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台儿庄大战中的记者和作家

    时间:2020-03-20 08:00: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1938年春,惊心动魄的台儿庄大战,吸引了数以百计的中外记者、作家。他们过运河,赴阵地,上战场,钻战壕,在枪林弹雨中,采访台儿庄大战中的英雄,会见高级将领,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罪行,报道台儿庄扬威不屈之地的壮烈事迹。

    1938年4月7日,当台儿庄大捷的喜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时,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万人空巷、灯火狂欢,武汉、长沙、桂林、开封……民众彻夜游行。台儿庄大捷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博得了世界人民的声援与同情。战地记者肩负了抗日救亡的历史责任。他们以笔杆为刀枪,讴歌正义,揭露罪恶,赞颂英雄。记者、作家们在血染焦土的台儿庄,立下了不朽功勋。炮弹似暴雨,炮火似闪电,炮烟似浓雾,炮声似雷鸣。空中硝烟密布,地上尘土迷漫的战地岁月已湮灭在时间的记忆中。回溯历史,70年前,他们的足迹遍布鲁南,遍布台儿庄,时代会记住他们,历史更会记住他们。

    艺术家及中外记者云集台儿庄

    当台儿庄烽火翻滚,狼烟突起时,诗人臧克家大声疾呼:“角声唤我去铜山”。当台儿庄中日双方肉搏战、拉锯战犬牙交错时,作家郁达夫“驱车直指彭城道”。接踵而至的记者有《大公报》的范长江、高元礼,《新华日报》的陆诒、张企程,《中央日报》的李凯生、曹聚仁、邓珂云、石家驹,全民通讯社的曲茹、秋江,《华文日报》的胡定芬,《良友画报》的顾廷鹏、俞创硕,《华侨战地》的骆德露、蔡学余,《扫荡报》的张剑心、高天,《星洲日报》的胡守愚,《新蜀报》的石燕等。还有众多的文艺界人士,如钱俊瑞、洪琛、冼星海、金山、张瑞芳、罗荪、谢冰莹、王西彥、海萍、于黑丁、维特等作家、音乐家、演员,都曾冒着敌人的炮火,踏上伟大的战场,投入火热的救亡运动中,台儿庄古运河两岸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有史可查的来台儿庄的外国记者有塔斯社的顾里宾斯基(翻译张郁廉女士),伦敦《泰晤士报》的窦登、佛兰明,哈瓦斯社的马菊思,新西兰《今日妇女报》《观察报》的韦尔根女士,英国《梅尔邦日报》的华伦,法新社的江华德·约条,美国米高梅公司摄影师王纽尼,《泰晤士报》摄影记者宋若曼,美国合众社著名记者依若·爱泼斯坦、白尔登等10余人。荷兰伊文思偕助手约翰·费尔诺、罗伯特·卡帕,美国海军助理卡尔逊及随从艾温、约翰·斐罗,亦先后来到台儿庄进行战地参访。

    此外,还有没与第五战区长官部联系的中外记者、作家、艺术界人士也曾亲临台儿庄前线,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伊文思拍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

    尤里斯·伊文思,1898年11月

    18日生于荷兰,著名电影纪录片艺术家。1938年1月,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席卷全国。伊文思偕荷兰籍助理摄影师约翰·费尔诺、卡帕(匈牙利)来到了中国,报道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实况。

    4月初,伊文思一行来到了台儿庄,见到了孙连仲、池峰城等爱国将领,深入战场,亲见目睹中国士兵与日军厮杀的惨烈情景。伊文思不顾安危,在血雨腥风中,拍下了日军在台儿庄烧杀的罪行;拍下了中国军队为保家守土,与侵略者浴血拼杀的镜头;拍下了台儿庄人民支援前线的动人场景,记录了战乱中的人民回到废墟上重建家园的凄凉景象。伊文思携带拍下的片子回到美国,编辑成了纪录片《四万万人民》。他选用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激动人心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配乐,美国剧作家杜特莱·尼可尔斯撰写了解说词,美国著名电影演员列特·玛区为之解说。

