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内控规范破冰启程

    时间:2020-10-13 07:56:0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09年7月1日,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称《基本规范》)将在两市上市公司施行,还将鼓励其他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基本规范》。

    光阴如梭,至今内部控制在我国进入规范阶段十年有余,而距离2006年7月15日,以我国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CICSC)为标志,打响内部控制攻坚战的开端,也有两年。

    而据德勤发布的《2007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现状调查报告》(下称《2007年上市公司内控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公司仍未建立内部控制机制,或者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缺失完整的模型和强制执行力成为我国公司内部控制实施的主要障碍。在《基本规范》生效前,留给这些企业填补真空或完善体系的时间只有一年。

    内控溯源

    内部控制是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论最早产生于西方,从内部牵制发展而来,经历了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一体化结构阶段。

    对内部控制的关注最初源自企业自身对规范化管理和股东掌握企业运营的准确信息的需要。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外部审计师审计财务报表的要求。此后,政府部门逐渐开始积极推动内部控制领域的进程,以期减小企业的舞弊和违规行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消极影响。因此,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是学术界、职业组织、大型企业及政府组织共同推动的结果。此外,内部控制领域的发展历程显示,一些影响巨大的公司经营失败或舞弊事件的发生,加速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的发展进程。

    (一)内部牵制阶段自人类社会形成直到20世纪40年代,基本上处于内部牵制实践阶段。公元前3600年以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内部牵制的实践。在当时极为简单的财物管理活动中,经手钱财的人就用各种标志来记录财物的生产和使用情况,以防止财物的丢失和私自挪用。

    在法老统治的埃及,中央财政银库已初具内部牵制的雏形:银子和谷物等物品接收时的数量记录、入库时的数量记录与实物观察、接收数量与入库数量的核对,分别由三名人员完成。仓库的收、发、存记录由仓库管理员的上级领导定期检查,以确保记录正确,账实相符。

    到古罗马时代,随着会计账簿的设置,尤其是“双人记账制”的出现,内部牵制的技术措施得到了丰富。在罗马帝国的和平时期,宫廷库房规定,一笔业务发生后,必须由两名记账员在各自的账簿里同时加以反映,然后再定期将双方账簿记录加以核对,以审查有无差错或舞弊行为,从而达到控制财物收支的目的。

    15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与会计体系成熟,内部牵制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以意大利出现的复式记账为标志,内部牵制逐渐成熟。它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一定程度的岗位分离,在当时被认为是确保所有钱财和财务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控制方法。

    在我国,西周时就闪烁着内部牵制制度的火花,如“听出入以要会”即以会计文书为依据,批准财物收支事项。当时的统治者为防止掌管和使用财赋的官吏弄虚作假甚至贪污盗窃所采用的分工牵制和交互考核等办法,达到了“一毫财赋之出,数人之耳目通焉”的程度,这段时期是内部牵制制度的萌芽时期。至秦朝时,我国古代社会已形成严密的上计制度和御史监察制度。至宋朝时,已形成知府与通判联署的做法。由于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我国的长期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监控主要由官府来做,主要方式就是职务牵制,而民间企业发展及其监控相对薄弱。

    以上历史时期中,东西方古代社会的内部牵制的着眼点在于,职责的分工和业务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控制。内部控制主要通过人员配备、职责划分、业务流程和簿记系统等来完成。其目的主要是防止组织内部的错误和舞弊,通过保护组织财产来保障组织运转的有效性。

    至近代的1905年,内部牵制概念由职责分工、会计记录、人员轮换构成。上世纪30年代,在此基础上对内部牵制概念作了进一步发展,认为内部牵制是账户和程序组成的协作系统,这一系统使员工在从事本身工作时独立地对其他员工工作进行连续性检查以确定其舞弊的可能性。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进入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在这一时期,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股份公司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在此情况下,与手工:工厂相适应的局限于会计事项完整性的内部牵制显然已难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现实需求,开始注重并实施工作标准化、组织分工等科学方法对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控制。因此,以账户核对和职务分工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牵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逐步演变为由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条件、业务处理程序、检查标准和内部审计等要素构成的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

    尽管内部控制的发展动力源于企业组织发展的需要,但在这一阶段,审计模式的变革成为内部控制发展与完善的最为关键的现实力量。这一时期,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这一转变完成了审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大大节约了审计成本。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利用和完善。

    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一个企业内部为保护资产,审核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坚持既定管理方针而采用的组织计划及各种协调方法和措施”。这一定义突破了与财务会计部门直接有关的控制的局限,还包括成本控制、预算控制、定期报告经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政策方针的贯彻执行等内容。

    (三)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阶段1958年该委员会公布的第29号审计程序公报《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其中前者涉及与财务安全和会计记录的准确性、可靠性有直接联系的方法和程序,后者主要是与贯彻管理方针和提高经营效率有关的方法和程序。这一提法即为业界熟知的内部控制“制度二分法”的由来。

    (四)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在这一阶段,审计模式的发展与变革客观上仍是推动内部控制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经过审计界与会计界的不断探索,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对内部控制重新定义为:“内部控制作为完整的财务和其他控制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这是由管理者根据总体目标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经营活动合理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贯彻管理决策;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内部控制的含义较以前更为明晰和规范,涵盖范围日趋广

    相关热词搜索: 启程 内控 破冰 规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