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通古达今的水路

    时间:2020-08-26 07:55: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京杭大运河的基础上拓宽、疏浚、治理而成的水利工程,是一条通古达今的水路,揭开了运河沿线从远古到现代沉睡了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本文将从调查勘探、规划编制、挖掘发现等方面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文物保护工作作一详细阐述。

    关键词:文化建设;运河;文物保护;规划;发展;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K85文献标识码:A

    Waterway Connecting Ancient Culture to Modern One: On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in Jiangsu Province

    LV Chun hua

    自从吴王夫差修建邗沟,江苏就开启了运河修建的历史。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南北向的大动脉,运河串联着中国东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脉搏,为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是在大运河的基础上拓宽、疏浚、治理而成的水利工程,这条浩大的水利工程,是一条通古达今的水路,揭开了运河沿线从远古到现代沉睡了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本文将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文物保护工作与学术成果作详细阐述。

    一、前期的调查勘探与规划编制

    从2003年开始,根据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国家文物局的部署,我省展开了一系列围绕南水北调的文物保护工作。如考古调查、复查与水利部门的核查、编制规划、论证审核,上报审批。2003年5月开始至2004年5-6月,在经费未落实的情况下,江苏省文物局垫付资金,组织省、市、县文物考古部门、在宁高校近百名文物考古工作者,由南京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牵头,对工程沿线进行了三次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勘探,并与省水利厅共同进行了核查。在江苏段工程沿线共发现文物点142处,其中地下文物96处,地面文物36处,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共23处。之后,又编制了一套六本的南水北调文物保护规划。其间,经过了多次开会协调、论证审核审批,2005年,一期控制性工程10个项目终获批准;2007年,二期控制性工程8个项目也获批准;2009年,总体规划批复,最后一批文物点的保护规划也获得了批复。此前,2003年,我省已配合扬州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进行了扬州段工程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和地面文物保护工作。

    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省、市领导多次亲临发掘现场视察,媒体报道、专家指导,更离不开省内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共勘探面积十三万多平方米,发掘面积一万二千多平方米,出土文物一千多件,扬州段先导工程、一期控制性项目及骆马湖水资源控制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均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为江苏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新的贡献,也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猛犸象的发现见证了苏中地区古环境的变迁

    2003年在宝应县发掘出土了一枚猛犸象牙化石,它的出土为我们研究江淮地区更新世时期古气候、古地理及海岸线的变迁,古动植物的分布和生存状况及大型哺乳的迁徙、灭绝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说明万年以前这一地域古气候及此地的浅海地区有较为适合大型猛犸象的生存环境。

    三、南水北调支线工程东调南下工程的梁王城遗址发掘获得了重大收获

    梁王城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的120座墓葬和聚落遗存,为研究该地区大汶口文化早期的聚落、社会组织、生产状况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西周墓地填补了苏北地区商周考古的空白,为黄淮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沟通以及徐国史的研究找到了新的突破口。通过发掘,确认了梁王城城址是春秋战国时期苏北最大的城址,面积100多万平方米。丰富的六朝遗存对研究六朝时期南北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梁王城遗址发掘先后两次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荣获2008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

    四、山头墓地揭示出沉睡二千年的东汉家族墓地

    2006年11月10日,接群众举报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洛马湖水资源控制工程邳州支河控制闸建设工地范围内发现大量墓葬,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随后对其施工范围进行考古调查和钻探,确定为一处东汉墓葬群。经过与水利建设部门协调,考古队于2006年12月9日进入工地,开始发掘。共发现了东汉墓葬45座、明清墓葬3座,出土了绿釉陶器、瓷器、银器、铜器、铁器、石器等文物共300多件。山头墓葬群成排分布,为典型的家族墓地。从随葬品和墓葬形制分析,山头墓地的时代为东汉时期。本次发掘还发现较大面积红烧土堆积,为祭祀遗迹。同时在墓群南北两侧发现的沟壕,为围绕墓地的环壕。东南部发现的道路遗迹为通向墓地的道路。

