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忆语体文学的诗性风格研究

    时间:2021-02-23 07:52:5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忆语体文学是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出现的一类以“忆语”或相似表达为名,记录文人个人家庭婚恋生活为主的中长篇自传文言笔记体文学,其外部形式不遵传统传记章法规范,内部情节缺乏时间顺序或因果逻辑性,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无论从情感内涵还是艺术风格上考察忆语体文学,都可以发现其中鲜明的文人气质,这对于研究此期文人心灵史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忆语体文学;结构形式;艺术表现

    一、忆语体文学的内涵

    一切与人类心灵有关的艺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都可称之为诗性艺术。就忆语作品而言,正是作者将忆语文本当作自己心灵的映现,以一颗诗心去体悟生活,方才营造出一个诗性的文本世界。明清以来,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和变革,促使知识阶层走上重视主观自我的道路,他们开始追求性灵的表达。晚明个性主义思潮的中心人物李赘提出“童心说”,认为文学应从“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出发,以张扬自我、体现童心者为至文。随后的公安派、竟陵派乃至清中叶以袁枚为首的“性灵派”作家,都同样把“性灵”当作文学本质。他们不再局限于诗歌模糊泛化的情感表现方式,积极寻求在其他文体中为自己写心,包括忆语在内的一些文学样式开始成为文人心灵的展现地,与诗歌担负着同样的抒情功用。中国数千年诗性文化加上特定时代背景的催发,促成了忆语体文学这朵诗性之花的盛开。中国古典诗歌咏情,求真情流露,《诗大序》中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向来是文人情志的抒发载体,歌吟着文人内心最为隐密的情感。构形求以情运文,诗歌亦受到格律限制,但从内部结构组织看,往往采用意象的联缀式或情感的抒发式,随诗人心性自由挥发。中国诗词虽有豪放婉约之分,但置于世界诗歌之林中,即使是最慷慨高歌的豪放之作,与西方的抒情诗比较,也显得那么含蓄富有意蕴,这与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是相通的。

    二、忆语体文学结构方式

    1.外部形式不遵传统传记章法规范。

    忆语体文学是传记文学发展的一个分支,但以传统传记文学的结构规范来衡量它,可谓无章无法。传统传记文学构架整体严密,起首介绍人物姓氏、籍贯、身世,然后铺叙人物生平事迹直至一生完结,结尾仿史传作法以一段评价总结全篇。忆语体文学则由一系列片断随意连缀而成,形成开放灵活的散化结构,可以说只要能表达作者情思的形式,都可任意取用。我们很难对忆语体文学的结构进行归纳,只能统称之为“不拘一格”。

    2.内部情节缺乏时间顺序或因果逻辑性。

    考察传统叙事文学的结构方式,尤其在传记文学里,时间有更重要的意义,人物生平能否连贯始终,在于时间能否有条不紊地贯穿起诸多事件。总的说来,时间是更能把握的东西。不论事件发生在身外还是体内,我们都能确定次序,分辨先后。时间与事件,是一条分不断的链。到了忆语文本中,忆语作者是以感觉和经验去把握世界,强调联想发散式的思维方式,不重严谨、缜密的逻辑结构,其感知到的是感性琐碎的日常生活图景,文本也相应缺乏清晰完整的叙事框架。而且所选题材限于家庭婚恋生活,轻盈短小的片断描写,足以勾勒点滴生活情态,不必构建完整宏大的社会生活图景。因此忆语文本内部各个片断,不一定都以时间顺序或因果逻辑安排秩序,组织行文,这就缺少发展性与逻辑性。

    3.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这种不拘一格的行文方式是与自由抒写情性的特征相伴相生,原有的一切作文教条便不能对文人形成束缚,文人们不专意地去考虑选材、结构、语言等等形式的问题,而只是一味地自由任性地去写,去创作。这样一来,文人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修养和对艺术美的直觉把握,便在无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左右着文人对艺术形式的选择和创造,左右着文人对艺术美的把握和追求,并把这些选择和创造、把握和追求,一点一滴地自然而然地渗透在提炼主题、结篇布局、取舍材料、遣词用语等具体的创作之中,从而使闲书的行文灵动而流畅,语言自然而质朴,结构散放而灵活,达到了一种无拘无束、不拘格套的艺术境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本是晚明公安派的创作观念。其代表人物袁氏三兄弟在个性主义思潮中心人物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下,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如“性灵”一说:“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忆语体文学显然是这一性灵思潮的产物。

