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军旅作家的胸襟和气魄

    时间:2020-04-26 07:59: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军旅作家杨闻宇的散文抒发了他对土地的热爱与思念;他关注历史与文化,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意识在其散文中得到了艺术化表现;他的游记作品避免了简单描写的窠臼,成功地融“再现”与“表现”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和现代意识。

    关键词:怀念故土 批判意识 “再现”与“表现”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杨闻宇是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军旅作家。陕西的黄土地给了他最初的传统文化熏陶。与他们那一代大多数“农村娃”不同的是,他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了关中乡土文化之外的另一种文化熏陶。入伍多年之后,他又在年近不惑时被调到一位高级将领的身边工作。这“无形中使我看清了人生不易窥得的一些内幕,明白了那些周折入微、却又秘而不宣的人情事理。”曲折的成长道路既为他提供了丰富的阅历和宽广的视野,又锻铸了他应有的内在素质,为其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闻宇的创作以散文为主,他先后出版了《灞桥烟柳》、《野旷天低树》、《白云短笺》、《江清月近人》、《日月行色》、《绝景》、《不肯过江东》等十余部散文集,还编选过《大西北写真》、《军旅文学作品选析》、《绝调重弹》、《甘肃省五十年散文选》、《硝烟散去——20世纪军旅散文集锦》等多部与散文有关的文集,并有《漫谈军旅散文》等理论性著作问世,是一个多有建树且风格独特的散文家。

    一 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

    杨闻宇的散文创作是从对故乡的回忆开始的,并时隐时现地贯穿了他的创作生涯。在这些有关故乡的散文中,他用清新明丽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切热爱。“作家展现给我们的生活画卷绝不是一幅‘田家乐’,而总是把浓浓的时代色彩注入到民俗民情之中,从而使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止风度、心理状态、乃至饮食服饰、结婚礼仪、求爱方式,甚至连同西北人民生活中的悲和喜、爱和恨、美与丑,都呈现出这个地域特定历史年代的真实面貌。”在《春水一畦辘轳声》中,作者写自己早年“与二十来岁的妻子在水井两端各守一架辘轳,面对面绞水,……她著一袭淡红碎花薄衫,我则赤膊上阵,一边绞水一边随意说笑,配合默契,两只水桶交替均匀,上下若飞,桶粗水满,我俩额头、鬓角淌着汗水,裤管高挽,两双赤脚浸在沁凉的水池中。”而现在“人们吃用的已经是自来水了,名曰‘自来’,实际是从地下数百米处钻出来的,是从龙王爷的血管里强行抽取的;至于水质,只恐怕也不能与当年的乡井之水相提并论了。”与那些同题材散文中常有的刻意为之的空洞溢美之词相比,杨闻宇真诚的赞美之中交织着对生存环境恶化的忧虑。在远离故土多年以后,杨闻宇仍然关心着生养了自己的那块土地,关心着乡亲们的衣食住行,这种真挚的情怀使杨闻宇的散文比一般回忆故乡的散文更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杨闻宇对故乡的观察和思考是全面而深刻的。在讴歌家乡今非昔比巨大进步的同时,他还以真实的笔墨记写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极左”思潮给家乡带来的悲剧。地主富农的儿女因找不到配偶,便“作推磨式婚嫁,甲家嫁乙家,乙家嫁丙家,丙家嫁丁家,丁家嫁甲家”,而那些没有女儿可换的,只好从远乡领来傻女子结婚。以至于20年后村里傻子成群。杨闻宇认为:

    “在当时,阶级分野也许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股动力,可在乡村偏僻的角落里,却渗透着与文明开倒车的原始气味……定向出嫁,禁绝申辩,没有任何自由,是无声的一种野蛮,是无泪的就范与哭泣,简直是比旧社会的强迫婚姻更其糟糕、也更其下劣的一种作践”。

    在当时,这样尖锐的批判,不仅仅需要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更需要直面现实的勇气,军旅作家杨闻宇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敏锐批判意识和人格力量,在这些散文作品中得到了较好的表现。