    山头墓地所在的徐州地区,以汉文化最为著名,历年来,发掘过多座诸侯王陵。但系统地发掘一个完整的墓地则是第一次。因这片墓地后来被黄泛土深埋于地下4米,没有受到后世建筑的叠压和破坏,因此完整保留了东汉家族墓葬的墓园,在墓地核心区发现了因祭祀用火而烧成的红烧土遗迹。墓葬结构完整,分组明显,对研究东汉时期中小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家族组织、经济形态和丧葬习俗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东汉墓葬并不鲜见,但如此典型和完整的墓园很珍贵,尤其是隍壕,在东汉墓葬中还是首次发现。此类设施在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中就有发现,在日本的古坟时代天皇的陵园外围就开挖一道或多道隍壕,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也有着重要价值。

    五、三垛遗址的发掘,见证了大运河边唐宋小镇的变迁

    三垛镇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南端的开挖地段,也是整个东线工程最早开挖的试验段,在全线还处于方案设计论证阶段,工程建设资金未落实,国家文物保护工作未能及时跟上的情况下,该区域即已进入全面、快速的建设施工。扬州市文物部门与建设单位协商后,对三垛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后,南京博物院和扬州市文物部门一起,对扬州段唐代以后的耕庭遗址、汉至唐代岗西遗址、汉至唐代陶河遗址、土桥化石地点、万民村化石地点、汉代临西墓群等七处古遗址、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些遗址和墓葬对研究古代运河开凿、发掘、变迁的历史,唐宋时期运河对沿岸集镇的形成、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作用有极重要的意义。

    扬州段的发掘确认了三垛遗址是一处由唐至清代前后延续1000余年的居住遗址。三垛遗址还出土了全国各地诸多窑口生产的陶瓷器,既有南方长沙窑、寿州窑、宜兴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窑口的产品,又有北方巩县窑、定窑、磁州窑等的瓷器,时代跨度从唐代中晚期直至明清,以宋元时期的瓷器数量最多。这与三垛镇便利的水运位置密不可分。东西向的漕粮河乃至运盐河与南北向的、沟通江淮的山阳河在三垛交汇,使三垛形成了集散货物的码头,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繁华的集镇,早在唐代中晚期,三垛就已经是人口聚居的小集镇了,宋元时最为兴盛。考古发掘的结果充分印证了这样的历史史实。

    三垛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历史时期江淮区域的交通、经济、社会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起到了印证历史、补充文献记载的作用,为今后这一区域历史时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目前三垛民居已根据需要原样迁建,供里下河民俗博物馆使用。

    六、淮安楚州宋元遗址的发掘有新的收获

    考古队在楚州新河西岸河堤外侧二站区域随工清理发掘中,发现金元时期地层出土物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磁州窑系的白瓷器、龙泉窑系的青瓷器以及日常生活用的各类陶器、石磨、石臼、动物骨骼等遗物。长期以来,楚州地区宋元时期的考古资料中,基本局限于墓葬材料,而本次二站区域地层是经过正式发掘的宋元时期村落遗存,反映出当时社会普通村庄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为本地区宋元时期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同时,二站区域位于京杭运河与白马湖之间,紧靠新河古河道,水陆交通便捷,出土的文物对相关的交通史研究提出了新问题。而大量磁州窑系白瓷,其所透露出来的釉下施彩和釉上施彩两种不同的工艺流程,对宋元时期磁州窑对江淮区域地方窑口制瓷工艺的影响及相关的陶瓷史研究提供了材料,从而对复原宋元乡村社会的日常景象,进一步了解当时人们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便利,更对历史研究中日趋强化的宋元基层社会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材料。

    七、淮安地区明清墓葬群的大量发现,揭示了当地独特的丧葬文化

    2005年10月份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有选择地在淮安段重点地域进行了考古钻探,此后淮安市博物馆派专人随时跟踪调查,在跟踪调查中,淮安市博物馆先后发现并清理了明清土坑竖穴木棺墓27座,出土了一批较为珍贵的文物。均为小型墓葬,随葬品以青花瓷碗、银饰件如发簪、手镯等、陶瓶陶罐以及钱币为多,棺底一般铺垫有白石灰,用来防潮和稳固尸骨,多见人骨,在棺外紧贴棺头处一般放置一陶瓶,为这一地区同时期墓葬的共同特点。

