。发展至西汉中晚期,还出现了名为“方相士”的猪首人身怪物用以辅助。这一时期,虽然四神往往不是同时出现,但单独的神兽元素已具备方位性和对立性。

    在当时的丧葬习俗中,还颇为流行将四神分别同铺首衔环组合,作为保护墓主的象征,一般多被雕绘于墓门之上。典型代表如:陕西神木大保当墓门左右门扉上的朱雀(图1)、中为铺首衔环,下为右青龙(图2)、左白虎(图3);河南南阳宛城区英庄二号墓东二门扉刻白虎铺首衔环,两二门扉刻朱雀铺首衔环图。

    还有一种说法是四神的辟邪象征与秦汉时期的巫蛊之风有关。四神本与天象息息相关,多代表吉祥之意,而将之移到人间出现在画像砖上,则是为了祛除巫蛊之术,抵御邪气。

    2、升仙使者

    驱邪与升仙是因果关系,古人认为升仙途中会遭遇鬼怪的阻挠,因此四神驱鬼辟邪的同时,也可成为升仙路上的使者。早在汉代形成的升仙思想,到秦汉时期发展至高峰,展开了各种寻仙活动。而当现实中的寻仙无果,人们便把目光投向了拥有升仙象征的四神。

    发展至东汉时期,“羽人乘四神神兽升天成仙”成为画像石内容的主题。这一时期则是将四神中的单个元素与“羽人”相结合,典型代表有:河南南阳麒麟岗汉墓,描绘的是仙人乘龟图,示意墓主是乘龟升天的;洛阳浅井头汉墓壁画中则为羽人与龙的组合图像(图4),表现出羽人御龙升天的场景;以及洛阳金谷园新莽时期的壁画墓,其内容为羽人驾白虎图(图5)。

    3、祥瑞象征

    汉代儒家思想把奇珍异兽的出现视为祥瑞,以表示对皇帝贤明的称赞。龙与虎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是王权的象征;玄武作为以龟为原型的灵兽,与古代卜筮有密切联系;朱雀一说为凤凰,并于周朝的兴起有关联。

    此外,四神与四季也呈一一对应的态式,即青龙,春;白虎,秋;朱雀,夏;玄武,冬。汉代认为四神各司一季,各有所德。寓意为在天呈象,在地应物,是天人相通的吉祥之兆。

    4、天象与方位

    四神在最初与二十八星宿结合形成四神体系的时候,就已具备了方位性。而当四神作为象征意象出现在画像砖上,则有不同的表现和意义。汉代的画像砖墓多把墓室的穹顶设计成“天圆地方”的结构,四神作为天空的代表多被安排在穹窿顶结构的墓葬藻井上,形成左青龙、右白虎、上(前)朱雀、下(后)玄武的图式,而墓主则被四神围绕在中心。“以汉代画像石墓为例,从墓室中全部画像石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汉代人在建墓时,是有意识地将它看作一个完整的宇宙模型来布置,大致是墓室上部象征天穹,下部则象征人间世界。”

    到西汉末期和东汉晚期,又出现了新的形式。这一时期四神图像往往出现在墓门两侧及门扉上,或多位于墓室顶部、墓壁上部或墓门位置。值得一提的是,四神在作为天象象征时,既有四神组合星象图,如唐河县针织厂、麒麟岗汉墓出土的四神像,也有以四象单体配合星座出现的画像石,如西汉晚期河南唐河针织厂汉墓墓顶的四神图像。

    三、小结

    汉画像中的四神图像早期出于观象授时的需要,主要与二十八星宿相结合,发展至后期充分与汉代的习俗信仰、流行学说结合,衍生出辟除不详、升仙使者、祥瑞象征等意义,反映出汉代人天人感应、阴阳两分的宇宙观念,是古代先民对天与人的关系的思考的一个具体体现。在汉代四百多年的历史中,与四神相关的画像题材虽然内容丰富繁多,但基本内涵一直是围绕着汉代“事死如事生”的思想主题,四神的象征意义正体现了这一点。

    简单总结四神图像在汉代的地位和意义,就是作为汉代画像石考古内容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为研究汉代史实所提供的丰富、确切的实物资料。根据汉画像石所表现的四神图像,可以对古人的思想信仰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对于画像石中所表现的死后世界有所了解。

    【参考文献】

    [1] 张元济. 《四部丛刊》初编,经部,《纂图互注礼记》,卷第一[M]. 上海:商务印书局, 1922.

    [2] 张元济. 《四部丛刊》初编,子部,《淮南子》,卷第十五[M], 上海:商务印书局, 1922.

    [3] 倪润安. 《论两汉四灵的源流》[J]. 中原文物, 1999(1).

    [4] 陈久金. 《华夏族群的图腾崇拜与四象概念的形成》[J].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2,11(1):9.

    [5] 赵超. 《式、穹隆顶墓室与覆斗形墓志——兼谈古代墓葬中“象天地”的思想》[J]. 文物, 1999(5).

    [6] 朱存明. 汉画像之美——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7] 信立祥. 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0.

    [8]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 编.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画像石全集·河南画像石[M]. 山东美术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0.

    [9] 黄佩贤. 汉墓考古遗迹所见汉代人的死后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编. 汉代城市和聚落考古与汉文化[C].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10] 马骥, 宋江宇, 潘泳.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神仙神话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编. 汉代城市和聚落考古与汉文化[C].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11] 黄佩贤. 汉代流行的四灵图像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濮阳西水坡及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龙虎图像再议. 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

    [12] 周学鹰. 汉画像砖石的考古学释读[J]. 考古与文物, 2013(1).

    [13] 洛阳市第二文物考古队. 洛阳尹屯新莽壁画墓[J]. 考古学报, 2005(1).

    [14] 贾艳红. 汉代的四灵信仰——从天之四宫到住宅(墓门)守护神[J]. 济南大学学报, 2003(1).

    [15] 林巳奈夫. 对洛阳卜千秋壁画墓的注释[J]. 蔡凤书, 译. 华夏考古, 1999(4).

    [16] 赵超. 式、穹隆顶墓室与覆斗形墓志——兼谈古代墓葬中“象天地”的思想[J]. 文物, 1999(5).

    [17] 倪润安. 论两汉四灵的源流[J]. 中原文物, 1999(1).

    [18] 张和荣. 汉墓壁画的布局、内容和风格[J]. 华夏考古, 1995(2).

    [19]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洛阳浅井头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J]. 文物, 1993(5).

    [20] 李学勤. 西水坡“龙虎墓”与四象的起源[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88(5).

    [21] 洛阳博物馆. 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发掘报告[J]. 文物, 1977(6).

    [22] 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 洛阳西汉壁画墓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 1964(2).

    [2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 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 1963(2).

    [24] 洛阳博物馆. 洛阳金谷园新莽时期壁画墓[J]. 文物参考资料丛刊第九辑.

    [25] 王晓日. 河洛地区汉代四神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6] 程万里. 汉画四神图像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东南大学, 2008.

    【作者简介】

    邹越(1992—),女,湖北南漳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汉画像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