    二 对历史的严肃思考

    杨闻宇大量的历史文化散文为作者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从整体上看,这些作品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对知识史料的广泛掌握和娴熟运用。历史文化散文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广阔的创作空间,但同时也设置了一定的难度。不少作家由于缺乏底蕴,又不肯沉下心来读书,往往作品中硬伤累累。杨闻宇则表现出左右逢源驾轻就熟的特点。他以长期的积累为坚实基础,广征博引,纵横开阖,做到了对知识和史料了然于胸。《司马祠记》、《六骏踪迹》、《溪口百年事》等许多散文都涉及了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作者除了熟练引用了很多资料,其间又穿插了很多民间流传已久的掌故及风俗民情,从而共同组成了可读性很强的艺术织体,写出了历史文化散文的独特韵味。

    其次,以基本史料为原点,进一步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有限的史料常常仅为我们提供勉强立足的几块礁石,而大量的事实都淹没在海平面之下。这就需要作者能够以犀利的目光和深邃的思想探幽掘微,在零星散乱的史料之间建立合理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相互印证,融会贯通。在《沉吟大风歌》中,杨闻宇就基于史料,对刘邦、项羽、韩信、张良等人做了令人信服的分析:

    “韩信的致命弱点是专注事功,见重功勋,也就是说,他尤其注重个人的爵位与权力。韩信的这一心态,是在楚汉的反复较量中逐渐突出并日益强化的。韩信战胜了项羽,仿佛也将败者身上的痼疾化作别一种菌苗移植到了自己的体内。”

    而这样的见解是建立在对史料的深入分析之上的。其中武涉的游说:“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擒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张良的计谋:“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以及总决策人刘邦的狡诈等,都成为杨闻宇综合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的史实根据。这种出色的分析综合能力被评论家吴然称之为“顿悟”:

    “杨闻宇的‘顿悟’是情绪与思索相混合的自然流露,是从他所书写的事物中生发或联想出来的合乎情理的思考和演绎。”

    而“一个作家的聪明之处并非决定于他的哲理意识的自觉和强化,而在于他能否用他所描绘的文学图景实现人的心灵深处潜存的情绪意象,以及人们普遍关心和向往的和美境界。”杨闻宇历史文化散文实际上就是在研究史料的基础上,通过顿悟或其他方式,点破了人们渴望理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隐含的真相与意蕴,使人获得一种曲径通幽之后的豁然开朗。

    再次,展开丰富想象,以求新意和深度。历史与文学毕竟属于不同的范畴,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杨闻宇的历史文化散文力求在历史之“真”的基础上生发出文学之“美”,并通过这一途径抵达人性的深度。想象是人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再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历史文化散文如果一味拘泥于历史的真实,就失去了自己的本质性特征。杨文宇的散文中常常从历史的真实出发,通过想象和联想的补充,揭示历史事件与人物不为人知的侧面。如西楚霸王项羽,因为刚愎自用和妇人之仁等诸多原因不仅失去了“天下”,而且还丢掉了性命,但其英雄气概却获得了人们的崇敬和赞美。杨闻宇驰骋想象,为我们展开了另一幅画面:

    “项羽若是打败了刘邦,得着天下,会怎样呢?他会命令那位长于出卖朋友的吕马童专门饲喂驮着他征战五载的乌骓马,必须给马吃那人参拌和着的茵茵仙草;他会让虞姬穿上龙宫水绡特制的衣衫,由他搂在马背上招摇过市,让韩信那小子拉马坠镫;他会从全国精选八千美女抬进宫阙,‘宫女如花满春殿’,抓阄配对,一一赏赐给凯旋而归的江东子弟,下令集体举办婚礼,由那位张良吹起洞箫,引导奏喜乐的乐队,叫一万六千人在同一时刻入那花烛洞房……”

    也许会有人觉得杨闻宇是在用开玩笑的方式演绎一部后现代主义的喜剧,但并非如此。在作者眼里“这不是荒唐的杜撰,项羽其人,完全可以由着性儿花样翻新,闹它个天下沸腾。”在这种貌似荒唐的想象之中,杨闻宇不仅揭开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非理性状态下可能有的喜剧性的一幕,还暗示我们更深刻的内涵:当执权柄的最高统治者“由着性儿花样翻新”的时候,第二代“彼可取而代之”的枭雄们就会蜂拥而起,再一次“闹它个天下沸腾”。——用想象揭示如此严肃而深刻的内涵,应该说是杨闻宇历史文化散文最深刻的地方。正如邹琦新所评价的那样:

    “杨闻宇绝不是在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寄现实以深意,以史为镜,遵循了‘古为今用’的原则。”

    三 物我交融的游记作品

    除了与故乡有关的散文、历史文化散文,杨闻宇还有许多游记类作品,如《沙坡鸣钟》、《无定河边柳》、《塞上柳色》、《白波一道青峰里》、《河西走笔》、《鸽子鱼》等。如果说杨闻宇与历史有关的散文彰显出了作者洞察人性的深刻睿智的话;这一类散文则更为突出地表现出了作者的现代意识。

    首先,杨闻宇在这些作品中对数千年来一成不变的封建专制进行了尖锐地批判,认为它们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严重桎梏。他主张昌明科学民主意识,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对封建专制和帝王意识应有的警觉。这些都体现出作者对五四精神的自觉继承。

    其次,作为长期生活在大西北的作家,他对中国西部的沙漠化忧心忡忡。表现出对人类生态环境恶化的高度关注。在《沙坡鸣钟》里,他用艺术化的语言提醒人们警惕土壤沙化带来的恶劣后果,渴望人们能够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在《无定河边柳》中,他满怀欣喜地赞美那些植树者,而在《鸽子鱼》中又对那些贪婪的捕鱼者提出了批评。

    杨闻宇这些作品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充满灵气十足的想象与联想。英国表现派美学的代表人物科林伍德认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这样的观点虽然过度夸大了“表现”的重要性,但目前游记这一文体衰落的根本症结,其实也正在于拘泥于“再现”所见之景,而忽视了创作主体内心世界的“表现”。而杨闻宇的游记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就在于他成功地将“再现”与“表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伴随着审美全过程的启迪与震撼。“墓顶一柏,岔分五杆,形若史迁临刑时极度痛苦地伸出了颤抖不已的五指,伸向苍穹矣询问苍天,寒暑不拢兮质疑日月。”“黄河,是大海以它倔强的手指深深地抠进陆地里的一个‘大问号’”,这样的句子已经绝不仅仅是对客观景物的描摹,而是既融入了相关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传达了创作主体内心世界业已感觉化的思想与情感,是作者出色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思想与阅历的综合外化。

    另外,分析杨闻宇的散文,不能忽视作家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军旅作家。虽然杨闻宇创作的不都是(或者说多数都不是)军旅散文,但多年的军旅生活无疑会给作家的人生与创作打下深刻的印记。“散文是最讲究作家创作个性的文体样式,无鲜明的个性特色,难有优秀的散文创作。但散文的个性又总是与时代、社会、国家、民族、历史、文化这些普遍性的东西割舍不开的。愈是有艺术个性的散文作家,愈能从深层感应时代的脉搏,体现社会的良知,把握历史的走向,跳动民族的魂灵。杨闻宇无疑是极具个性、有着独特文体风格的散文作家。这不仅表现在他的散文语言刚健质朴,有着浓厚的古典文化的韵味和秦陇文化的印记,而且表现在他观察现实、反思历史、格物论事、品评人物时所独有的军旅作家的胸襟和气魄。”在中国当代文坛,在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散文作家的创作中,杨闻宇以自己颇具现代意识的眼光和思想所进行的散文创作与探索,无疑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王锋:《论西北军旅作家杨闻宇的散文创作》,《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2] 吴然:《思情中的顿悟——杨闻宇散文的美学追求》,《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4期。

    [3] 邹琦新:《一意求新的文坛巧匠——读杨闻宇的历史散文》,《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4]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5] 张际会:《应怜屐齿印苍苔——读杨闻宇散文集〈绝景〉》,《丝绸之路》,1997年第1期。

    [6] 谢昌余:《悲壮的抵抗与执着的询问——杨闻宇散文的精神走向》,《丝绸之路》,2002年第7期。

    作者简介:刘涵华,女,1955—,河南安阳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军旅 气魄 胸襟 作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