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韩非子》对形式正义的追求及其局限

    时间:2021-01-25 07:59: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为了解读《韩非子》的政治谈论和政治论说,从政治哲学视角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韩非思想并不是一种“非道德主义”的伦理学说,《韩非子》体现出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在其“法治”论说中对形式正义的追求和辩护,但韩非所构想的“法治”甚至要求民众用生命的代价换取对人主或国君所立法律的固执坚守,其所有臣民在“人主之法”面前的平等,以及所有臣民在人主面前平等的“以法治国”之理念,与现代法治存在着本质性差异。

    关键词:韩非;《韩非子》;政治哲学;以法治国;形式正义

    中国政治哲学史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个热点,甚或可以说,它也是整个中国哲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但是,毋庸讳言,现有的研究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诸多中国政治哲学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不仅谈不上是新瓶裝新酒,也不是旧瓶装新酒或者新瓶装旧酒,而只不过是给装着旧酒的旧瓶贴上了一个新的标签。更为令人沮丧的是,人们对自己所摆弄的这些新标签还缺乏基本的了解,常常是想当然地赋予这些新标签本来并不具有的意蕴,甚或在误解这些新标签的前提下创造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新新标签”。比如,我们看到的儒家的正义论研究、老庄的正义思想研究和中国正义论的重构之类的东西,大致就属于拿着自己并不了解的时髦标签贴在装着旧酒的旧瓶上的结果;再比如,谈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某家某派的“伦理正义思想”,大致就可算作令人啼笑皆非的“新新标签”之创造了,因为所谓“伦理正义”的概念就像“方的圆”之概念一样的荒谬。

    毋庸赘言,中国传统思想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政治谈论和政治论说,而现代中国学者研究中国传统的政治谈论和政治论说的角度和路径大致也不外乎以下几种。第一,以传统的方式来研究这些传统思想。比如说,以经学的方式来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的政治谈论和政治论说,就属于这一路径。这一路径的一个修正版本则是力图对西学实施彻底的现象学“加括号”程序,力图排除任何的“偏见”或“前见”,摒弃现代的“学科”观念,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把握和呈现中国传统的政治谈论和政治论说的本来面貌及其固有的思想逻辑。第二,接受现代的“学科”观念,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来梳理和重释中国传统的政治谈论和政治论说,这种研究通常被我们看做“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归属应该是“政治学”,而不是“历史学”。但并不出人意料的是,在中国学术界,“中国政治思想史”在一定程度上恰恰被理解成“中国思想史”的一个分支学科。但如果我们淡化甚或抹杀了“政治学”与“历史学”的视角之间的差异,或者说,如果我们从一种模糊不清的学科视野出发,来研究中国传统的政治谈论和政治论说,那么这种研究很可能会表现为这样的形式,即不加分别地对某家、某派、某人或某一文本的政治谈论和政治论说进行梳理和重述。第三,无疑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来梳理和重释中国传统政治谈论和政治论说。我们知道,对“政治”的哲学研究当然属于“政治哲学”的范畴,“政治哲学”无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当我们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来梳理和重释中国传统的政治谈论和政治论说的时候,我们所做的自然就是“中国政治哲学史”的研究了。与此相关联,“中国政治哲学史”的学科归属是“(政治)哲学”,而不是“历史学”。

    回头来看,第一种研究路径与“中国政治哲学史”的研究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而归属于“政治学”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虽与“中国政治哲学史”研究共同分享了现代的“学科”观念,但两者的学科归属和学科特性却并不相同,前者属于“政治学”,后者则属于“哲学”。反过来,如果我们模糊了“(政治)哲学”与“政治学”之间的性质差异,甚或从某种含混不清的学科观念出发,那么我们对中国传统的政治谈论和政治论说的研究就几乎不可避免地会表现为第二种研究路径之下的诸种形式或样态,而不再具有“政治哲学”的意味了。进一步地说,如果所谓的“中国政治哲学史”研究既不清楚自己的学科归属和学科特性,也没有自己区别于“政治学”的研究视角,那么它就很难避免与以往“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混同了。如果是这样,那么所谓的“中国政治哲学史”研究就丧失了自己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力图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出发,来梳理和解读《韩非子》中的政治谈论和政治论说,与此相关联,本文也是“中国政治哲学史”个案研究的一次尝试。

