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园艺专业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0-04-06 07:50: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针对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教学材料更新、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应用、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几方面探讨如何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为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全面综合型园艺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S-01;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06-337-02

    近年来,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园艺学专业在安徽省高校振兴计划、新专业建设等项目的资助下,逐步发展完善。为适应当前国家人才培养的策略[1],学校将培养出具有园艺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从事与园艺有关的技术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作为学士阶段的重要培养目标。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是园艺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的设置符合园艺专业的特色,即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应用性突出。笔者在实际的教学及与其他相关教师的交流讨论中,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枯燥乏味,兴趣不浓,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更难以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园艺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为了适应园艺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并最终提高学生对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笔者结合当前观赏植物的实际生产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为中心,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改革:将生产实际和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病虫害防治的相关开放性实验,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等。

    1 规范并不断更新教学材料

    由于高校的培养侧重点及地域的差异,所以相同课程会有不同内容架构的教材以供选择。针对园艺专业的培养目的,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知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因此需要选择合适并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教材。笔者统计发现,国内各高校使用较多的教材为《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费显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武三安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园林植物保护》(第2版)(张随榜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园林植物保护》(李传仁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观赏植物保护学》(魏艳敏,王进忠主编,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众多版本的教材说明园艺植物保护学正逐步得到相关高校部门的重视,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知识点陈旧、内容重复、无法代表地域特色等问题。另外,目前仅有一本编写于6年前的《观赏植物保护学》供《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选用,且这本教材难以体现出安徽省的地域特色,无法与该领域的科研进展相协调。

    鉴于此,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参考上述教材外,一方面积极引入能够体现安徽省地域特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如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市区内采集危害花卉、行道树的病虫害,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供一两种防治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这不仅体现了该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特点,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自身及该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以保证学生获取最新知识。比如,笔者通过对淮北油菜花重要害虫——大猿叶甲、小长蝽的嗅觉通讯机制开展研究,发现了众多可以用于防治的靶标基因,而开发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害虫绿色防治新手段又是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领域,因此在课堂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的听课兴趣明显高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创新实用的教学方法

    2.1 以学生为中心,多种教学方法协调运用

    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已被国内各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认可使用,该理论既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又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起到重要的沟通和引导作用[2]。笔者在实际教学时主张贯彻该理论的核心指导思想,并以“为学生服务”为教学出发点,积极营造出“愿意学、乐于学”的学习氛围。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传统教学手段与多样化的现代媒体技术的协调配合已越来越多地用于高校教学过程中,如讲解刺吸式害虫危害花卉叶片或者捕食性天敌猎捕害虫的内容时,就需要借助高清视频录像设备、投影仪、PPT课件等的辅助,才能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感性的认识。此外,由于课程涉及病害和虫害两块内容,以及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所差异,所以在讲解不同知识点的时候,还要选择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传统教学法与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新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应用[3]。在观赏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部分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课堂提问和启发式讲授的方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掌握基本的病虫害生物学特征;在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部分的教学中,主要通过讨论式和探究式的讲授方式,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强化现场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观赏植物有害生物的危害状况同其他植物类似,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时效性。因此,根据本课程的内容设置特点,适时有效地开展现场教学更易于直接清楚地呈现新知识,同时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从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理解。如在学习危害观赏植物病虫害的种类特征、识别和危害症状时,笔者发现单纯地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理论知识讲授,多数学生表示难以理解重要知识点,即使能够记住一些,也难以维持较长时间。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地的地域特点,笔者将现场教学安排在校园和当地花木基地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菊花白粉病、月季黑斑病、瓜叶菊黄萎病等盛发时,指导学生采集相应标本,观察危害症状并调查危害程度,以增强学生对不同病原的认知;在观赏植物害虫高发期,安排学生采集相关的害虫并制作成标本,如危害菊花的蚜虫、红蜘蛛,危害月季的叶蜂、介壳虫等。这一教学方式的另一优点是,学生即时采集制作的标本新鲜、真实,相关特征清晰可见,易于观察和学习。将教学设置在教室之外的现场教学使理论知识走出教室,从而使学生可以现场观察、学习、交流,并在掌握新知识、新方法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2.3 参加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

    学校和学院近年按照国家以及安徽省的相关政策,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利用一切条件培养全面综合性人才。开放性实验、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等项目的开展为学院本科生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毕业论文质量不断提升,考研复试实验操作项目表现突出。因此,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的重要辅助力量。为此,笔者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研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科研素养,最终使学生通过切实的科研训练加深对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探索未知知识的激情。科研训练的方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探索式引导,如油菜花害虫-大猿叶甲、菊花害虫-蚜虫等是如何准确搜寻寄主植物,寄主植物受到危害后是否会产生相应的抵抗反应,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指导学生利用行为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去寻找答案,并初步了解一些前沿性的科学问题;最后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大家对这一科学问题各抒己见,并阐述其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3 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一方面能够检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领悟和掌握能力。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真实有效地反映教学效果[4]。但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仅仅依靠期末百分制(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的评价形式难以真实反映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首要目标设置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3个能力的考核:基本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创新探索能力。学生最终的课程成绩分值将由两部分组成:70%(3个考核)+30%(平时成绩),即由基础理论作业、现场教学表现、课堂问题回答及讨论、期末考试成绩和考勤按一定的比例综合评定。这种知识和能力并重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学习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理论概念,而是要能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 结语

    当前,“品质安全、环境友好”作为评价观赏植物、农作物等植物型产品的指标之一已被广泛采用。要做到观赏植物的绿色无公害生产就必须重视学习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特征及相应的绿色防控手段。因此,在园艺专业中开展《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园艺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时俱进地优化教学内容,多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确保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园艺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志萍,陈力,吴俊平.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6):1867-1868.

    [2] 李明,贺一松,杨欢,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五项教育工程”[J].高等农业教育,2002(2):34 -37.

    [3] 王桂清.改革教学方法适应时代要求[J].森林病虫通讯,2000(2):37 -39.

    [4] 韦春义.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森林保护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57-59.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