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魏明伦:当代戏剧的位置

    时间:2020-09-26 07:53: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魏明伦78岁,依旧“少年狂”。说到激动处,假牙在嘴里颤颤巍巍磕着响,但语速丝毫不减,口头禅是“他妈的”,和年轻时一模一样。

    他在家中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大厅一面墙上挂着三幅字,左侧是贾平凹手书“蜀中大鬼”,右侧是冯骥才赠字“巴山秀才”,中间是黄苗子所写“董狐笔”,都是描述这位传奇的川籍剧作家,才情壮阔,性格秉直。

    20世纪80年代,魏明伦以《变脸》《潘金莲》《中国公主杜兰朵》等戏剧名声大噪,在戏剧史上留下足迹,后来又涉猎杂文、碑文,作品不多但精,余秋雨称他为“杂文中的君子、侠士”。而他本人自称是艺术上的违法者,不受制约,不知下一阶段投身何事,但“有一点我不会变,不管我写什么,我都会关注人生”。

    连续谈了2个小时后,有些累了,魏明伦坐着后仰,身子缓慢下滑,深躺进沙发里,但眼睛里还闪着光,笑眯眯的一张慈祥的脸。他说:“我还可以写戏啊,我并没有停滞,也没有江郎才尽。”

    在他四围书香的家里,不由想起他与戏剧缠绕的整整70年,波澜与风光,还有余秋雨那句评语:“他不是大体可量的方糖,他是一条不知走向的河流。”

    因为人,因为钱

    南风窗:如今的戏剧,地位被电影、电视剧所取代,变得小众,离大众尤其是离青年们越来越远,我甚至听到过这样的发问:“有电影,为什么还要看戏剧?”你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魏明伦:19世纪末,电影才伴随早期话剧,一同传入中国,而在几乎整个20世纪,戏剧的影响力都是超过电影的,说明戏剧的魅力并不亚于电影,甚至在20世纪50年代,看话剧被当作一种很时髦、高贵的娱乐方式。但到80年代进入电视时代,90年代进入电脑时代,如今来到互联网时代,戏剧,尤其是传统戏曲,逐渐变得边缘化。

    戏剧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且我估计它不可能恢复到当初那种黄金时代。

    戏剧的基本设定是剧场文娱、舞台艺术,但现在的文化潮流是“斗室文化”,是以居室文娱为主、广场文艺为辅的时代。这是时代的巨变,不是两种文娱方式的优劣。

    南风窗:相比过去,戏剧的确是衰落了,你认为今天的戏剧的生长环境跟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现如今的戏剧从业者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魏明伦:过去这几十年,戏剧界使尽各种招数,注意力只是振兴台上,没有研究台下。台上振兴,台下冷清!台上确实出了很多好戏,很多人才,但台下的观众依然稀少。以前的口号“出人出戏走正路”,我认为“走正路”是模糊概念,后来又有“出精品”“出效应”等等口号,都没说到点子上。我提倡“出人出戏出观众”,要害就是没有“出观众”,难以出观众,出不了观众。

    台上的“人”确实出了,多少梅花奖,二度梅,三度梅!虽然不及戏曲全盛时代,但也有青出于蓝的年轻人,例如我们川剧旦角沈铁梅,已经超越前辈川剧旦角。台上的“戏”也出了,但演出还是门庭冷落,观众稀少。

    传统戏剧式微的根本的原因在于,现代人不习惯到剧场和舞臺下看戏了。人人有一个手机、一台电脑,就可以满足文娱要求。到剧场看戏所受限制太多了,城市越来越大,剧场的容量也有限等等。

    不要感到难过,戏剧一定不会消亡,只是位置变了,它将只是当代文娱大观园里一处景点,不是戏剧黄金时代的文娱首位了。

    南风窗:戏剧的衰落,除了观众的因素,是否也有戏剧本身的原因呢?

