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寻足迹 传精神 塑红心

    时间:2020-08-31 07:52:1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背景】

    “中国有个将军县,它的名字叫红安”,这是一首唱响大江南北的红色之歌,说的是英雄辈出的红安县。的确,红安是一方热土,曾孕育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是两百多个共和国将军的故乡,是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得天独厚。如何对未成年人进行光荣的革命传统教育,让红色文化走进课堂,是红安县中小学地方课程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德育课题。本活动以“弘扬先辈精神,做四有新人”为主题,以“唱歌谣、讲故事”为主线,分“了解历史,追寻足迹,传承精神,塑造红心”四个篇章,力图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汲取家乡的文化特质,弘扬红安精神。

    下面列举主题活动中的三个片段与读者分享。

    【片段一】

    师:我们都是红安人,让我们一起来唱一首《中国有个将军县》。

    (师生合唱歌曲)

    作为红安人,你对家乡红安的历史了解多少?当年红安曾发生过哪些重要的革命历史事件?在革命洪流中涌现出多少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又有怎样的壮举呢?让我们携手走近这段历史。

    师:播放《两百多位将军同一个故乡》专题片片头,引发学生对红安县的敬仰。(画外音:这是一个令人敬仰的地方,这里曾风云激荡,将军辈出;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这里风景独好,如诗如画。这里有说不尽的动人故事,这里有写不完的伟大神奇: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在这里诞生;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二百多位共和国的将军从这里走出;震惊世界的黄麻起义在这里爆发;鄂东革命军红一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五支主力红军在这里创建。140000名英雄儿女为革命英勇献身,22500多名烈士在共和国英烈榜上留名。在红四方面军中,每3名红军中就有1名红安人,每4名英烈中就有1名红安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将军县——红安)

    师:看了这段专题片,听了这段介绍,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1:我们红安的前辈真了不起,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生2:以前我并不了解红安的历史,认为它只不过是小县城,没有什么人知道。现在,我为它自豪。

    生3:我跟他们的想法不同,红安出了这么多将军,为什么红安的发展却这么慢?

    师(一时语塞):那么就要靠你们这代人的努力了。

    生4:现在,红安虽然有点儿落后,但前辈们曾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生5:老师,我太激动了,原来自己出生在这样历史悠久的地方!

    生6:我们应该把红安建设得更加美丽。

    (这时,有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我叫起了他)

    生7:听爷爷说,红安原来的名字叫黄安。爷爷、奶奶曾经教我唱过一首当年流行的革命歌曲《黄安颂》。

    (学生朗诵了歌词)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师:这首歌同学们会唱吗?

    (大多数学生举手)

    那么我们就合唱这首歌吧。

    (学生合唱《黄安颂》)

    师:四十八万黄安人,“男将打仗,女将送饭”,他们是和谁打仗?为什么要打仗?同学们知道吗?

    (学生有的说跟日本人打仗,有的说跟国民党打仗……)

    师:我们还是来看看屏幕上的这些照片吧。

    (大屏幕呈现黑暗的旧社会、苦难的黄安人,并展示在旧社会穷人受苦受难、当牛做马受欺凌的10幅照片,教师分别作讲解说明)

    师:这是珍藏在红安博物馆内的图片,每张照片都是一个真实故事的写照。在旧社会,穷苦人民无衣无食、无田无地,只好给地主做工,当牛做马受欺侮,许多人饿死冻死、背井离乡。而反动的政府又同富人、恶霸勾结在一起剥削压迫穷人,当年黄安的穷苦人民,同全国广大的穷苦人民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要想翻身求解放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就只有拿起枪杆子闹革命,推翻反动统治,让穷苦人民当家作主。半个多世纪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穷苦人民闹革命,黄安人积极响应,所以才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壮烈场面。

    (学生听了我的介绍后,开始了自由地发表感想)

    生8:为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打仗。

    生9:我明白了,为了翻身求解放,我们的先辈们同反动政府展开了出生入死的斗争。

    生10:我们的先辈是与土豪劣绅、地主恶霸作斗争,为摆脱他们的欺凌和压迫。

    生11:当时社会太黑暗、太不公平了。爷爷奶奶说还有什么“三座大山”?

