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渡海之后:丘逢甲诗中的台湾印记与沧海苍生情

    时间:2020-11-23 07:54:3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键词: 丘逢甲;台湾;渡海;苍生;诗情

    摘要: 丘逢甲生长台湾,中进士即辞官返台主讲书院,反对清廷弃台而首倡台湾民主国,抗日不成内渡而欲行民主于中国。从“书生报国:几次渡海与去住两难的苦心孤诣”探讨丘逢甲几次渡海的心事与去住两难的纷纭;以“念兹在兹:台湾印记与太平蓝图的绘制”阐述台湾印记的形塑及以台湾为蓝图的太平图景;以“挺身而出:极目沧海与胸怀苍生情”说明丘逢甲从海洋变局映现的沧海雄心与苍生情;从“渡海视域:东周遗老与跨海诗情”论述丘逢甲的东周遗老观与尊孔设学,着力以诗建立的跨海连结。丘逢甲身处清末民初的易代之际,几次渡海,一生志向,全在天下苍生与文化传承,而“诗”更成了斯文在兹且绵延不绝的明征。

    中图分类号: I 20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9)02000117

    一、前言

    丘逢甲(1864-1912),先世由河南迁福建上杭,宋代迁居广东梅州员山,明郑辟台,曾祖丘仕俊渡海居台湾彰化县,父丘龙章讲学卜居台湾府苗栗县铜锣湾,丘逢甲谱名秉渊,以生甲子年故名逢甲,字仙根,号蛰仙、蛰庵、仲阏①。清光绪十五年(1889),中式九十六名进士,殿试胪唱赐二甲进士出身,钦点工部主事虞衡司江瑔《丘仓海传》称“仓海姓丘氏,台湾产也。……丘氏为避孔子讳,清雍正禁民间不能用。故台湾之丘氏,自郑氏灭后,即与中原同,尽加邑旁而为邱。其实固与明以前之丘氏为同族也。”(《岭云海日楼诗钞》附录,页371)为避繁琐,本文一律作“丘”。又,朱保炯、谢霈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附“历科进士题名录”之“光绪十五年己丑科”记载第三甲96名为丘逢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页2848)。工部主事虞衡司,虞衡司掌管山泽,唐代称水部,故有称丘逢甲为“工部”“水部”者。,引见后即告假返乡。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乙未(1895)割台,丘逢甲首倡台湾民主国,抗日不成,內渡后诗文署名仓海君、南武山人、台湾之遗民、海东遗民、痛哭生,遗言葬须南向以示不忘台湾。乙未前诗有《柏庄诗草》267首,现存内渡前诗作441首,内渡后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16793首丘逢甲撰《柏庄诗草》《柏庄诗草·丘仓海先生诗文录》《岭云海日楼诗钞》《岭云海日楼诗钞选外集》《岭云海日楼诗钞选外集补遗》《增补》,收录于施懿琳主编《全台诗》第十五册,依提要,除辑录《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外,增补来源有:光绪己亥(1899)岭南宝经阁刊刻的《金城唱和集》《诗畸》《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师友风义录》《台湾诗乘》《三六九小报》《诗报》《台湾诗醇》《东宁击钵吟后集》《台湾诗海》等。。其人其诗,自足千古,值得关注。丘逢甲对时事的系心与投入,有从台湾视角言,如丘逢甲弟子邹鲁(1885-1954)《岭云海日楼诗钞序》指出:

    与台湾相终始者,吾得两人焉。其一郑成功,其一吾师丘仓海先生。两人者,所处之时与地不同,而其为英雄则一也。[1]34

    郑成功(1624-1662)渡海延续明祚,驱逐荷兰建立台湾第一个汉人政权,有“开台圣王”之誉,邹鲁以丘逢甲与之并列为“与台湾相终始”的英雄。江瑔(1888-1917)作《丘仓海传》,则结合其事其志与两岸时事发展,指出“台湾之丘仓海者,其事足悯、其志又可哀,虽其地限于一隅,其事不逾数月,然实为辛亥倡义之先声,而海外孤臣血泪之所聚也”。并引述丘逢甲闻辛亥成功之言曰:“是吾志也。吾欲行民主于台湾,不幸而不成,今倘能成于中国,余能及身见之,九死所无恨也。”[1]附录,371台湾事虽未成,辛亥革命成功,使可悯可哀之情志,化成波澜更为壮阔的风潮。江瑔于传末作论指出:

    台湾旧不通于中国,郑氏筚路蓝缕,拓其地以延明祚之一线。清廷竭数十年之兵力必欲降其众而有之,既有之不能以自守,复以资于日本,是清廷不特负台民,且无以对郑氏矣。仓海以台湾孤臣,首倡自主,崎岖艰苦,卒以无成,寄意于诗,以自哀其志,死之日犹不忘故国。其心之苦,奚让宋、明末祚诸遗民。世徒以诗人目之,奚足以知仓海之志耶?[1]附录,381

    阐明台湾独特的历史背景,清廷不特辜负台民,更对不起郑成功与丘逢甲这两位仁人志士。学者研究丘逢甲渡海,多从台湾遗民的视角,如余美玲《日治时期台湾遗民诗的多重视野》第三章“英雄的追悔——再论丘逢甲乙未内渡后诗作”,从丘逢甲的自我背弃与追悔,探讨丘逢甲在绝望中燃起的新希望与新世界[2]139170;高嘉谦《遗民、疆界与现代性:汉诗的南方离散与抒情(1895-1945)》第三章“丘逢甲与汉文学的离散现代性”,则从区域文学的角度,连结台湾、广东与南洋而形构一个诗文交际流寓的文学场,藉由调动孔教与诗教资源克服地理的流亡感[3]183236,各有见地,也可见丘逢甲渡海议题的丰富性。笔者已有专文阐发郑成功的两岸诗情[4],丘逢甲以台湾孤臣首倡自主,乃有辛亥推翻数千年帝制、创建共和之纪元,在台生活32年,死之日犹不忘台湾,其事其志,自不能徒以诗人目之,本文乃以丘逢甲身处清未民初的易代之际,几次渡海,至晚年犹有南洋行,留下的诗作,处处可见台湾记忆,并由此梳理出更为阔大的沧海苍生情。

    二、书生报国:几次渡海与去住两难的苦心孤诣

    丘逢甲生长台湾,渡海除了应试,各有其苦心孤诣。陈平原《乡土情怀与民间意识——丘逢甲在晚清思想文化史上的意义》即指出丘逢甲具有“温厚且淡泊的性情”,因而“决定了丘逢甲本质上是个‘书生’。书生报国,并非特有政治抱负及军事谋略,只是不忍见山河破碎,方才挺身而出。”[5]97由此来看丘逢甲的几次渡海,去住之间虽各有其艰难与争议,惟书生报国之志,始终如一。

    (一)几次渡海的心事

    丘逢甲的渡海经历,兹依丘琮《仓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谱》、施懿琳等编《台湾古典诗大事年表》[6]汇整如下。

    相关热词搜索: 苍生 台湾 印记 沧海 诗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