    不要感到难过,戏剧一定不会消亡,只是位置变了,它将只是当代文娱大观园里一处景点,不是戏剧黄金时代的文娱首位了。

    魏明伦:还有一个很重大的原因,是因为钱,因为戏剧的传统生产模式不符合现代商业的规律。

    影视和出版物,只要对了观众的口味就可以像滚雪球一样地复制,送到不同的观众手上,一本万利。但是戏剧不是这样的,它再受欢迎,也必须要在舞台上一场一场地演,多演一场才能多赚一场,一本万利是不可能的,一本一利已经很不错了,因为戏剧的演出成本比较高,而它遵循的也不是商品时代的利润规律。

    从编剧主权,到“角儿”挂帅

    南风窗:一个好编剧的诞生可能比一个好演员的诞生要更难,你认为编剧工作在戏剧的发展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从历史角度来看,编剧的位置是否发生过变化?

    魏明伦:在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中,编剧的位置一直在发生着变化。

    戏剧从元朝发迹,直到明清,都是“编剧主帅制”,核心人物是剧作家,被历史留下来的也只有一些剧作家的名字和剧本,比如关汉卿、王实甫。编剧主导,是元曲兴盛的最重要原因。元朝取消科举制度后,一批知识分子被迫涌入梨园。一方面,民间戏剧被注入了有创造性的智力资源,同时知识分子也从民间疾苦中获取了创作灵感,两方面结合,元曲崛起了。

    明清以后恢复科举制,文人重新“学而优则仕”,他们把中国的戏剧充实起来后,又把戏剧带入了庙堂,写剧本进入主流文化,被看作风雅之事。随着发展,剧本的文人气越发浓重,清朝中叶以后,主流戏剧曲高和寡,表演艺术也跟不上,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败。

    清末,四大徽班进京,地方戏大闹京城,后来京剧一产生,昆曲趋于消亡,就代表表演艺术日渐发达了,先后出现同光十三绝,其中一位就是梅兰芳的祖父。“编剧主帅制”逐渐下台,戏剧进入了“角儿主帅制”。京剧之外,地方戏也一样,川戏、秦腔、粤剧,都开始以“角儿”为主,一个技艺精湛的“角儿”,成了戏剧的灵魂。

    此时的编剧,则要靠着梅兰芳们求生,被“角儿”养起来,为他们服务。

    而话剧是西方舶来的,外国戏剧向来是“编剧主帅制”,与国内传统戏剧的主帅更替是没有类似关系的。借助这一舶来传统,话剧的编剧主权是稳定的,五四之后的剧作家,曹禺、老舍、田汉的名字也广为流传。

    大概从改革开放开始,我改变了传统戏剧的“角儿主帅制”现状,至少是在川剧领域内。我在川剧团的时候,编剧对于戏剧的主帅权,我又拿回来了。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全国剧作家的地位慢慢升高了。

    南风窗:为什么从清末开始,京剧的好演员就能成为“角儿”,以前的戏剧演员就不行?

    魏明伦:以前没有留下,也不可能留下“角儿”的名声,不仅因为过去的戏剧表演没有体系,跟不上戏剧文学,还因为没有媒介去记录演员的发挥,也没有途径在全国范围内快速传播他们的声名。剧本可以流芳百世,但演员的表演只能随风而去了。

    “角儿主帅制”的出现是对的,它是对戏剧过分文人化的反击,是“编剧主帅制”过度发展、走向反面的结果,但没有所谓“万岁”的制度,“角儿主帅制”也有反面,并且逐渐向反面走过去。

    “角儿主帅制”的问题是什么呢?“角儿”形成了,但没有形成与编剧比翼双飞的局面。戏剧最理想的状态是戏剧文学和表演艺术双轨发展,但当时是没有的,戏剧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南风窗:剧本是文学性的,但又必须要顾及空间、表演,一个好的文学性剧本不一定在表现力上同等突出。所以你认为戏剧需要编剧和演员的共同发展,对吗?