    一、“非道德主义”的概念分析与《韩非子》之政治哲学解读的思想前提

    《韩非子》一书所讨论的几乎全都是“政治”,其中占有极小比重的形而上学论说,也主要是对《老子》中相关论点的政治化阐释,并没有什么原创性的贡献。因此,可以说《韩非子》乃是一本相当纯粹的讨论“政治”的著作。但是,这本相当纯粹的讨论“政治”的著作是否具有“政治哲学”的意义?或者说,其中是否蕴含着“政治哲学”的内容?是否存在“韩非子的政治哲学”这样的东西?诸如此类的问题却是很有争议而又不易回答的。

    在国内学术界有关《韩非子》的思想研究中,与我们这里致力于探究的问题最具相关性的是这样一种观点:韩非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非道德主义。不过,在关于韩非的非道德主义思想的论述中,学者们对“非道德主义”(amoralism)这一概念的理解似有所偏差。正像“amoralism”的中文翻译“非道德主义”所表明的,“amoralism”是一种道德学说或者伦理学说,而不是一种政治学说,当然更不是一种政治哲学的学说。但在有关韩非的“非道德主义”思想的论述中,学者们似乎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与此相联系,“非道德主义”这一概念也几乎在无意识之中被转换成了一个政治学概念和政治哲学概念,或者说,人们混淆和抹杀了伦理学(道德哲学)、政治学与政治哲学之间的差异。这样一来,所谓“韩非的非道德主义”就同时是一种道德学说、政治学说和政治哲学的学说,因而也就出现了韩非的“非道德主义的政治思想(学说)”和韩非的“彻底非道德主义的政治哲学”这样的说法。但诸如此类的说法无疑是荒谬的,它们只是概念混淆的结果和表现。让我们仔细地想一想,说一种政治学说是“非道德主义的”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它没有以道德的方式来思考“政治”,是说它没有把“政治”看做“道德”的延伸,还是说它把“道德”排除在“政治”思考的领域之外?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只是意味着这种政治学说摆脱了道德化的政治思维方式,强调了“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区别,以及“政治”相对于“道德”的独立性。这又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呢?或者,一种“非道德主义的政治学说”的意思是,它在对“政治”的思考中批判了道德化的政治思考方式,揭示了以道德的方式解决政治问题的空想性,呈现了“道德”与“政治”之间的不一致甚或冲突,并力图克服对“政治”的道德化扭曲。但这样理解的“非道德主义的政治学说”既没有否定“道德”领域的存在,也没有质疑“道德生活”的必要性和价值,它又怎么能被说成是“非道德主义的”呢?或许,学者们用“非道德主义的政治学说”这一概念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即认为“政治”关涉的只是不同的个体、群体和阶层等之间的实力较量,“政治”乃是人们之间纯粹的利益博弈的战场,政治生活无所谓是非对错或者公平与否之类的区别和问题。不过,这种对“政治”的理解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实力政治观”吗?而“实力政治观”本身乃是一种政治学说,而不是一种道德学说。换言之,它对“道德”本身并没有说什么,而且我们也不能从“实力政治观”合乎逻辑地得出漠视或质疑道德生活之必要性的“非道德主义的”推论。比如,马克斯·韦伯是一个“实力政治观”的鼓吹者,但他却从来都没有无视、拒绝接受和质疑道德生活的必要性和道德原则的价值。所以,这样被理解的“非道德主义的政治学说”也是不能成立的。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实力政治观”与对“政治”的“哲学思考”之间乃是一种对立的关系;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接受了“实力政治观”,那么政治哲学的思考就是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反过来,政治哲学思考得以可能的理论前提之一就是对“实力政治观”的批判和超越。

    相关热词搜索: 韩非子 局限 正义 形式 追求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