    此后的两年,考古工作者在淮安楚州一带发掘清理了多座明清墓葬。淮安市白马湖一区二窑明代墓发现明清墓葬3座,均为土坑竖穴木棺墓,墓葬出土“雍正通宝”、“乾隆通宝”钱币数枚、银簪、小陶壶等器物。楚州夹沟明清墓群3处墓葬群共发现土坑竖穴墓19座,除1座清代墓外,其余均为明代小型墓葬。在已清理的24具棺木中,墓内随葬品稀少,显示出多数埋葬者家境贫寒。一般在棺首外壁放置一件硬陶尖底瓶或四系小罐,仅一墓内随葬有纪年的钱币46枚,时代最晚为“崇祯通宝”,另有铜镜、银簪、戒指等。墓葬都具有明清时期的形制特征,如在棺首外壁放置罐、瓶、壶等一类的随葬品,像尖底瓶,四系罐,粗瓷罐之类的器物在明代墓葬中比较常见;像小口酱釉壶,盘口绿釉壶,敞口圆腹小罐,马蹄尊之类的器物在清代墓葬中尤为多见。

    楚州地区挟淮河和大运河之利,地理位置优越,成为汉唐以来苏北地区的重镇,贸易发展,人口众多。这次发掘还发现了部分唐代及北朝墓葬,如张庄墓地,位于古淮安城南门外,是唐代以来淮安的主要墓地之一。对了解唐代以来淮安居民的南北文化交流、生活风俗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此次发掘发现墓葬9座,其中隋代砖室墓1座、唐代砖室墓3座、明代砖室墓1座、清代棺木墓4座。所发掘的9座墓葬共出土文物39件,这些古墓形制结构各有不同,唐代椭圆形带墓道双穴双室砖室墓,在发掘的同期墓葬中较为少见;明代永乐年明威大将军夫妇合葬的砖室墓,体量较大,形制特别,用料简朴,这一现象值得研究探讨。

    明清时期,淮安市楚州区(原淮安县)政治经济文化十分发达,近些年来在该地区发现了大量明清时期的遗存,出土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以上几处墓地地理位置相隔不远,墓葬形制一致,出土器物比较相似,这批材料对丰富完善楚州及淮安地区明清时期墓葬材料,研究该地区明清时期葬俗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八、古粮仓及古税关的发现,充分体现了商旅、漕运的繁华

    据史载,淮关自明代设立以后所收税额非常巨大,是运河沿线设立最早、收税金额最多的钞关。板闸古粮仓遗址应为南北商船在此转运的见证,发掘中发现清代房基2座、灰坑18座、简易粮仓1座,出土清代陶瓷器标本500多件。据乾隆十四年《山阳县志》记载,城西北有大军仓,可能即为此。史载,清咸丰二年(1852)“河决铜瓦厢(丰县),淮亦南涨而运道始梗”,从遗址中也能看到淮关的衰落。另外,出土的墨书“碧霞宫”陶罐在地方志上亦有相应的记载,为研究淮安地方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板闸古粮仓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明清时期的运河漕运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充分证实了运河在古代南北漕运上的历史地位,也窥见到繁华时期的板闸淮关舟楫成群、商贾云集、茶楼酒肆林立的景象,正是“板闸人家水一湾,人家生计仗淮关;婢赊斗米奴骑马,笑指商船去又还”。

    淮安板闸古税关码头为京杭大运河的一处重要节点,位于淮安市楚州区板闸镇六组,靠里运河东岸,遗址全长约400米,其中保存有6处码头和一处钞关旗杆遗址,石驳岸共390米长。维修前,石驳岸除北段保存较完整外,其余均风化严重,局部破损,杂树丛生,垃圾遍地。经过文物部门的维修,淮安板闸古税关码头已重现整洁、古朴的原貌。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运河两岸串联着连绵不绝的中华文明,新时代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修建,一方面揭开了运河两岸的文明印记,另一方面也在谱写新的文明,创造新的历史。如果将大运河比喻成一条美丽的项链,那这些新发现的文化点则是项链上的颗颗明珠。这条项链一头连着远古,一头连着现代,连接成一条通古达今的文明之路。

    相关热词搜索: 水路 通古达今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