    魏明伦:是的,戏剧是有案头的,不光可以演出,还可以阅读,它确实是有文学的第二功能。过去中国人对于话剧、传统戏剧的了解更多的是从文本中来的,我们读过曹禺的很多戏、老舍的戏、莎士比亚的戏,但有多少人看過一场舞台演出呢?

    案头剧本的形成是有文学意义的,但读起来漂亮、演起来不怎么样的剧本是有缺陷的,这一点需要突破。

    我一生都在做这样的突破。我想把这两样综合,台上可演,案头可读,戏要可看,但也要可思考。

    多才多话

    南风窗:你当初从戏剧领域投身杂文写作,又从杂文写作投身碑文,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预见了中国戏剧的命运,而提前离开了吗?

    过去中国人对于话剧、传统戏剧的了解更多的是从文本中来的,我们读过曹禺的很多戏、老舍的戏、莎士比亚的戏,但有多少人看过一场舞台演出呢?

    魏明伦:不是的,这些年我淡化了剧本写作,但我没有放弃过戏剧。我在岳麓书院、凤凰卫视演讲《中国当代戏剧之命运》,引发中国戏剧界一场大讨论,促进了戏剧界正视现实、寻求变革,这对戏剧理论的实际奉献并不下于写作一个剧本吧?投身杂文、辞赋的写作都是突然的,是我发现了自己有这方面的才能,或者说社会发现了我的这些才能。当然跟戏剧业界有关系,但不是我的主观意识,而是戏剧的生存环境不好。

    我是一个写戏的人,而如今,写戏的依附性越来越强了,我不得不依附项目、剧团、政府、剧场、导演、观众,还要依附评委,才能让我的戏被人看到。依附性太多,独立性就太少,同样的思维,我要通过戏剧这个形式来表达我的人生观、我的历史观,太难了。

    我现在也可以写戏啊,我并没有停滞,并没有江郎才尽。我把《好女人·坏女人》重新写了,原来的薄弱部分全都藏起来,修改之后观众反应非常强烈,但它只演两场就戛然而止,原因不明,我只能望洋兴叹。

    一些其他因素也影响了我在戏剧上的写作,很多经典的戏剧都被搁置了,因为它的题材敏感。现在很多人去写一些歌功颂德、配合政策的戏剧,但这样的戏剧大多是短命的,我不会去写这些东西。

    我怀念80年代,那时候我“出戏”不那么难,那是最好的时代,思想大解放,文艺才可以大发展。

    另外就是,有些人离开戏剧就没招了,只能在这棵树上吊死,但我不是这样,我可以做别的事,我有其他的才能,也还有话要说。

    南风窗:从创作方面来看,戏剧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呢?

    魏明伦:戏剧和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差别。

    如果说文学是一度创作,写出来就结束了,那影视有二度创作,从编剧到剧组的导演和演员,但戏剧至少有三度创作,第三度创作就是观众。

    观众在舞台下面形成气场,不论是喝彩还是喝倒彩,热不热烈,都是立刻反馈到台上,直接影响表演的。出版物和影视作品没有即时的交流,它不管观众的喜怒哀乐,径直地进行,但戏剧就不一样,一些难以复制的经典往往都是在观众与演员的互动中产生的。

    戏剧是在互动中成熟的,这是戏剧的特点,也是它最大的缺点,它要求“到场”,但现在时代变化了,现在的人不到剧场去了。

    话剧与电影只有一墙之隔

    南风窗:在近年,国内兴起了一股戏剧教育的风潮,戏剧似乎有转为一门通识课的趋势。有人认为,戏剧可以激发儿童在创作、表演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培养他们协作、社交、想象等能力。一些发达国家,比如欧美日,比中国更早地用戏剧的方式进行孩子的素质能力培养,认为它是“全人教育”的重要方式。你一生都在川剧团工作,如何看待戏剧教育?

