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从根子上反思民族政策必须下足格致功夫

    时间:2020-03-29 07:52: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以点评“凤凰大学问沙龙”第三期的方式承接前文与仿美学派对话,着重就北京大学马戎教授的沙龙演讲内容进行学理反恩。既指出《关于当前民族政策的反思》一文忽略了我国民族理论的十年巨变,又指其误读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因而误判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实质和趋势,还就其涉及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意识调控学理内涵作了阐发。文章最后,援引中央民族大学杨圣敏教授的同场沙龙演讲,以《如何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作为佐证民族意识良性调控的素材,从而进一步强调格物致知。

    [关键词]反思;格物致知;事实;概念;民族意识调控

    [作者]龚永辉,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D6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4)03-0019-011

    “凤凰大学问沙龙”第三期,邀请了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的马戎教授、杨圣敏教授以及张健副教授同台发表演讲。马戎教授强调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国内的民族关系在新疆、西藏等地区逐步恶化,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理论、制度、政策方面学习的榜样苏联已经以民族为单元解体,因此中国应该从根子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推行和宣传的民族理论、长期实施的民族制度和民族政策进行必要的反思。这是马戎教授自2004年提出“少数族群问题去政治化”思路以来的一贯主张。这种主张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思考与强烈回应,马戎教授也作过一些调整。笔者在本系列之二中已论及他的这种调整,然而该文主要与“第二代民族政策”论者商榷,论及之处仅仅在于凸显其与“二胡”的区别。事实上,为了加深对中国梦与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民族学理认识,很有必要跟马戎教授作进一步的对话。因而以其在这一期大学问沙龙的演讲为由,进行一些“关于反思的反思”。

    马戎教授以听众“可能都能够同意”的三个“基本事实”为导引,进入主题之后一再强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理论、制度和政策进行反思并不是说以前走的路、做过的事都是错的。“因为1949年以来在中国大地上所做的事情是没有先例的,一个几亿人的国家,那么深重的历史包袱,一方面具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同时又有很深重的思想枷锁,当时所进行的社会实践和体制变革是没有前人可以效仿的,所以我们的党和政府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前进,如果发现当初设想的道路的实践效果不理想时,就应当及时进行反思和必要的调整。”这种观点和立场有明显的针对性:针对民族理论固步自封的弊端,强调我们需要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能搞“两个凡是”,要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书本和文件出发;针对“第二代民族政策”论,认为在学术界包括政府官员中尚未取得广泛共识的情况下,贸然地提出非常具体的做法“不一定会有好的效果”。基于这样的立场,他主张先在学术界进行学理反思,至于在“反思中提出的哪些观点有道理,哪些没有道理,或者在学术界达成共识之后又该怎么具体去做,这些都是需要慎重对待和大家来共同讨论的”。笔者赞同这样的主张,对于我国民族理论、制度和政策上的大是大非,必须慎之又慎。

    回味该场沙龙演讲的内容,启示良多,而最主要的一点是:如此从根子上进行反思,必须在格物致知上下足功夫。为与共同关心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读者分享这种体会,本文特从“三jie反思”人手:即一个“细节”、一个“死结”、一个“链接”,依序抓住近十年来民族理论转型升级的创新大局、几十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历史与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大趋势、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发展与民族意识良性调控等问题,进行关于“反思”的反思。试图凭借这“三jie反思”,强调学术思考必须回归格物致知的基本规范。

    一、失买的细节

    马戎教授在沙龙演讲中开宗明义:“社会学家讨论问题的时候,不是从书本上的理论和文字概念出发,更不是从政府的文件出发,而是从社会事实出发。”然而,具体演讲中却在作为导引的三个“基本事实”中包含着这样一个失实的细节:

    “到现在为止,所有出版的马列主义民族理论教科书都仍然在讲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介绍列宁的论民族自决权。”

    所谓“现在”,指的是“凤凰大学问沙龙”第三期活动之际,也就是2014年3月30日。“马列主义民族理论教科书”实际上指的是在学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或者“中国民族理论”一类课程的教材,这些教材的主体正在民族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必修课里应用。事实上,笔者所在学校——广西民族大学的民族理论教材就已证明并非“所有”如此:该教材既不讲斯大林民族定义,也不讲列宁的民族自决权。

    在这个被“反思”忽略了的细节上,我们的教学实践显然与“反思”追求的理想境界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因为我们实际上早就反对用斯大林民族定义来解释中国56个民族。当然,在斯大林民族定义几十年灌输下来之后,老师上课绕不开它。但我们在教学中不是以之为传承主题,而是拿它来与我国民族概念作对照。我们学校这门课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已经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中拍摄了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正在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我们拍摄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分十二章三十六个课时。第一章“民族共同体的活性特征”,围绕民族概念花了四个课时:第一课时,“民族特征‘五加一再加一’”;第二课时,“不可混淆的两个民族概念”;第三课时,“值得深思的民族概念应用”;第四课时,“如歌似谜的豫和情趣园”。其中的第一课时,正面解读“和谐中国的民族概念”,具体介绍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民族共同体的活性特征,还介绍了让这五种社会元素转换生成民族特征的心理认同,以及其他社会元素在宗教影响作用下转换成的民族特征。第二课时,对斯大林民族定义和中国民族概念的区别作了充分探讨:从国家安全理念上看,中国民族概念在民族的共同特征上取消了斯大林民族定义中的“共同地域”,既合乎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实际,又从学理上消除了民族分裂分子的立论依据;从中华民族的民族概念话语权上看,我国的民族概念有一千五百多年的传统古籍链,还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上形成了几千年的活性表达系统,不像斯大林民族定义那样只依赖近几百年的西欧国家民族传统;此外,还从学理品质上探讨指出:斯大林民族定义元素匆匆取自机械的民族主义话语体系,与人类世界古往今来民族社会相去甚远,不具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学理品质,而和谐中国的民族概念植根中国传统,合乎灵活多变的民族实际,具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品质。第三课时,结合民族识别的调查、研究、协商、确认实际,介绍我国这项创造性实践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突破了斯大林民族定义。第四课时则在演练当中既让学生理解、记忆我国的56个民族的概念,又让其在整体上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概念。为凸显这一跟“反思”倾向相通的教学实践特征,不妨将该章四个课时的情趣归纳点题歌谣转录于此:

    相关热词搜索: 格致 民族政策 根子 反思 功夫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