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1644—1949年毛乌素沙地南缘水利灌溉和土地垦殖过程研究

    时间:2020-11-23 07:52: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清至民国毛乌素沙地南缘典型水利灌溉区的成因与特定的地貌类型、土壤状况以及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水利灌区的形成过程中,生产方式因地理环境的变化、移民规模的变化而有所变动,随之,农牧边界地带逐渐向北移动。此外,在当地社会各阶层的介入下,长期引浑淤灌,改造位处城川和安边之间的近五十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沙荒碱地,提高土地质量,适度的农业技术的抉择并未带来农业生产的衰退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反而对于沙地的扩大化起到一定的延缓作用。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南缘;八里河灌区;地貌类型;农牧业方式

    〔中图分类号〕K9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6)01-0169-08

    ①圣母圣心会,拉丁文名称为Congregation Immaculate Cordis Mariae,英文名称为Congregation of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缩写为CICM。清同治三年(1864),罗马教廷正式指定中国长城以北蒙古地区为比利时、荷兰两国的“圣母圣心会”传教区,以接替法国遣使会在内蒙古传教。该教会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教时间颇长,效果也很明显,拥有的土地面积较多,入教信民规模较大,对于地方社会的公共事务和自然环境都具有明显的影响。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长城沿线天主教的传播及其区域生态环境变迁研究(1865-1952)”(411711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资助项目“移民社会、生产方式选择与环境变迁——以清至民国蒙陕农牧交错带为例”(12CZS051);教育部青年基金资助项目“清至民国蒙陕农牧交错带农业化进程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11YJC770055)

    〔作者简介〕王晗,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江苏苏州215123。

    引言

    毛乌素沙地南缘是黄土地貌和沙质地貌的交界地带,在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年、季降水量变化显著,土壤保水能力相对较弱,从而对农业生产具有明显作用。〔1〕在这一区域内从事“开垦荒野,兴办水利,移民屯垦,组织农村”〔2〕等社会经济活动,水资源为其中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在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缺乏的条件下,对于土地垦殖过程中水资源的利用就意味着研究区内民众的农牧业生产、生活需要的满足度。地处毛乌素沙地西南部的定边县八里河灌区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定边县八里河灌区因定边县境内的八里河而得名,该条河流由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连续强降雨,从白于山地发源,自南至北流经定边县安边镇,并注入边外,最终没入毛乌素沙地,成为蒙陕边界地带主要的内流河之一。〔3〕后在乡绅民众、地方政府、圣母圣心会①和蒙族贵族等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因地制宜,长期引用上游洪水漫灌土地引洪漫地是利用洪水漫灌农田,拦蓄泥沙,提高地力,增产粮食的有效措施,是变水害为水利的好方法,有引河洪、山洪、路洪等多种形式。,治理沙土边界带大量沙荒碱地,使得八里河灌区的生产技术发生改变,继而带来生态景观的改变。

    关于八里河灌区的相关研究,自20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即得到学术界的深切关注。〔4〕其中,以赵永复和朱士光二位历史地理学者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八十年代初,赵永复通过对《陕北无定河流域第四纪地质调查报告》、《皇明九边考》以及乾隆《内府舆图》的研究,得出三项推论:1.八里河是无定河支流,原本和无定河上源之红柳河相通;2.八里河的出水口因为沙丘堵塞而与红柳河隔绝,并成为佟哈拉克泊的主要来源;3.明代图上的湖泊和清图上的佟哈拉克泊源出边内,所以八里河和这一带湖泊脱离关系,应是近期的事。朱士光基于乾隆《内府舆图》、同治《清一统舆图》、嘉庆《定边县志》以及光绪《定边乡土志》的研究,对赵文上述论断皆提出质疑,并认为八里河“通向城川草滩的流路在光绪年间尚保持畅通,其被流沙阻断自在光绪年间之后。这又提供了城川、安边之间的流沙出现甚晚,是进入民国以后才形成的一个佐证”。1990年,赵永复根据1∶10万地形图、《陆地卫星假彩色影像图》(1∶50万)以及《陕北无定河流域第四纪地质调查报告》的细致分析,持论更坚,并对朱文所提出的“入民国后,城川、安边之间才出现流沙现象”的观点加以否定。

    上述两位学者的深入研究,既为后学者展示了科学讨论的典范,同时也为八里河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究提供了科学依据。笔者认为,学术界目前仍在两个问题上存有分歧:1.八里河是否有可能和长城北侧之湖泊存有关联?2.安边至城川一带在民国时期是怎样的生态状况?相应的做法是:1.对于这样一个位处黄土地貌和沙地地貌的边界地带进行地貌状况考察。其中,地形部位、土壤状况和气候条件都会对于清代八里河的成因至关重要。2.对于清至民国时期八里河灌区的农牧业生产过程开展有效研究。有关研究对“人”的因素缺乏深入研究,忽略甚至无视区域人群的社会经济行为。在毛乌素沙地南缘地带,不同社会阶层由于经济地位、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不同,都会对土地产生或多或少的作用,继而对周边生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八里河及其灌区地貌类型分析

    据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载,“安边堡城东八里河发源于南山,道光二十三年秋大雨,水深数尺,南山内九涧冲刷成渠”。〔5〕文中所载“南山内九涧”系指八里河主要源头,其大致可分为西源、中源和东源,其中,以西源鹰窝涧(曹沟、张美井沟)最长,约305公里。此外,中源为谷山涧(旗杆山一水),东源为杨山涧,西、中两源合流后汇入杨山涧(谢前庄)后,直至河流尾闾,全河总长545公里,是陕西境内最大的内陆河。该河以水口为界,其上为上游,其下为下游。下游河道出陕北长城至石洞沟、郭家寨(郭家梁)一带开始灌田,从郭家寨(郭家梁)再向北二十八里至补杜滩目前,关于补杜滩的定位尚不明晰,仅知该地大约在郭家寨(郭家梁)以北二十八里处。入“赔教地”界〔6〕,八里河灌区系指自郭家寨以南的河流漫灌区域。

    相关热词搜索: 垦殖 沙地 灌溉 水利 土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