    三、忆语体文学写意性的艺术表现方式

    1.节制的情感表达。

    (1)直抒胸臆。作为一种抒情色彩浓烈的文学样式,忆语作品中有大量直抒胸臆的语句,出现在全文总括处或每则片断末的抒情感发中。它们多与叙事配合,自然顺接,点到为止,来得节制、自然、质朴。(2)诗歌承担的抒情功能。诗歌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在较短的篇幅内传达尽量多的情感内涵,创造出耐人寻味的诗意,这是散文笔致较难达到的效果。忆语用诗,重在精练,这与其片断单则的体制有关。忆语以“则”为单位串起行文,每则片断内部描述一段生活场景,容量较小,无法承担额外诗句的铺排,大量诗句的引用可能破坏它短小精悍的特色,因此忆语诗句总是取其精华,用在最能体现诗性价值的地方。

    2.描写的意境化。

    意境化是忆语体文学诗性特征重要表现方式。意境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形描写与无形描写相结合,使有限的具体形象与想象中的无限丰富的形象相统一,使再现真实实景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从而为艺术接受者提供一个可以生生不息的想象世界。包括:(1)诗性语言的运用。描写的意境化,首先来自诗性语言的运用。忆语文章选词用调相当讲究,其语言采用典雅精粹又流畅浅显的文言文字,富有画面感和音乐性,深情蕴于其中,往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2)意象的选用。“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融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在片断描写中勾绘一些简单而别有深意的形象或物象,这就将作者隐含的思想情感指出来,既传达了作者别样的心思意绪,也造就了描写的意境化。

    3.叙述的空白意蕴。

    诗化的意境不仅体现在有形之景中,有时“不言”更能传情达意,达到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效果。苏轼《送参寥师》:“欲令诗语妙,无令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华琳《南宗秘诀》:“凡文之妙者,皆从题之无字处作来,凭空跳起,方是海市蜃楼,玲珑剔透。”莫不点出空白之境的意蕴。忆语作者深谙这一点,当他们在讲述事件时,有时会有意省略一些情节发展的重要内容,这里的空白就扩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文本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

    4.和谐美的女性形象。

    诗要展开审美想象,必须进行高度概括,这种概括性使不同人的情感差异进入一种共同的情境,因而在诗中最高境界是内心与外界、内心与内心高度统一的“意境”。忆语体文学作为一种诗化的文本,同样强调高度统一的“意境”,表现在其中的女主人公身上,便是对和谐美的追求。因为任何一个形象胚胎都产生于生活特征与情感特征的化合。在诗中更突出的是对生活的普遍概括性和情感的统一性。普遍性和统一性使诗的形式有一种求同的功能,不管在生活中有多么大的差异,一旦进入抒情诗,这些差异就被概括、缩短了,乃至消灭了。忆语女性是一群诗化的人物,她们的性格往往恒定不变,一出场就带着美德与诗性气质进入读者视野,并在以后漫长的时日里,通过日常生活琐事的展现,不断巩固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如忆语作品写到身为贤妻的女子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提到她们如何为病患的家人忧心难寝,并耐心地照顾他们,或如何辛苦地操持家务、料理家事。类似这样的细节场景一再复现,但每一次展示。都只是人物善良天性的平面铺展。

    四、忆语体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忆语体文学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更重要的在于它开创了一条自叙传的新路。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上,一直不甚独立发达的自传文学,在清代却呈现了某种创新局面,形成了以忆语体自传文学为主的创作小高潮。在体制、传主、主旨、视点、美学等方面皆有创新,并为现代传记文学史上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传热的出现,提供了中国传记文化范本。的确,忆语体文学虽未能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但无论对人性、个性、妇女问题、反传统价值的认识或是在语言、文学形式的拓展上,都表现出前瞻的勇气,预示了20世纪初中国文学的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人性的张扬、对封建旧意识的否定,带来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个性的一次大解放,一向被冷落的自传,便成了人们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一种最方便有效的形式。自古以来对自己私生活讳莫如深的中国文坛,此时大兴自传之风,一大批以标举表现自我、张扬自我为上的自传作品争相涌现。此期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小说接续了忆语体开创的自传新路,以更为真诚开放的面目表达了新型知识分子对自我的认识。忆语体文学可谓新时期自传文学的先声。

    相关热词搜索: 语体 的诗 风格 研究 文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