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浅析法国文学与哲学的合流现象

    时间:2020-08-22 07:57: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在法国文学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当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是文学与哲学日趋结合。很多法国作家注重表达形式多样化的同时,也尝试注重作品自身思想及内涵丰富的表达。对很多法国作家而言,文学作品仅仅是一种实现哲理思考的一种路径。

    关键词:法国文学;哲学;合流现象

    纵观法国文学史,无论是萨德,还是塞林,他们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不约而同地以哲学作为重要的文学创作依据。从某种角度上来看,通过文学作品,来进行相关哲理内涵的表达,是一种作家对特创作形式的彰显。更在某种角度上,展示出法国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一方面,法国文学创作为哲学哲理的表达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哲学的诸多理念,也成为法国文学作品创作的重要精神依托。所以,本文尝试探讨法国文学与哲学合流现象,对于促进法国文学内涵表达层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法国文学与哲学合流现象的表现

    首先,人物塑造中的文哲合流。从整体来看,在法国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将大量的思想要素以及自身的所思所感,融入某些哲理来形成较为宏大的叙事,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是斯塔尔夫人的《高丽娜》。著名作家乔治·桑,通过对《高丽娜》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形象的素材,进行深度的挖掘与发挥,进一步的呈现出作品中的传统与异端,展示出文学中的现代启蒙。斯塔尔夫人在作品《圣·安东尼奥的诱惑》中,借助变幻的时空,融入更多的历史性元素,来表现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世界的荒诞[1]。

    同样,在法国著名作家萨德的《索多姆的一百二十天》里面,作者也通过借鉴福楼拜以及雨果等作品中对相关“危险人物”的塑造,进一步的刻画出,“在人生的旅程中,所经历的毫无尽头的长夜”。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相关人物的相似命运的哲理性分析,进一步的彰显出法国文学作品与哲学的内在融合。因此,通过重新的梳理法国的文学作品,可以进一步的感受到不同作家在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相似的创作轨迹。例如,阅读塞林的作品,有助于对著名作家雨果和福楼拜作品《悲惨世界》和《包法利夫人》中的现实主义因素,进行更加深刻的表达。

    正是因为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国文学作品,在进行人物性格塑造的过程当中,融入了整个人类的所思所想,与共性的思考,让整个作品的理论高度与文学艺术张力进一步的得到了升华。例如,在《悲惨的世界》里面,冉阿让所呈现出来的世界的苦难,对当时整个公众的习俗和价值观进行了挑战。同时,也让新的、具有颠覆性的思想观念得到重生。在作品中,面对人间和天堂的对峙,将哲学理论中所倡导的上与下之间的矛盾以及宇宙间力量的整合得到凸显。

    其次,在文学审美层面的哲学融合。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在读者的心中产生一定的共鸣,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作品中所揭示出来的真善美与人性有着很大的共鸣。基于这种共鸣文学在艺术审美的层面也得到了相应的延伸与表达。在法国的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当中,其与哲学之间的合流现象,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形象表达方面,也体现在其所注重的内在的审美层面。例如,在进行法国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很多法国作家比较注重理性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借助普通的修辞学来达到,不一样的创作表达效果。在萨德、福楼拜以及福柯的作品中,都与哲学家海德格尔有着相似的哲学性的表达。

    应该说,包括法国怪才大卫·鲁塞尔在内的诸多文学名家,他们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一种传统和非传统哲学的表达,而是一种带有反思性批判性语言的表达,给读者一种“疯子说话、背离常规”的感觉,但是,在这种难以理喻的语言背后,其实是一种语言思维的哲学性思考。

    关于大卫·鲁塞尔的文学创作是否是一种哲学方面的极致表达,不得而知,从其文学与哲学的结合层次来看,他应该居于两者之间。另外,比较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是米歇尔·福柯,他在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特别注重从哲学的角度来推崇大卫·鲁塞尔所倡导的文学创作思想。但是,米歇尔·福柯在具体的创作过程当中,并没有将文学与哲学在本质方面进行区别。

