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论外来语在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学含义

    时间:2021-01-10 07:59: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外来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它们不但带来了第三方的文化,而且其语言特征对交际者双方的语言和文化都是一种冲击。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使用外来语会加深交际双方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丰富我们的语汇,但过多地使用外来语,不但会影响到本国文化的传承,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规范地使用外来语对本国语言的句法体系也是一种冲击。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来语;冲击;影响

    中图分类号:H1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5-0249-03

    格利斯的语用学理论,解释了听话人怎样在不同语境中理解说话人的意图,由此他提出了交际中的合作原则,认为要理解说话人在语言中传递的信息,靠的不是语言解码,而是语用推理,即根据语境假设和交际原则做出的推理,这些推理是基于真实、充分、关联和清楚等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进行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正确理解对方,自然要涉及说话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如果在交际过程中一方使用了为另一方所不熟悉的外来语时,可能产生三种结果:1、导致交际中断,转换话题;2、导致交际不充分甚至误解;3、导致双方对交际目的的再认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外来语会为理解双方意图带来一些不确定因素,要使交际顺利完成,就要研究外来语的文化含义。

    同其他语言一样,西方语言诸如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等都使用有大量的外来语,这不但丰富了各自语言的语汇,还扩大了它们的文化内涵,将这些语言的使用边缘向外推了一大步。例如,如果一个美国人在同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不同国家的人交际时使用martial arts时没有被他的交际对象所理解,那么,他使用已进入许多语言的外来语kong fu或Wu Shu时,则一定能为这些人所理解,并使交际得以继续顺利进行。正是外来语所具有的其他语言文化特征,使它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语言交际中占有了很重要地位。

    观察世界上的重要语言,如英、德、日语等都吸纳有很多外来语,并编纂有专门的外来语词典。笔者曾经做过一项粗略的统计,在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新英汉字典》(1978年版)中,仅读写超出英语规则的外来词就有900多个,占到总词汇的1.8%,而1993年出版的《英汉大字典》中,编入的外来语更多。实际上,英语国家中,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外来语数量要远多于统计的结果。

    从统计上看,编人《新英汉字典》中的外来语最多的是法语,占外来语总数的46%左右,词汇涵盖了从政治、军事、外交到时装、烹饪和休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反映了法语在文化上对英语的重要影响。其次为拉丁语,占总数的20%左右,多集中在法律、医学、逻辑和文法上。意大利语占10%左右,集中在宗教和音乐方面。其他如德语集中在战争、政治和技术上,西班牙语集中在语言、人物称谓及生活上,日语集中在历史及饮食上,汉语则多集中在传统文化方面。

    关于外来语的借入过程,William E.Umbach指出:“一种语言受另一种语言的影响而出现的词语‘借入’现象,这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民族问的战争、征服、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都能导致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和影响,促进它们之间词语的借用。”20世纪初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在其小说TheMexican(《墨西哥人》)中就大量使用了西班牙语词汇来描写其中的主人公Felipe Rivera,作者叙事时借助一些典型西班牙语词汇,把一个墨西哥少年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美国人能看懂作品,也正是因为美国通过战争兼并了一大片墨西哥领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西班牙后裔将墨西哥文化也带给了美国并融入了美国文化,使得很多美国人都了解墨西哥,知道它的历史,因而也知道小说中外来语所包含的确切含义。学习英语的中国人看不懂这些词汇,是因为我们没有那样的文化和知识背景。