    魏明伦:我不知道戏剧教育,但过去有个说法叫作高台教化,高台就是戏台,教化忠孝节义那一套。戏剧的教育,重在自然,开始可能是强制性的,但动人还是要靠真心,要靠对方自己的选择。

    人对于艺术形式是有天然的抗体和受体的。比如从70后开始,国人喜欢流行歌曲,一段时间内,人们对流行的歌曲表演自然地亲近,这是受体,但对传统戏剧一听就烦,没有耐心去接触,就是抗体。抗体和受体来自潮流中的感染,而不是因为艺术本身的好坏。一个阶段的人对某种文艺方式具有抗体还是受体,它是时代的本能,一旦形成,再改变就很难。

    也许可以改变,但是需要时间。所以我说这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的事,但是我们可以为下一个历史阶段准备好。

    我一直觉得戏剧不会消亡,即使它的很多美好会消失,它存在的地位也不会跟从前一样。这种位置是人类自然选择的,不是由政治、经济去平衡的,你可以引导它,但是最终还是要人们自己选择。

    南风窗:你所接受的启蒙教育大部分都是在戏剧里面完成的,那你觉得戏剧对一个普通个人的成长有什么样的作用?

    魏明伦:我成长在戏剧的黄金时代,我被戏剧抚养长大,获得知识和思维,戏剧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但对于现在这一代人是不是那么重要,我不好说。

    戏剧肯定有净化人心的作用,它甚至可以消灭人心的区别,进行精神的对话,寻找精神的故乡。但这是在当初戏剧黄金时代的体验,不是现在的,而且这不是戏剧独有的作用。艺术、音乐、文学尤其是叙事性文学,都具有这样的教育共性,戏剧只是其中的一种。

    依附性太多,独立性就太少,同样的思维,我要通过戏剧这个形式来表达我的人生观、我的历史观,太难了。

    南风窗:看戏剧长大的一群人,和看电影長大的一群人,在精神世界的构建方式上有没有什么区别?

    魏明伦:一般来说,电影的娱乐性比较强,电视就更是了,综艺、选秀节目容易带来一些比较肤浅、直接的快乐。戏剧当然也有“玩”的地方,但无论如何,戏剧,尤其是话剧,基本都有自己的思想,想表达的内核。

    但具体到个人,就很难说,要分析观众的精神面貌,取决于他们看什么样的电影,看什么样的戏,处于时代的哪一个阶段。

    南风窗:什么样的题材在改编成戏剧之后,张力更大,什么样的戏更适合观看,有可看性?

    魏明伦:不是一切题材都适宜写戏,也不是一切小说都适宜改编成戏。一些重大题材就不一定是写戏的最好题材,比如长征、建国大业,你看历史上优秀的戏剧,也少有宏大题材。真正传世的作品,都是能够跟人的心灵有激荡和反应的,作品题材的好坏,不是自说自话、自己裁定的,要看观众的反应。

    为了政策、为了形势而写作的,大多不是可以传世的文艺作品。我可以说,我的戏有许多是可以传世的。30年前写的戏,现在来看现实意义也非常强,是预言式的。

    南风窗:一些话剧演员在舞台上有了好的表现,逐渐进入电影屏幕中,甚至成为大屏幕的常客,让大家见识、认可了戏剧演员的演技,比如这几年的任素汐;另一方面,一些优秀的电影演员也开始演话剧,比如胡歌。你如何看待戏剧演员和电影演员的跨界?

    魏明伦:很多有话剧功底的演员去演电影,另外有些电影演员也以演话剧为荣,为什么呢?因为话剧是现场表演,它靠的是硬功夫,发音、动作、表情都要到位,表演要一次过,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而且话剧演员与观众的沟通是即时的、真实的、“撞到演员的脸上去”的,感受也更为强烈。

    但电影是可以修缮的,可以作假的,说话不行可以配音,武术不行可以找替身。相比之下,话剧表演技术更过硬,可以锻炼、证明自己。话剧演员去演电影,大多是为了吃饭,而电影演员来演话剧,现在可以看作是一股时尚。

    传统戏剧和电影要隔得远一些,但话剧和电影只有一墙之隔。

    相关热词搜索: 戏剧 当代 位置 魏明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