    例如,米歇尔·福柯在进行如在文学作品剖析的过程当中,他重申了海德格尔有关荷尔德林的相关做法。在其主要的文学作品创作中,都在进行这种哲理层面的表达,从而在作品中也流露出更多的一种哲理的气息。在法国文学与哲学相互融合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是“疯狂的思想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会借助一些哲理性的表达进一步的拔高整个文学作品的审美高度。从文学与哲学融合的角度来看,米歇尔·福柯对文学的概念进行新的诠释。他在文学创作中所呈现出来近乎癫狂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创作主导思想的表达,更是一种个人对于文学与哲学融合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其中就有较为深刻的批判意义,也彰显了文学与哲学在融合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学审美层面的提升。另外,不同类型,或者说不同派别的法國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也不同程度的打上了文学层面的烙印。在读者进行一些法国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我们很难找不到海德格尔所赐予的诸多关于人性的一些哲理性的表达。可以说,赋予文学作品以更深层次的哲学层面的内涵已经成为诸多法国文学者所进行创作追求的一个主要方向。

    例如,法国作家大卫·卢塞尔在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善于使用文字游戏,在不同的文学语言的背后来揭示其所要表达的人文、理性以及人性层面的思索。这种风格的创作,虽然在一定层面上被赋予了一些“法国面貌特征”,但是,这仅仅是一种面具。从宗教的角度来看,作者依然无法接受米歇尔·福柯的一些哲学主张。因为,从哲学角度来看“不知所云”,它所呈现出来的意义却是非同凡响的。通过这种类似于文字的文学创作让更多的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在字里行间跳跃出来,成为作品中的灵魂。大卫·卢塞尔在进行整个的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尝试将整个世界性的问题进行文学层面的思考与表达。这些问题涉及文学、宗教更多的是一种围绕哲学而产生的思考。其中,他关注的更多的是哲学的本原问题,也就是围绕人性回归以及人的最终归宿--死亡问题。因为在这些终极问题上,法国诸多的文学家达成较为广泛的共识[2]。

    再次,注重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一直以来,在法国文学创作过程当中,文学与哲学一直处于一种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关系。在很多哲学家的笔下,他们认为,“一切都应该出现,一切发生皆有其道理”。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意识。相反的,更多的法国文学家常常站立在基本对立面,他们认为“一切都应该消亡”。所以,在很多的法国文学作品中,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都不同层面上带有一种悲剧的色彩。

    例如,在法国作家萨德的作品《我的朋友皮埃罗》的里面就有着对火灾的描写。水火无情,在火面前,所有的力量都会化为乌有。人类的所谓的那种战争自然、战胜死亡的雄心与壮志,也在一片的大火中逐渐的泯灭,最终成为了一种惨痛的记忆的象征。作者用火灾来将一段历史进行结束。用文学作品来表达一个被破坏、被毁灭、被蹂躏事件的背后所经历的那种人性的毁灭。通过不同世界所呈现出来的毁灭,萨德的观点让更多的文学作品在创作中有了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最后,在法国文学和哲学关系的对立中并没有尝试一种合理的解决。因为无论文学如何与哲学进行融合,两者并不属于相同的分支,在作品《音乐家苏格拉底》这部作品中,柏拉图就尝试把音乐和概念进行同一范畴的分析与解构。从很多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法国文学家比较善于吸收和借鉴哲学的理论,善于将哲学的思想以及理念纳入文学范畴。这在一定层面上进一步的提高了文学作品的说理性。同样也在一定角度上让很多的具有一定造诣和才华的文学作家在进行创作过程当中被哲学所左右,失去其原有的光彩。

    所以,在进行法国文学作品批判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不应该仅仅看到其外在的特征,还应该进一步的研究其对于文学与哲学关系的理性思考。通过把握文学与哲学在法国文学哲学发展史上的统一性,更好的帮助文学批评家建立具体的联系,从而对法国文学与哲学的外延力内涵进行更加深入探讨。当然,在法国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文学与哲学的融合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围绕其具体的表现形式还需要借助不同的文学作品来进行分析与探讨。