    据Garland Cannon统计,从汉语进入英语的外来词有1189个之多,远远超过《新英汉词典》中所列出的汉语外来词数目。汉语外来词除了部分作为地名、物名和量词外,主要表示汉语中特有的方言、中国独特的生活习俗和一些典型的文化现象,是英语中找不到可以表达或准确表达它们确切文化含义的词汇。如“孔夫子”,既是人名又是儒学文化的象征,借入英语后成为专有外来词Confucius/Confucian/Confu-cianism;孙中山思想成了Sunyatsennism。又如“麻将”成了mahjong,“叩头”成了kowtow,“台风”成了typhoon。“武术”在英语中原有martial arts一词,但在中国武术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力宣传而扬名海外后,英语报刊杂志和其他传媒中就不再多用传统表述“China"s martial arts”,而改用China"s Kungfu。再如,英语中原有“bean curd”表示“豆腐”,但海外中国菜肴的风靡使该词已不足以反映它的文化内涵,故越来越多的人现在直接使用“tofu”。

    日本文化借入英语中的词汇影响较大的有精神方面的“武士道”(bushido),体育方面的“柔道”(judo),服装上的“和服”(kimono),宗教上的“神道”(Ryobu/Shinto),海洋气象上的“海啸”(tsunami)等,这些词汇无不带有典型的日本文化特征。

    当然,语言的影响是双向的。汉语在向英、德、法和日语借出词汇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借入其他语言,如中国佛教语言是从印度梵语借人的。进入近代社会,受西方政治制度影响,汉语借入了“民主、共和、代表、自由、思想”等词汇;受西方科学技术影响借入了“科学、电器、电报、电灯、电话、马达、引擎”等;受西方教育制度影响,借入了“学校、大学、中学、物理、化学、教授、校长”等。这些外来语为中国文化教育发展带来了大小的贡献。刘正琰和高名凯两人做过统计,正式列入汉语的外来词现已多达3433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和经济的全球化,大量外来词汇已不再通过意译,而经由港、澳、台和各种媒体直接传人中国内地,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在今天的城市年轻知识群体中,MBA(工商管理硕士)、CEO(首席执行官)、CF0(首席财务官)、CGO(首席沟通官)、CIO(首席信息官)、C00(首席运营官)、CTO(首席技术官)等都不再是陌生字眼。一些专家认为,在普通青少年群体中,传统的外来语也正在增加西化(即“音读”)倾向,如“taxi”在年轻人嘴里不再叫“出租车”,而称为“的士”;“party”不称为“晚会”,而称为“派对”;“T-shin”不称为“汗衫”,而称为“T恤”。在电脑爱好者嘴里,相关外国行业和产品名称更直接采用原文,如IC、IT、CPU、DVD、CD等。甚至在不少青少年嘴里,一些英语词汇直接采用音读来拓展汉语词义,如cool(酷),show(秀)等。还有网

    络语言,几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句子。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也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懂得少许汉语的美国旅行者在中国即使无法自由交际,但他可以凭借已进入英语中的汉语食品名字打听到吃饭的地方,使用一些物品的名字找到购物地点,等等。反之,在英语国家,一个懂得少许英文的中国人同样可以使用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同当地人进行简单的交流,以达到交际目的。虽然直接使用音读外来语背离了汉语规则,并招致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批评,但却没人能够扭转这个趋势,因为外来语所带来的不同文化已经深深地植入我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了。

    考察英语对外来语的吸收过程,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主要途径:

    第一种,对引进的词汇进行改造,或去除原母语所带的性、数、格,但又保留原词形不变。如Luftwaffe(德国空军),在英语中就失去了它的阴性冠词die,同时又保留德语名词第一字母要大写的规则。而德语从英语引进的das Hobby(爱好)则加上了中性冠词,按照德语规则将其大写。

    第二种,自身语库中有相同语义词汇的同时,给相同语义的外来语一个相应位置。如英语中visa一词是签证,但也保留了从法语中借来的ViSe,无论使用哪一个都不会引起人们误解。又如航空信函,英语中有airmail,但同时保存了法语par avian一词。人们在寄送国际航空信函时,信封上使用哪个标示都会为邮局工作人员所理解。