    伊文思的《四万万人民》真实反映了台儿庄大战的全貌,向全世界人民介绍了中国军民不可侮,敢于同侵略者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由于制片人和拍摄者深入战场,观察细致,善于捕捉最生动、最感人的情节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影片在美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放映时,受到一致好评,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对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起了很大作用。

    伊文思用影片《四万万人民》的票房收入购置了药品,捐献给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并把一架摄影机及部分胶片赠送给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这对延安建立电影事业,无疑是雪中送炭,对新中国的电影艺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爱泼斯坦撰写《人民之战》

    愛泼斯坦,原籍波兰,生于1914年,童年在中国天津度过。15岁时,爱泼斯坦就进入《京津日报》工作,22岁担任美国合众社记者。新中国成立后爱泼斯坦移居中国,并加入中国国籍,20世纪80年代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设》编辑。

    1938年3月23日,日军向台儿庄方向进攻。爱泼斯坦获悉消息后,不顾生命危险,坚决要求到台儿庄战地前线采访。4月2日,爱泼斯坦在郑州开往徐州的列车上遇到了伊文思和他的《四万万人民》摄制组。4月 3日早晨,爱泼斯坦与伊文思、卡帕等到达徐州。爱泼斯坦拜访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听他讲述了保卫徐州的意义。当日下午,他坐上了开往台儿庄战场的火车,与伊文思、卡帕等组成考察团一同采访。到达台儿庄之后,爱泼斯坦还临时充当了《四万万人民》摄制组的灯光师。爱泼斯坦回忆说:“我和伊文思一伙记者意气相投、配合默契,对于拍电影我是外行,但是我可以帮他们打灯光、布置道具。”

    多年后,当他回忆台儿庄大战时的见闻说:“我到过台儿庄,当时街里没有战壕,城北及西北都挖了很多掩蔽体。我写的《人民之战》一书都有详细记录。战斗激烈时,我们记者在运河南的一个小山头上,日军的炮弹从头顶飞过,台儿庄内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房屋被打成了废墟,杨柳树都打断了,水汪里漂浮着震死的鸭子。战后我进入台儿庄,目睹了废墟上尸体遍地,血流成河,年轻的母亲死了,小孩还伏在母亲身上吃奶。路是没有了,到处是烟,到处是火。太惨了!当时,周恩来在统一战线的军委会政治部任部长,曾就台儿庄大战的战略战术问题有过指示。告诉李宗仁、白崇禧,要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要围点打援。大战期间,周恩来曾派张爱萍到过徐州。当时,我们去台儿庄的记者很多,《大公报》的范长江,《新华日报》的陆诒,荷兰的伊文思,英国的佛兰明,法国的约条,美国的卡尔逊。卡尔逊是美国的海军助理,虽然是军人,但有文才,描写得比我好。卡尔逊写的《中国的双星》,其中有几篇是写台儿庄大战的。这个人对中国人民很友好。他到过晋察冀,去过延安,访问过朱总司令。”

    1982年秋,67岁的爱泼斯坦阔别44年后再次来到台儿庄。他写道:“台儿庄,这个在旧中国受战争创伤严重的地方,现在已经坚定地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这是台儿庄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只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会使这一切成为可能。”查阅爱泼斯坦的《人民之战》英文版一书,其中有两章详细地记述了台儿庄大战中军民齐心抗战保土的情况。爱泼斯坦将《人民之战》中的《反攻》译出后编入1985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徐州会战》一书,无疑是锦上添花了。

    郁达夫赴台儿庄劳军

    郁达夫,1896年生于浙江富阳,中国现代文学家。卢沟桥的炮声,惊醒了他的鸳鸯蝴蝶梦。他登上福州的于山,遥望北国大好河山已被日军占领,愤慨万分。在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祠前,他写下了吊先贤、抒己怀的《满江红》: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

    有几个为公成就,丰功伟烈。

    拔剑光寒倭寇胆,

    拨云手指天心月。

    到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

    会稽耻,终当雪。

    楚三户,叫秦灭。

    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

    合畔班师酣醉石,

    亭边思子悲啼血。

    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

    郁达夫到处疾呼:“加强团结,加强抵抗。抗战到底,反对投降。”1937年初,郁达夫被推选为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会长,后应郭沫若邀请,在武汉军委会任职。在武汉这段时间里,郁达夫曾冒锋镝,顶轰炸,赴战场,出生入死,两度巡视苏鲁豫皖前线。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来,郁达夫为之欢呼雀跃,写诗祝贺:

    大战临城捷讯驰,

    倭夷一蹶势难支。

    拼成焦土非无策,

    痛饮黄龙自有期。

    1938年4月17日,郁达夫与李侠公、庄智焕等人组成政治部代表团,与盛成组成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代表团,身兼两职,携带大量慰劳品、慰问信及“还我山河”的锦旗,前往台儿庄前线慰问劳军。在台儿庄,他会见了孙连仲、池峰城,向坚守台儿庄的广大官兵致敬献旗。

    在徐州,他见到了李宗仁将军,出席了第五战区民众动员委员会会议,并被选为文化组组长。5月3日,郁达夫返回武汉,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先后写了《黄河南岸》《平汉陇海津浦的一带》《在警报声里》等文章,生动地描写了在台儿庄的所见所闻,讴歌了中国军民坚决抗战的英雄气概。他以纪实风格,写了许多与时代脉搏紧密联系的抗战诗歌,表达了他的爱国热情,如他的《毁家诗纪》:

    千里劳军此一行,

    计程戒驿慎宵征。

    春风渐绿中原土,

    大纛初明细柳营。

    碛里碉壕连作寨,

    江东子弟妙知兵。

    驱车直指彭城道,

    伫看雄师复两京。

    水井沟头血战酣,

    台儿庄外夕阳昙。

    平原立马凝眸处,

    忽报奇师捷邳郯。

    1945年9月,郁达夫在苏门答腊遭日军秘密逮捕杀害。

    臧克家写了“国殇”

    台儿庄,

    红血洗过的战场。

    一万条健儿,

    在这里做了国殇。

    这是诗人臧克家在1938年4月15日为台儿庄大捷写的《死灰里萌出了新生的嫩芽》一诗中的句子。

    1938年3月初,臧克家去西安从事文化界抗日救亡工作,旋应友人电召,赶回徐州后去台儿庄战地服务。当时臧克家有诗记录了去台儿庄的背景:

    古都神往二十年,

    行脚匆匆七八天。

    胜迹有情空处处,

    角声唤我去铜山。

    到徐州后,臧克家为第五战区民众动员委员会文化工作委員会成员。他不断在战火纷飞的运河两岸采访,见到了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了解大战情况。因臧克家和池峰城交往甚厚,臧克家经常到池峰城的师部招待所,池师长总是把他当成座上客。有时,池峰城到臧克家住的旅馆里,拿起点心就吃,不客气,不拘束。他与池峰城促膝长谈,两人之间的友情很深。采访期间,二十七师师长黄樵松多次向他请教如何写诗,臧克家经常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为黄樵松改诗。

    臧克家奔波于运河两岸,台儿庄内外深入战地采访,采写了很多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1938年7月出版了报告文学集《津浦北线血战纪》,其中以3篇“吊台儿庄”为骨干文章,向读者忠实地报告了中国军民同日军决一死战的壮烈事迹。报告文学集的压轴文章是《死灰里萌出了新生的嫩芽》,表达了作者抗战必胜的信心,对抗战英雄的崇敬,对英勇的台儿庄人民的赞扬。在一片焦土废墟中,作者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作者高兴地写道:

    台儿庄,是中华民族的领土

    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

    在这里,用血写就了伟大的史诗。

    在这里,事实泄尽了敌人的底。

    在这里,我们击退了寇兵。

    战争教育了人民,抗战使古老的中华民族振奋起来,最后臧克家充满希望地说:

    台儿庄一片灰烬,

    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

    东风吹罢,

    死灰里萌出了新生的嫩芽。

    清水出芙蓉,大雅谢雕琢。自然而含蓄,悲哀又壮烈,字字蕴藏着军民的爱国激情,句句闪烁着守土官兵的报国之心,行行记录了民族英雄的殉国壮举。这诗是20世纪30年代的《国殇》,至今读起来感天动地,泣鬼惊神。中华民族以血肉筑起的长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从太行山筑到了大运河,从平型关伸延到台儿庄。这座长城从古到今,是任何侵略者攻不垮、打不烂的铜墙铁壁。