    师:是呀,那时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黄安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先辈们一定要推翻它们。

    【反思感悟】

    我认为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效果不明显,主要是中国革命史同这一代学生存在一种“代沟”。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他们对旧中国的苦难与黑暗缺乏了解,没有直观认识和亲身感受,他们不懂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甚至觉得那场“血雨腥风”的斗争不可思议,这是一种时空的代沟、认识的代沟、体验与感受的代沟。本案例中我由红色数字引发了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慨——红安人真了不起;由颂唱歌谣,再适时顺势地插入“黑暗的旧社会,苦难的黄安人”这个十分必要的环节,让学生们了解当年“有压迫就有反抗”的必然性,填补了学生认识上的“沟”。

    自豪之余,居然有学生很“实在”,发出了“红安出了这么多将军,为什么红安发展这么慢”这样的感慨,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可能认为有将军就会“沾光”,让我始料不及,一时语塞,以至于回答为“那么就要靠你们这代人的努力了”这样没血没肉一笔带过的话语,让我很是惭愧。看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价值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又一重要课题。

    【片段二】

    师:为了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在革命战争年代,从这里走出了223位共和国将军。同学们知道他们都是哪些将军吗?

    生1:我知道韩先楚将军,他和我同姓。

    生2:我和他(指生1)一样,我到烈士陵园参观过,也首先找和我同姓的将军,我知道秦基伟。

    生3:我知道詹才芳,我和他是同村的。

    生4:……

    师:同学们熟悉这么多红安的将军,那谁能讲讲这些将军的革命故事呢?

    生5:我讲一个《“旋风司令”——韩先楚扬威海南岛》的故事。(略)

    (大屏幕呈现:韩先楚将军相片)

    生6:我讲的故事是《故乡的战斗》,这是秦基伟将军的故事。(略)

    (大屏幕呈现:秦基伟将军相片)

    师:为了推翻旧社会,建立一个

    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向反动政府宣战,在红安就走出了两支红军主力部队。红安,到处留下了当年红军的足迹,你能说出一两个地方来吗?

    生7:七里坪长胜街有当年红军的足迹,我参观过。

    生8:我听说红安七里坪有一个红军洞。

    师:对,在离七里坪几千米的大山中有一个红军洞。

    (出示红军洞照片)

    大家看,这就是当年红军居住和战斗过的地方,红军洞旁写有一首歌谣——《红军洞歌》。歌词表现了当年红安的红军艰苦战斗,出生入死闹革命的精神。

    生9:老师,我想听听《红军洞歌》。

    师:我唱给大家听听吧。

    师(唱):山林岩洞是我的房,青枝绿叶是我的床;野菜葛根是我的粮,共产党是我亲爹娘。任凭白匪再猖狂,烧我房屋抢我粮,一颗红心拿不去,头断血流不投降……

    (全体学生鼓掌)

    生10:我再来讲一讲抗日战争中《陈锡联夜袭阳明堡》的故事。(略)

    生10:向抗日战争中和敌人英勇作战的将士们表示深深的敬意。敬礼!

    (学生做了一个立正的动作)

    师:同学们平时通过参观烈士陵园、纪念馆,听老人讲故事,一定搜集了很多红安先烈和将军们的故事。我出几个问题,让大家回答。答对的同学可获精美的将军相片卡一张。

    (出示问题)

    ①不下马的将军是谁?——李先念

    ②谁为红安题词“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杨锦华

    ④解甲归田的红军团长是谁?——方和明

    师:让我们把镜头定格在健在的将军吧!

    ⑤与山村小学四十五年不了情的是谁?——秦光远

    ⑥将军之子退休在家修大桥的是谁?——程平东

    师:是呀!将门之子,军校之才,原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程启文的儿子程平东,个人捐资修大桥,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他是我县的一面旗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⑦最后一个问题:红安精神“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指的是什么?

    生11: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

    师:你们能对红安精神进行一下简单的解释吗?