    第三种,自身语库中如果对外来文化中某个现象没有相应表达词汇时,往往直接从该语言中借用过来。如epee一词为尖剑术,从拼读规律就可认定为外来语。从字义上推敲,尖剑术是近代流行于上层社会纨绔子弟中一种供消遣的剑术,可以由此断定它来自欧洲的某种文化。还有外来的西班牙语pachuco一词,意指花衣墨西哥青年,还指社会地位低下的墨西哥裔美国人,好穿花衣,常纹身以为标记,在美国英语中具有典型少数民族的文化意义。其他如Field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无草木的高原,可能出自瑞典语;Shiite为穆斯林什叶教派教徒,由阿拉伯语引进;Shin(真宗)由日语进入英语等。

    第四种,英语对汉语的借入除了大小写受译者使用之外,发音采用近乎借入语的语音,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采用了我国南方方言语音,尤以广东粤语、福建闽北闽南方言所占比例最大,如Liehee(荔枝)、Longan(龙眼)等,可能是这些地区对外交流比较早的缘故。北方方言或普通话音译时间上则较靠后,如Pin Pang(乒乓球)、tofu(豆腐)等都同我们当前的生活有关。汉语进入西方语言的借词不少是用韦妥码式拼读法拼写的,因为这比较符合英语发音习惯,如将太极拳读为Taichi,气功读为chikung等。

    欧洲各国相近的文化使彼此的语言规则有许多近似之处,加之各国版图不大,经济发达,造成人口流动量大且速度快,因而语言上的相互影响比其他地区要大得多。我们在一国语言中看到的许多词汇常常可以在另外一国语言中看到,如法语中的agriculture(农业)、bus(公共汽车)、fruit(水果)、machine(机器)、temperature(温度)、village(村庄)等,拼写和语义同英语完全相同。德语中的Adaptation(适应)、Bank(银行)、Computer(电脑)、Export(出口)、Hobby(爱好)等也同英语完全相同。在这里与其说法、德文化影响了英美等国或者说英美文化影响了法、德等国,毋宁说是它们之间文化相互交流和汲取的结果,而且借用的频度要远远高于同东方文化的交流。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英语文化一边倒的影响导致了这些国家英语外来词的大量使用。虽然这些词型相同的词汇在各自语言中读音略有不同,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的理解,只要略知该门语言的句法结构,对掺杂其中的外来语就不难理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独立后经济上的崛起造成了美国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边疆的拓展和以欧洲为主的外来移民的增加,不但给美国带来了不同文化,也极大地丰富了它的英语词汇。而反过来,由移民社会构成的多元文化又极大地影响并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多元文化建设,美国社会创造的一些名词又成了欧洲语言中的外来语。尼尔·史密斯和达埃德尔·威尔逊指出:“(语言)常规是社会的产物,至少需要两个人才能建立并运用一个常规系统,而规则系统的创立和运用,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了。”在实际交际中,从文化学角度说,当乙方接受了甲方语言中某一特定表达,并借用这个表达来描述自己生活中的事物,外来语就成了沟通不同文化的重要渠道。它会加深交际双方对所使用的不同语言的结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理解,促进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

    但是也应当注意,借人的外来语,并不一定都有很强的生命力。许多词汇只是特定时期在特殊场合由特定人群所使用的,本身的社会涵盖面并不大,也不为社会所广泛接纳,很难进入正式的外来语词行列,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会自行消失。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使用外来语毋庸置疑会加深人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丰富我们的语汇,但是外来语的使用是否越多越好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过多地使用外来语,不但会影响到本国文化的传承,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规范地使用外来语对本国语言的句法体系也是一种冲击。法国政府为了抵抗英语的影响,就曾提出过净化法语的口号。德国很多人士也在想方设法抵抗英语的入侵,保卫自己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全球文化交流加强、经济一体化加速的过程中,加强对外来语研究,了解它们所带来的不同文化含义,对我们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是十分有益的。

    责任编辑:一 鸣

    相关热词搜索: 外来语 文化学 交际 含义 语言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