    奔向火线的《新华日报》记者陆诒

    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创办了《新华日报》,记者陆诒奉命踏上了台儿庄火线采访。在徐州,陆诒访问了李宗仁、白崇禧;在台儿庄,孙连仲和参谋人员向他介绍了台儿庄的作战经过。4月6日夜,陆诒通过运河上的军用浮桥,跨进了台儿庄西门。看到了战火中的残垣断壁,看到了我军缴获的战利品。陆诒还发现了一圆桶日军没有来得及使用的毒瓦斯,他向全世界人民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使用毒气的罪行。

    陆诒在座谈会上采访了敢死队队长王范堂,向全国人民报道了57人敢死队,夜袭日军占据的庄西北角阵地,保住了庄内外联系的交通线,为台儿庄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的敢死队事迹。

    1949年,王范堂在成都起义。我们在王范堂的回忆录中看到,王范堂与陆诒经常书信来往,不断回顾在台儿庄战场上的友情。当王范堂去世的消息传来时,陆诒写了专文《悼念王范堂同志》发表于《团结报》,赞扬和肯定了敢死队队长王范堂的历史功绩。

    王莹创作《台儿庄之战》

    王莹,女,无锡人,1928年在上海参加了“反帝大同盟”。“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王莹积极组织群众支援十九路军对日作战,带领爱国青年抢救伤员,宣传抗日救国。后离开上海,到了农村,与洪琛、金山等人组成了“中国救亡剧团战地巡回演出队”来到第五战区,到了前线台儿庄,在街头,在河边,在阵地上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王莹饰东北卖艺流亡的小姑娘,她如泣如诉地把小姑娘演神了,群众看后情绪激愤,军民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当亡国奴”。李宗仁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台儿庄大捷,演剧队是有一份功劳的。”

    火与血的洗礼,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激发了王莹的创作热情。她说:“尽我们的微力,在舞台上,在文字上把他们记录下来。”

    王莹深入阵地,访问王震团长,为士兵们演出,到医院慰问伤员。她把战场上看到的和亲身体验到的,集中概括创作了两个话剧《台儿庄》和《台儿庄之战》,由一个青年演员成长为一位剧作家。她创作的话剧反映了台儿庄大战的全貌,讴歌了中国军民与国土共存的民族精神,揭露了日军在台儿庄烧杀奸淫的残暴罪行。剧本一出,引起全国文艺界的关注,1939年1月14日,中国救亡剧团在桂林首次演出《台儿庄之战》慰问抗日伤员,募集战时儿童保育基金。王莹在剧中饰大妞,由于战地体验生活和高超的技艺,她把山东姑娘大妞演活了。群众争相购票,场场爆满。

    李宗仁夫人郭德洁女士在首演式致开幕词时说:“《台儿庄之战》从战争观点看,是很有价值的历史记载;从艺术观点看,是有意义的历史名剧。这一出话剧,是中国救亡剧团的同志,以台儿庄的胜利战争为背景,以艺术的手法,作侧面描写,以艺术作历史的记载,在救亡图存确保胜利的宣传工作上,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

    王莹与金山、罗荪等中国救亡剧团的同志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她创作的《台儿庄之战》和《台儿庄》把台儿庄大战中的英雄事迹用文字记录下来,并搬上了舞臺。这是台儿庄大战的纪实文学,对我们研究抗战史与抗战文学有着重大的意义。

    王莹后来和爱国青年谢和赓结为伉俪,周恩来指示他们夫妇赴美留学,兼做国际统战工作。周恩来与董必武要刘仲容担负与他们联系及传达指示的任务。1954年,美国政府多次逼迫王莹与谢和赓加入美国国籍,阻止他们回国。经美国友人和周恩来的帮助,他们于1955年元旦安抵北京,为新中国的艺术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十年浩劫中,王莹在监狱中渡过7年,原因是在上海时曾与江青争演赛金花一角,导演确定王莹主演而积怨,江青借机将王莹打入冤狱。1974年,王莹惨死狱中。

    相关热词搜索: 战中 作家 记者 台儿庄大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