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对外援助的动因分析

    时间:2021-02-17 07:53:4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对外援助的行为相似但背后的动因却各异。推动个人、慈善组织和国家参与对外援助的五种主要理论观点包括个人捐助的心理学动因、信仰组织的慈善援助、现实主义的援助工具论、跨国福利援助观和马克思主义外部市场理论。

    关键词:对外援助;援助心理学;跨国福利援助;信仰组织援助;援助工具论;外部市场

    中图分类号:D8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4)07-0016-10

    作者简介:刘慧华,哈佛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联系研究员

    21世纪是个全球化的时代,国际社会日益融合为一个命运共同体。随着财富创造的日益国际化,一个国家寻求和保护海外利益的迫切性也日益提高。体现在对外援助上就是,参与对外援助的国家日益增多,援助规模也越来越大。据经合组织统计,发展援助委员会捐款国的官方发展援助从1950-1955年的19.5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256亿美元。

    与此同时,非政府组织(NGO)和私人慈善捐赠也异军突起。2006年沃伦·巴菲特为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捐出了370亿美元,使该基金会仅2007年的援助款就高达28亿美元,到2012年该基金会一年的慈善捐款更是高达34亿美元。这些款项主要用于全球健康、全球发展和美国的教育事业。他们的慈善援助也得到其他亿万富翁的响应,包括脸书公司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彭博新闻社老板迈克·布隆伯格、沃尔玛公司的吉米·沃尔顿等。

    确实,对外发展援助在其70多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经常地出现在新闻头条。社会名流包括乔治·克鲁尼(电影明星)、埃尔顿·约翰(英国歌手)、保尔·麦卡特尼(披头士乐队歌手)等都纷纷出现在对外援助的募捐和宣传活动中,号召民众支持在全球范围内“结束贫困”。人们不禁会问,这些国家、组织或个人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对外援助?

    对外援助的相关研究

    多年来,学术界发表了不少研究,试图寻找其中的答案。2000年,哈佛大学阿雷斯纳教授(A.Alesina)和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多勒(D.Dollar)在《谁给谁援助和为什么?》一文中,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对主要援助国的援助动因做了系统分析。他们发现,与传统的看法不同,殖民地时期的传统联系和在联合国的投票模式对对外援助资源分配的决定作用比受援国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的作用更大。非民主制的前殖民地国家得到的援助比民主制非前殖民地国家多出一倍;经济封闭的前殖民地国家比经济开放的非前殖民地国家得到的援助也多一倍。传统宗主国的对外援助大多集中在其以前的殖民地,目的是维护它们在这些前殖民地的特殊地位并寻求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相比之下,以前没有殖民地的援助国,在援助中会更多地考虑接受国的实际需求(如贫困指数)。然而,最近也有微观经济学研究对此提供质疑。如奥斯特罗姆(E.Ostrom)等在2001年的研究就发现,尽管瑞典以前没有殖民地,但瑞典的对外援助也在追求商业利益。以前没有殖民地只是会让这些国家更少地考虑从哪里去通过援助获得经济利益。

    在国别比较研究方面,希芮德(P.Schraeder)、胡克(S.Hook)和泰勒(B.Taylor)在他们1998年的研究中发现:日本的对外援助主要受经济和贸易利益驱动;瑞典的援助倾向于支持抱有进步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权;法国的对外援助几乎完全集中在法语区国家。纽莫尔(E.Neumayer)也发现,包括沙特、科威特和阿联酋在内的OPEC援助国更热衷于援助其他阿拉伯国家或非阿拉伯穆斯林国家。阿雷斯纳和多勒这方面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美国把三分之一的对外援助给了埃及和以色列;法国的对外援助主要给其前殖民地国家;日本的援助与接受国在联合国投票的模式有高度相关性。

    在一国援助的价值取向方面,阿雷斯纳和多勒发现,如果不考虑埃及和以色列,美国援助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扶贫、支持民主体制和开放的经济体。北欧国家也类似,不同的只是它们较少地集中在中东地区。法国的援助与扶贫和支持民主制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日本的援助主要服务于经济利益,与前殖民地的关系在援助决定中的作用不显著。这些国家的非官方援助与接受国法制水平和经济政策的好坏密切相关,与民主制度和地缘政治的相关性不强。因此,私人援助更多地给予较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或许是因为那里的市场更大。此外,伯廷·马滕斯(B.Martens)也指出,非营利性慈善组织的援助与政府官方援助的取向不同,它们更多的是支持人权、支持提高妇女地位和改善环境。

    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点是,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对外援助与其它变量的相关性(association),而不是试图揭示因果性(cause-effect)。它们虽然揭示了大量的相关现象,但显得不够深入。显然,不同的参与者,从个人到慈善组织,从一国政府到多边国际组织,对对外援助都抱有不同的目的,受不同的理念推动。这方面也有不少研究成果,本文将之归纳为以下五种主要观点。

    个人捐助的心理学动因

    私人捐款是一种个人收入有意识地转让给另一方的自愿行为。帮助他人是一种古老的人类行为,可能源于最早出现的两个人类之间。心理学认为,彼此帮助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一种现象,也是人类之所以能历经灾难而幸存下来的原因。在亲属之间共享食物和其他基本生存资源对人类在严峻条件下生存至关重要。这与其他动物有类似之处,不同的是人类的分享可以超出亲属范围,可以与从未谋面的人分享。

    卡尔(S.Carr)、艾利希(M.Eilish)和迈克拉奇兰(M.Maclanchian)在他们合著的《援助心理学》著作中,把收入转让行为描述为一种人的心理认知过程。当潜在的捐助者看到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人时,他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同情和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观察到丧失基本生存资料的现象与他意识中这个世界应该如何的认知不符,这就会促使他采取行动试图改变这种隋况,减缓这种不协调,即改变生存资料分配的相对不平衡。收入再分配可以被视为这样一种交易,即捐助者把部分生存资料转让给接受者以减缓甚至消除捐助者内心的不平衡。内心不平衡的减缓或消除也是一种消费满足形式,然而,这种满足只有在接受者的境况因此得到与捐助者的期望相符的改变后才能实现。如果捐助者对接收者的反应预期不适当,观察到不同的反应或结果,捐助者的认知不协调就得不到改善,甚至还会加重。结论是,捐助者和接受者对捐助使用的偏好应该一致或者非常接近。只有这样才会使交易成功,使双方的效用都得到相应增加。

    相关热词搜索: 动因 援助 对外 分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