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纪念《社会科学研究》创刊三十周年

    时间:2021-01-28 07:59: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学术文化重建和发展的进程,创刊于1979年春天的《社会科学研究》如今已走过了她的而立之年。值此创刊30周年之际,我谨代表本刊全体同仁向多年来支持、关心刊物的领导、学人及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自1979年3月创刊以来,在中国历史上这最不平凡的年代,《社会科学研究》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力行解放思想和“双百方针”,注重不同学术理论观点的讨论和争鸣,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把握学术、理论演进的脉动,以其刊发的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基础研究和学术前沿的优秀作品、一大批探讨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创新成果,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思想变迁、文化转型、学术繁荣的历史进程,也通过丰富的选题和众多的特色栏目,以孜孜不倦地发现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方式参与了这一进程。《社会科学研究》有较高的学术文化含量,有准确的读者定位和自己的办刊特色。作为学术期刊,刊物明确以追求最佳社会效益为目标,以研究问题、锻铸新知、繁荣学术、昌明文化为自己定位,努力通过不断推出高质量的学术精品和理论创新成果来实现刊物的价值。多年来,刊物已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办刊风格,即学术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并突出问题意识和前沿意识,逐步形成了心无旁骛、质朴厚重、理性严谨的学术品格,为推动学术繁荣、理论创新、文化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创刊伊始,刊物发刊词中特别强调了解放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原则,“唯空话之勿讲,唯陈言之务去”;同时尤其强调了“双百方针”,“对持不同观点、不同见解的文章都提供争鸣的园地”,并长期开设了“争鸣与探索”栏目。最初一个时期,刊物主要刊登文史哲经等传统学科的研究成果,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演进,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学、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被不断推出。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刊物就开辟了社会学专栏,此后大约10年期间都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辟有社会学专栏的杂志之一,在扶持和推动我国社会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风笑天语)。在好些学科领域,刊物都组织过有影响的讨论或开设了独具特色的栏目,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全民所有制企业自负盈亏理论、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三国演义》及古典小说及其理论、反洋教与近代中国教案、巴蜀文化、语言哲学、中华和合文化、现代认识论、道家与道教、现代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社会、土地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公共行政改革、公司法律制度、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问题,等等。

    30年来,一大批著名学者,如哲学方面的冯友兰、张岱年、杨献珍、汤一介、黄楠森、钟肇鹏、卿希泰、张立文、冉昌光、张一兵、郭贵春、赖金良,历史学方面的徐中舒、黎澍、戴逸、荣孟源、周一良、任乃强、章开沅、丁伟志、牟安世、隗瀛涛、戚其章、罗志田、阎步克、段渝、茅海建、沈志华,文学方面的王利明、程千帆、曹道衡、许永璋、袁珂、敏泽、王达津、刘开扬、邓绍基、赵振铎、陈美林、石昌渝、杨海明、曹顺庆、萧兵,经济学方面的于光远、蒋学模、苏星、厉以宁、卫兴华、谭崇台、洪远朋、胡代光、刘诗白、林凌,政治学方面的高放、洪韵珊、包心鉴、李景治、张康之、俞思念、俞良早、黄卫平,法学方面的李昌麒、王利明、龙宗智、卞建林、左卫民,社会学方面的费孝通、袁亚愚、陆学艺、郑杭生、邓伟志、童星、李汉林、孙立平、王雅林、徐安琪等在《社会科学研究》发表了他们精深的研究成果,支撑起刊物的学术质量。同时,许多学界新秀也在这里发表了他们最初的成名作,与刊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且使刊物的未来发展能够持续下去。

    《社会科学研究》仍在不断探索提高刊物质量和特色的路子,近年来增强了编辑的主体意识和问题意识,加大了开门办刊的力度和与全国学界的深入联系,积极引入专家学者参与刊物的选题策划和每期主题的设计。两年前实行了专题研讨栏目主持人办法,聘请专家学者担任栏目主持人,提升了刊物的学术水平。为了克服综合性刊物通常采用各学科拼盘式结构,学科分类细碎化并缺乏个性的情况,突出问题意识,在栏目设置上尝试了突出专题研讨栏目的结构,即设置四大栏目版块:专题研讨、社科研究、人文研究和学界观察。其中专题研讨栏目根据学科前沿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的提出,力求逐渐突出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从多学科综合的视角加以讨论,近两年陆续推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问题、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改革成果分享机制研究、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物权法》实施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可再生能源政策与立法研究、马克思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生活质量研究、生活世界理论研究、重估现代中国文学的批评概念、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研究、冷战史研究、汶川大地震反思、社会治理中的合作问题、西方学术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等专题研讨栏目,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社会科学研究》多年来获得过多项荣誉:

    1992年,第一批被确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在之后每次新版中保持这一名称且排名靠前;

    1995年,被评为四川省十佳期刊;

    1998年以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每1-2年动态评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社会科学研究》始终人选其中并排名靠前;

    2000年,被第一批确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并在之后每次新版中保持这一名称;

    2007年,被评为四川出版·期刊奖一等奖获奖期刊(2005-2006年度);

    2009年2月,再次被评为四川出版·期刊奖一等奖获奖期刊(2007-2008年度)。

    如果说,30年来《社会科学研究》还做出了些许成绩的话,这与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的关心和指导分不开,与四川省社科院的领导和支持分不开,与刊物历任总编冯举、任德烈、鲁家果、刘昌果(副总编、常务副总编)、周琳、李翠贤的办刊理念和思想境界分不开,与几代编辑的学术追求、编辑素养、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分不开,更与众多学人、作者、读者的支持和关爱分不开。在摸索办刊方法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努力,我们也拥有了一支思想活跃、眼光敏锐、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品德,并且热爱学术编辑事业的高素质的编辑队伍。

    创刊30周年是刊物的而立之年,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此时,我们需要总结过往的成败得失,更要进一步认清形势,确定未来努力的方向。毋庸讳言,近30年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着以西方的学术标准为评判标准的倾向,在这个评判标准下的研究成果不仅忽视了对中国问题本身的深度研究和理论关注,事实上也根本不能与西方进行实质性的交流和对话。当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正面临新的转折,即如何研究和总结中国自身的问题和经验,建立中国自己的学派。因此,刊物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参与和推动这一转折的实现。我们将更加努力地求索,锲而不舍,勤奋耕耘,我们也期待着来自新老朋友们的指点和鞭策。

    一份受人尊重的学术杂志——纪念《社会科学研究》出版30周年

    郑杭生

    相关热词搜索: 创刊 十周年 纪念 社会科学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