    二、法国文学与哲学融合几点启示

    在进行法国文学批判研究过程当中,我们会看到两者呈现出融合现象。如何进一步的界定哲学思考与文本的关系呢?本文尝试从法国文学与哲学的融合现象出发来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应该借鉴哲学的思想性。在具体的创作中,可以将法国相关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那种无声思维进行表达。从某种角度来看,文学创作作为一种无声的思维,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研究中,需要作者进行主观的思考和加工。创作文本进行自我的呈现,也是文学与哲学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同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偶发性的体现。一方面,文学作品通过更加完整的方式来进行呈现,当然,在哲学的领域里面,文学作品对哲理阐述的较为含蓄性,或者更多的是一种表达辅助工具的存在。另一方面,哲学与文学的融合还有待完善和补充。虽然,在法国众多的文学作品创作中,一些文学家尝试借鉴哲学家的思辨能力,同时将文学作品赋予更多的哲学内涵,可是通过文学这一形式进行表达的过程当中,其所具有的文学层面的表达并不能按照预期来进行哲学理念的呈现。这就充分的展现出,文学哲理对于法国作家来说仅仅是一种主观臆想而已。

    其次,在法国文学作品进行表现中,也可以从某种角度上理解为一种真理和历史之间的贯穿与联系。那就是,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中更多的思想,是一种结合时代的哲学意识思考。在每个历史阶段,不同的文学家在创作风格选择以及创作意识方面都有着一定的自我主见。他们将更多的创作手法结合。虽然,外在的呈现方面难以进行有效的识别,但是越来越多的读者会融入其中还原整个时代背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大更深的体悟。例如,法国作家马拉美和卢塞尔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他们将创作本身“并不视为一种现实的行为,而是一种荒诞的、站不住脚的、非理性的行为”。这在一定层面上将法国文学的哲理推向了抽象化发展的方向。如果在进行文学哲理深究过程当中,其根本途径就要透过文学形式来挖掘其文学背后的内涵与本质内容。

    最后,法国的诸多文学作品中其主要特色是将虚构和思辨进行融合。在对唯物主义进行演绎的过程当中,进一步的诗性的批判了相关的理论和概念。通过一种文学的表达系统来汇集,整个历史长河中所发生的相关事物的消亡,从而揭示事物发展自身的规律,这也在一定层面上是对哲学的本质问题的思考。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看到诸多法国文学作品在形式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哲学之光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文学作品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哲学意义。

    在文学作品进行人的思维习惯分离和表达过程当中,任何方面的表达都建立在一定的情感与思想表达基础上,这种具有一定批判、讽刺以及写实层面的创作风格对于今天的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都有着不少的启示。在进行文学哲理表达的过程当中,还需要进行重新思考和加工,为了表现这些问题来进一步的进行完成。因为,文学并不仅仅是对哲学的再现。文学也并不是对相关哲学理论的换言之。相反的,更多的文学哲学者是通过更加丰富的文学素材来进行哲学层面的挖掘与表达。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研究哲学,只能用诗歌的方式。”。他也曾经想到过对自然哲学的思考,其实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对人性的思考,对哲学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因为,在任何美的环境里面美就是美。哲学与文学也都具有各自的一种美。從这个角度来看,在整个法国文学创作中,文学与哲学所呈现出来的合二为一现象,在文本里面得到了统一。作为一种法国文学创作的主要特色,越来越多的大家开始推崇这种创作现象。关于哲学的这些东西它本身就是要借助文学来进行人性的追溯,其实文学与哲学都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类自我认识的理论化与作品化的呈现,回归回到源头,回到最初的起点。

    三、结语

    法国文学和哲学在联系的深度方面由来已久。不同的作家从不同的视角来阐释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合流。通过对法国文学作品中,哲学与文学合流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形形色色的人。在不同文学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哲理性的思考与内涵。在挖掘其内在哲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世界也变的残酷与真实。虽然,越来越多的法国文学者在哲学思考与批判中呈现出更加柔和的一面。但是文学作品本身的标签以及作者自身文学创作追求的不同,也会让法国文学中的哲学与文学融合的现象更加突出。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徐真华, 黄建华. 20世纪法国文学回顾:文学与哲学的双重品格[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2]王子强, 宁晓旭, 程阔,等. 法国文学与哲学合流现象之思考[J]. 神州, 2017(26):168-169.

    相关热词搜索: 合流 法国 浅析 哲学 现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