    生12:无私奉献精神。

    生12:舍生忘死的精神。

    生14:坚持革命到底的精神。

    生15:我还是不太理解,为什么为了革命,那时的红安人连命和家都不要?

    (我带的是实验班,学生思维活跃。又有一位“实在”学生发问了,这次我有备而来,故意停顿片刻。班长立刻把双手举起,两个大拇指一对,示意进行班级辩论)

    师:现在,我们分正方和反方进行简短的辩论,怎么样?

    (学生们跃跃欲试)

    正方:顾全大家,不顾小家,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

    反方:连小家都不要,怎么样顾大家?

    正方:我反对,先顾好了大家,才有安定的生存环境,才能有更加温馨的小家。

    反方:连自己的生命都没有了,还怎么保卫国家?

    正方:宁愿不要命,也不要大多数人受恶人的欺压。

    反方:他们是不是为了能得到一个英雄的称号?

    师:我们还是来听听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纪委委员徐深吉将军说的吧。“那时,我们随时都准备牺牲,准备葬身大别山、大巴山或是倒在长征路上,根本没有想到几十年后,能成为将军,能戴个官帽。”

    师:同学们,老师为你们骄傲,你们今天的精彩发言让我看到了你们的进步和成长,也看到了希望。

    【反思感悟】

    光荣的传统,先烈的精神,是一个抽象的道德概念。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了解大量的事实,才能丰富他们的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体验。案例中,让学生搜集并亲口讲述这些革命故事,配以大量的图片、诗文,让革命传统教育的道德认识形象化,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学生不但没有感到陌生枯燥,反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了真实而又自然的体验,获得了文字无法表述的深层理解。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精神财富,它们开创了一个时代,也指引着这个时代不断地向前迈进,课堂上“镜头”从远到近,使学生真切体会到了感动时代的红安精神。

    【片段三】

    师:红安精神穿越时空,成为红安的“脊梁”。你们作为将军的后代,作为骄傲的红安人,作为和谐社会的小公民,作为小学生,从现在起,应该怎么做?请同学们根据生活实际和自己今天的感受,讨论一下并当堂交流。

    (学生简短讨论、交流)

    师:请准备好的同学汇报一下自己的感想。

    生1: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在学校做文明小学生,在社会上做文明小市民。

    生2:以先烈为榜样,做文明人,做品行高尚的人,并不一定是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应该从小事做起,例如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要讲究卫生,不乱丢垃圾,遵守交通规则,尊敬老人,与同伴友好相处……

    生3:学会节约,不乱花钱。

    生4:注意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生5: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比如热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别人的事帮忙做……

    生6: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培养更多的优秀品质,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不做“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的庸人。

    师:同学们说得好,发扬光荣传统,学习先辈精神,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小公民,并不一定非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一定要等长大了再去做,而应该从小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最后老师提议,一起朗诵我们的激情感言——《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

    结束语:为红安争光,为先烈争气,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反思感悟】

    德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丰富道德认识,引导道德实践,养成道德习惯,并且把道德实践变为学生内在需要。没有主体的道德实践需要,道德认识就只会永远停留在抽象的道德认知上,革命传统教育的目的也是如此。此环节教师注重了道德实践的引导,不仅恰到好处地让学生产生了道德实践的主动需求,而且让学生懂得:道德实践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好高骛远,而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这样,就会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困惑】

    1.由于历史久远,上述片段只能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红安的历史,触摸红安的革命精神,用什么样的载体或方式方法让红安光辉的历史和革命精神变成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真正刻进学生心灵,在他们心中扎根,真正成为激励后人成长的力量?我感到很困惑。

    2.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成果,物质生活条件与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有些学生不能理解红安的革命精神,以致于在课前访问老红军、参观烈士陵园后回校的路上,有的学生提出“长征时为什么不坐飞机去”,“红安人不要命是不是有点傻”等问题。那么,红安精神留给我们的那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那种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那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斗志,该如何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体验、接近和内化?

    相关热词搜索: 红心 足迹 精神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